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第一对角支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寻找相关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据库,筛选经冠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6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4例为对角支急性闭塞,2例为次全闭塞伴血栓形成。ST段抬高的导联多见于a VL、I、V_2导联,所有6例患者均表现为aVL导联ST段抬高,抬高幅度(0.11±0.05)mV,其余ST段抬高患者中I导联有3例,V_2导联3例。ST段压低的导联多见于Ⅲ、Ⅱ、aVF导联,所有6例患者均表现为Ⅲ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为(0.09±0.04)mV,其余ST段压低患者中Ⅱ、aVF导联各有4例。结论第一对角支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a VL导联伴或不伴I、V_2导联ST段抬高,Ⅲ导联伴或不伴Ⅱ、aVF导联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评估其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减退程度,探讨如何通过心电图判断其梗死相关动脉。方法:将354例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A 组,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n=59),并根据梗死相关动脉进一步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者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B 组,单纯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n=151);C 组,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压低(n=144)。测定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 MB 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结果:A 组的梗死相关动脉分别为右冠状动脉,约5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约37%。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ST 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Ⅱ导联,在V_1导联>V_3导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ST 段抬高幅度在 V_3导联>V_1导联。B 组和 C 组梗死相关动脉几乎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为96%和95%)。与其他两组相比,A 组 ST 段抬高的导联数最多,但 CK-MB 峰值最低,LVEF 值最高。结论: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由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或环绕心尖部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段闭塞引起的。其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心功能受损较少。在这些患者中,如果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总幅度较大,ST 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Ⅱ导联,在 V_1导联>V_3导联,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的可能性较  相似文献   

4.
由于12标准心电图导联中没有一个导联面对左室后壁,下壁心肌梗死时依据相应的V_1~V_3导联ST段压低诊断后壁梗塞不敏感且无特异性。该研究旨在评估急性下壁心梗时,V_(7~9)ST段抬高在诊断伴发后壁梗塞的价值以及此类患者是否更得益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LAD急性闭塞所致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V_2导联ST段抬高<0.2 mV预测LAD远段闭塞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88.2%,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情况下,特异度增高(96.2%)。V_6导联ST段压低预测LAD近段闭塞敏感度为26.5%,特异度100%,在胸导联ST段抬高的情况下,V_1导联ST段抬高≥0.2 mV预测LAD近段闭塞敏感度53.8%,特异度88.9%。下壁导联Ⅱ、Ⅲ、aVF ST段压低预测LAD近段闭塞特异度较高,Ⅲ、aVF导联组合较Ⅱ、Ⅲ、aVF导联组合判断LAD近段闭塞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结论 V_1导联ST段抬高、V_6导联ST段压低、下壁导联ST段压低有助于判断LAD近段闭塞,V_2导联ST段抬高<0.2 mV有助于判断LAD远段闭塞。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1岁,因心前区疼痛就诊。心电图示V_1~V_4导联J点压低伴ST段上斜形压低并T波对称高尖。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并意识丧失时予以除颤,除颤后心电图示下壁导联、V_6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示为左回旋支闭塞,冠状动脉开通后ST段回落,V_2~V_4导联J点抬高,T波高尖;随访1个月心电图V_2~V_4导联心电图无变化,提示早期复极变异。  相似文献   

7.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心电图诊断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一、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的改变 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临床意义:胸前导联ST压低大约发生在50~70%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中,最常见的导联是V_1、V_2和V_3;部分病侧也伴有Ⅰ导联和aVL导联ST段的下降。但是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在48~72小时间ST段恢复正常,只有16%的病侧ST段呈持续性压低。它的临  相似文献   

8.
许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下壁心梗)患者,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其短暂和持续ST段下移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尚有争议.鉴于前壁和后壁心肌电活动是相对应的,下壁心梗过程中胸前导联 ST(?)段下移就可以表示后壁受累。解剖学上穿壁性心梗可发生心梗相关的心包炎.作者假设急性下壁心梗患者胸前导联 ST段下移与心梗相关的心包炎有关.方法:157例首次急性 Q 波型下壁心梗患者,心梗24h 内 V_1、V_2、V_3中任一或多导联 ST 段(J 点后80ms)下移≥1mm,持续≥72h,被认为持续性 ST 段下移.入院后72h 内发现心包摩擦音就诊断为心梗相关的心包炎.入院三天内在两维超声心动图的长轴和短轴图象上分析左心室室壁11个节段活动情况,计算左心室室  相似文献   

9.
现就我院心内科1992年6月至1997年6月间1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其中35例下壁AMI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35例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患者。下壁AMI诊断符合WHO标准。对应导联ST段压低是指V_1~V_6、aVL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无压低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等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应当着重注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压低现象,该现象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与预后制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11)岁。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右胸V_4R导联抬高程度分V_4R ST段抬高≥1.0 mm与V_4R ST段抬高1.0 mm 2组,观察2组患者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收缩压及射血分数偏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及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评分较高,Killip分级1患者比例、心脏前间壁中段运动障碍比例及合并多血管病变比例较高(均P0.05)。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发生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期间出现心力衰竭及复合事件的比例均高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增加2.76倍,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增加3.29倍,复合事件增加5.88倍。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1.0 mm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鉴别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首发APE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首发急性N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_1~V_3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的发生率显著较高,而V_4~V_6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的发生率则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V_1~V_3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可有效预测急性APE的发生,而V_4~V_6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可有效预测急性NSTEMI的发生(OR=1.28,3.47,1.09,P0.05),且APE患者心电图异常表现中仅SIQIIITIII症对高、中、低风险预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提高早期对APE和NSTEMI的鉴别能力,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急性后壁心梗由于在常规导联上无ST段抬高及特征性表现,常被漏诊。该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PTCA术中冠脉闭塞时后壁导联加12导联ECG对后壁心肌损伤诊断的可靠性、有效性。 方法 223例仅有单支血管病变、无心肌梗死病史或心梗表现的病人常规方法操作单支血管PTCA。记录插管前、插管后、PTCA球囊扩张45秒后、拔出导管后的15导联ECG(12导联ECG加V_7~V_9)。测量V_1~V_4ST段压低的程度,当ST段压低≥0.1mV且在V_2、V_3导联最明显时提示后壁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影响胸前导联ST段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523.P<0.01).在1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塞的患者中,胸前导联ST段改变幅度(V_2:0.63±1.8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84±1.61)均高于单纯下壁组(V_2:0.35±1.65,V_2/aVF:0.29±1.28),而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塞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V_2:-1.20±1.5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33±1.15)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去掉右室梗塞和侧后壁梗塞的病例,可使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r=-0.797,P<0.01).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塞可使胸前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合并侧后壁梗塞则使其进一步降低,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 ,而在这些ST段抬高的患者中可同时出现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认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帮助判断冠状动脉阻塞位点和分析危险程度 ;镜象变化、远端缺血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5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与50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其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2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ECG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能正确诊断在急性左心室发生心肌梗塞时是否合并有右室梗塞,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除作常规十二导联外分别加作了双极胸前导联CR_3R、CR_4R、CR_5R和单极胸前导联V_3R、V_4R、V_5R、ST段抬高出现振幅为0.05mv~0.3mv,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探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得出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aVR导联ST段改变可对患者血管支数、部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产生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