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功能紊乱的标志物(内皮祖细胞)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31例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DSA)评估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控制混杂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内皮祖细胞水平显著降低(OR=0.344;95%CI,0.150~0.792;P=0.012),其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皮祖细胞计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呈负相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内皮祖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祖细胞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独立预测因素,内皮祖细胞数量降低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潜在的病理生理联系。  相似文献   

2.
聚焦卒中临床问题(Ⅱ)——2007国际卒中大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遗传性脑动脉疾病 法国Viswanathan等的双中心队列研究提示,与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是腔隙性脑梗死,而不是MRI脑白质高信号。背景:CADASIL是由于Notch3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动脉病,患者临床表现有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降低;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脑白质疏松和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等。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和做动脉病变引起脑的缺血或出血损害,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其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脑做出血。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腔隙综合征、Binswanger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腑梗死和白质肭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有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其它较少见的小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则丰要为静灶腑血管病(静灶腔隙性脑梗化、脑微出血和部分白质疏松)、各类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是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病变引起的一类脑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指有明确遗传学机制的家族性脑小血管病[1]。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已经归入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病(Fabry病)、伴有视网膜病-肾病-卒中的遗传性内皮细胞病(HERNS)等[2]。本文以目前研究较多的CARASIL、CADASIL和  相似文献   

5.
陈伟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2-3684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磁性标记及磁共振成像(MR)示踪在大鼠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C6胶质瘤细胞株系定位注射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结果未磁性标记的内皮祖细胞T2*map序列下肿瘤区见线状针道信号,肿瘤组织在T2*map序列未见明显异常的信号,而磁性标记的内皮祖细胞T2WI和T2*map扫描下发现瘤周异于针道信号的间断线状低信号,并可见信号变弱的趋势,迁移后的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生成处定位。结论 USPIO对于内皮祖细胞磁性标记和MR示踪是一种有效的标记物,而MRI也是活体示踪观察USPIO标记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未来治疗的新领域——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祖细胞来源于骨髓,可分化为成熟有功能的内皮细胞.大量试验证实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减低,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许多因素可影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因此,药物动员内皮祖细胞或使其功能正常化有望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现总结近来关于影响内皮祖细胞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未来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与血管修复过程,具有维持血管内膜功能的作用,但目前对影响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因素仍然了解不多。衰老是多细胞生物机体功能退变的过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细胞逐渐出现自我更新能力的降低和功能紊乱。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现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了解年龄与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关系,为今后内皮祖细胞移植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密度脂蛋白模拟肽(Rev-D4F)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和黏附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培养内皮祖细胞;吸附低度脂蛋白和结合凝集素方法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别给予Rev-D4F(50μg/ml)和TNF-α(30 ng/ml)进行处理,采用黏附测定实验和流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黏附功能和凋亡情况。结果 TNF-α促进内皮祖细胞凋亡,但TNF-α对内皮祖细胞黏附并没有作用,Rev-D4F预先干预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提高内皮祖细胞黏附功能。结论 Rev-D4F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提高内皮祖细胞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作为罕见疑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存在很多难点。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重视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熟悉遗传脑小血管病的种类、表型特征、诊断流程、病理学表现,从而避免漏诊和误诊;并且关注和遵循治疗共识或指南,对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详细评估、权衡风险及收益、分型分阶段给予预防性措施,从而达到治疗有策可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年中,脑功能显像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早期诊断、随访病情严重度中应用价值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1-3]。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单基因遗传性PD的发现,对这部分患者脑功能显像研究具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对象6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成颈动脉狭窄组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20例,中重度狭窄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抽取患者股动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至7天和21天鉴定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数量并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值、迁移、黏附功能。结果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均下降(P<0.05),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其数量与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检测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可间接预测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骨髓衰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衰竭综合征(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BMF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和(或)祖细胞损伤的骨髓衰竭疾病,累及血细胞一系或多系(红细胞系、粒-单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临床可分为遗传性及获得性两类,以获得性BMFS最常见,遗传性BMFS相对罕见。BMFS应除外放疗、化疗、骨髓浸润和血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等继发因素引起的骨髓抑制。1遗传性BMFS遗传性BMFS包含以下几种疾病:Fanconi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先天性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congenital amegakaryocyt…  相似文献   

