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CD34+CD49在d+细胞输入量在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对造血干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CD49d+细胞数,并对1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在无关脐血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移植后17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1~32 d(中位数为17 d).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为(10.20~527.41)×104/kg(中位数为120.01×104/kg).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CD34+CD49d+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γ=-0.631,P<0.05).结论无关脐血移植的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与造血于细胞的植入和造血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恶性血液病11例,并随机选择病种、年龄及性别相似的13例应用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造血重建,白细胞降至0的中位时间为6(3~10)天,持续5(1~14)天,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18(13~24)天.在不输血小板情况下,维持血小板计数>20×109/L中位时间为23(17~42)天.中位持续完全缓解时间(CCR)667.7(83~1885)天.3年无病生存率46%,而对照组3年无病生存率仅为18%,P=0.035.提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粒细胞集落剌激因子 (G CSF) 5μg·kg- 1 ·d- 1 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预处理方案为TBI加VEAMC方案 ;输入CD34 + 细胞中位数为 5 .4(3 .2 0~ 9.33)× 1 0 8个 /kg ;用环孢素A加甲氨喋呤或甲基泼尼松龙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移植后ANC及PLT中位重建时间分别为 1 5d、1 9d ;1 5例中有 6例发生aGVHD(40 .0 % ) ,有 7例发生cGVHD(46 .6 % ) ;1 5例中有 6例 (40 .0 % )死亡 ,其中死于间质性肺炎 3例 ,因复发死亡 2例 ,死于GVHD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1例 ;9例 (60 .0 % )患者无病生存。结论 :allo PBSCT有造血重建快、感染等移植相关死亡发生率低等优点 ,而在GVHD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方面并无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的非体外去T细胞移植模式。结果:48例患者均获粒系及巨核系重建,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为14(9~38)d,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为16.5(9~49)d。移植后第100天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为16.5%,其中Ⅲ~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为6.7%。43例患者移植后存活时间超过100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2年累积发生率为28.6%,其中广泛型cGVHD为12.6%。2年累积复发率及累积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3.7%、30.2%。2年及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2.6%和44.5%、37.5%和33.8%。结论:非体外去T细胞的haplo-HSCT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有效,且仅用外周血干细胞与骨髓+外周血干细胞做移植物在haploHSCT中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预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造血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120例allo-PBSCT患者分为MNC组(83例)和CD34+细胞组(37例),MNC组以≥4×108/kg为采集目标,CD34+细胞组以≥4×106/kgCD34+细胞为采集目标。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造血重建和供者采集次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MNC剂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MNC组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81×108/kg,CD34+细胞组受者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5.05×106/kg;两组造血重建率均为100%;两组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1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2天(P0.05);两组供者1次采集率分别为100%和37.84%(P0.05);MNC组中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1天和移植后第12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2天和移植后第14天(P0.05);MNC剂量在(3~5.99)×108/kg递增时,剂量与造血重建呈正相关,而MNC剂量在达到6×108/kg后递增,则并未使植活时间随之进一步缩短。结论MNC计数单独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计数指标,不仅能可靠预示allo-PBSCT(包括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可与CD34+细胞相比拟,而且其供者1次采集率(100%)显著高于后者(37.84%),allo-PBSCT时MNC计数可取代CD34+细胞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份HLA相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多次复发且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的超体重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可能性。方法:对1例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多次复发且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的超体重11岁男孩进行HLA相合UCBT。预处理方案:全身放疗加环磷酰胺加氟达拉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为0.32×108/kg,CD34+细胞占1.71%,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为0.046×106/kg。结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时间为+19d,血小板>50×109/L的时间为+35d。+30d骨髓象示CR3,+60d染色体检查示:46XY[15]。STR检测示供体植入。结论:对多次复发且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的超体重儿童AL,应用单份HLA相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非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MZ  Yuan YH  Wu DP  Chang WR  He J  Di W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482-485