13.
正1前言1993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首次被提出,是指由血管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导致和(或)血管因素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的整个过程~([1])。导致VCI的主要病因之一为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目前研究表明,遗传性脑小血管病(hereditary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CSVD)主要为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病(monogenic hereditar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MHCVD)。目前已发现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可引起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信号通路对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方法分别纳入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9例,采集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评估其迁移、增殖、黏附活性;建立裸鼠动脉损伤模型并移植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内皮祖细胞,评估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并检测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基因干扰、基因转染或药物阻滞干预,进一步证实该信号通路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体外活性及体内再内皮化功能降低,且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其下游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mRNA表达水平亦下降,而凝血酶敏感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则升高。抑制该信号通路的表达可削弱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活性及再内皮化功能。结论研究证实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可通过凝血酶敏感蛋白1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系统调节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及体内功能。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发生痴呆的机制仍不清楚。作者通过复习文献,揭示了卒中后易发生痴呆的3种可能的发病机制。(1)卒中后痴呆是脑血管损害的直接后果。尤其在年轻人、冰岛型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和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中,若卒中前认知功能正常,则丘脑、角回、尾状核等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灶往往是脑血管病之后发生痴呆的最可能原因。(2)卒中后痴呆可能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与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祖细胞是来源于骨髓可分化为内皮细胞的一群细胞,在组织缺血及血管损伤时动员入血,参与微血管的生成及血管内皮的修复。有研究表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冠心病危险因子呈负相关,提示循环内皮祖细胞有作为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工具的应用前景。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节血脂的作用外,在血脂正常的动物模型中也发现能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增强内皮祖细胞功能,他汀类药物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其临床上治疗冠心病获益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32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实验组(老年组)和30例健康青年人为对照组(青年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两组志愿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体外培养7 d后,分别检测两组志愿者内皮祖细胞体外迁移及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拉脱模型,比较内皮祖细胞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检测两组志愿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体外迁移、黏附(P0.01)及在体再内皮化功能均明显受损。减少的在体再内皮化面积与下降的FMD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增龄导致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受损与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在高血压中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或数量下降,其机制包括高血压对内皮祖细胞动员的抑制作用,加速其老化或凋亡,损伤血管内皮从而使内皮祖细胞需求量增加等.一些高血压治疗方式如体育锻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降压之外的改善内皮祖细胞功能或增加其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东彪  吴继雄 《山东医药》2012,52(28):23-25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与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衰患者96例(纽约心功能分级:Ⅰ级22例,Ⅱ级25例,Ⅲ级26例,Ⅳ级23例)及健康正常人25例(对照组),以CD34、CD45为表面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数,并同时测量脑钠肽(BNP).结果 心衰患者较对照组BNP水平升高(P<0.01),且心衰的严重程度与BNP呈正相关;在心功能Ⅰ级、Ⅱ级心衰患者中,内皮祖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结论 内皮祖细胞在心衰患者中呈现一个双向性改变,即在心衰晚期阶段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在心衰早期阶段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受损的内皮祖细胞招募可能参与严重心衰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死于遗传性舞蹈症病人进行尸检,其脑内有的部位γ氨基丁酸显著减少。本病可能由于正常利用γ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神经介质的神经原的损失。遗传性舞蹈症的很多症状可能是γ氨基丁酸和其它神经介质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所致,因此,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水平对本病可能有缓解作用。异烟肼的作用是γ氨基丁酸氨基转移酶的抑制剂,它是γ氨基丁酸降解过程中的第一个酶。应用异烟肼的量大于治疗人结核病的量时,能提高动物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作者应用异烟肼治疗遗传性舞蹈症,获得初步令人鼓舞的效果。对诊断明确的6例遗传性舞蹈症病人进行了异烟肼治疗。每日每公斤体重10~21毫克(加维生素B_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