目的 探讨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 总结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3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标危组11例,高危组20例)接受HLA单倍型相合HSCT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31例患者中30例获得稳定的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d和22d,发生Ⅱ-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61.3%,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41.9%。标危组33个月累积无病生存率(DFS)为62.3%,高危组33个月的DFS为35.0%。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和供受体HLA—A、B、DR位点不相合的程度是影响aGVHD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HLA单倍型相合的HSCT对于恶性血液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和HLA—A、B、DR位点不相合的程度是影响单倍型相合的HSCT的aGVHD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AL)疗效。方法:52例AL患者,男33例,女19例,中位年龄33(13~5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8例;高危组16例,标危组36例。采用含TBI或不含TBI预处理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环胞素(CsA)加短程甲氨蝶呤(MTX)或他克莫司(FK506)方案,2例二次移植未用免疫抑制剂预防GVHD。46例移植后白细胞降至最低时开始用GCSF5μg/(kg·d),直至中性粒细胞数(ANC)≥0.5×109/L;6例未用。结果:所有患者均重建造血,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1和17天。发生Ⅱ度及以上急性GVHD12例(23.0%)。慢性GVHD(cGVHD)发生率为60.9%,局限型43.5%,广泛型17.4%;发生cGVHD的复发率(18.5%)低于无cGVHD者(47.4%)(P<0.05);有cGVHD者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DFS)[(58.7±9.7)%]高于无cGVHD者[(33.3±11.1)%,P<0.05]。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11.5%,100d后的TRM为23.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缓解时间和cGVHD对DFS有显著影响(P<0.05),移植前缓解时间越长DFS越高,发生cGVHD的DFS较高;而供受者ABO血型不合DFS较低(P<0.05)。结论:alloPBSCT造血重建快,cGVHD发生率较高,移植前缓解时间较长和移植后发生cGVHD者生存率较高,ABO血型不合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选择HLA-A、B、DR位点完全相同的同胞作为供者,对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llo-SCT,其中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白血病2例,恶性淋巴结瘤1例.采用BUCY预处理方案7例,TBI CY预处理方案4例,非清髓预移植方案2例.输入CD34细胞数(4.6~11.4)×106/kg.患者均用环孢菌素A加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 11例清髓性移植患者移植后9~19天外周血白细胞≥1.0×109/L,14~34天血小板≥20×109/L.移植后4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9例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期26(8~73)个月.结论 allo-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观察NKT细胞在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5例allo-HSCT患者移植物中NKT细胞含量,研究输注细胞数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15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其中13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包括Ⅰ度8例,Ⅱ度1例,Ⅲ-Ⅳ度4例;8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cGVHD),其中广泛型2例,局限型6例;7例患者同时出现aGVHD及cGVHD。aGVHD发生组和无aGVHD发生组NKT细胞输注数分别为2.16(0.43-8.82)&#215;10^6/kg、7.71(0.3-15.12)&#215;10^6/kg(P〉0.05);0-Ⅰ度和Ⅱ-Ⅳ度aGVHD组NKT细胞输注数分别为2.33(0.3-15.12)&#215;10^6/kg、1.99(0.43-8.82)&#215;10^6/kg(P〉0.05);cGVHD发生组和无cGVHD发生组输注NKT细胞数分别为2.07(0.3-3.05)&#215;10^6/kg、2.99(0.43-15.12)&#215;10^6/kg(P〉0.05)。结论:输注NKT细胞数不影响aGVHD发生、aGVHD严重程度及cGVHD发生。  相似文献   

12.
,P=0.065).以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界,输入CD34+数量>2.45×106/ks的78例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的时间分别为14.5 d和11 d显著快于CD34+细胞数量≤2.45×106/kg的79例患者(16 d和14 d)(P值分别为0.021、0.010).结论 移植物中CD34+细胞是同胞HLA相合骨髓和allo-HSCT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影响因素,病程也是血小板植入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s)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GVHD)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50例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Allo-PBSCT过程中,在移植前、植入时、植入后 30d、 60d、 120d、 360d外周血CD4 CD25 Tregs在CD4 T细胞中的百分含量。结果:Allo-PBSCT过程中,CD4 CD25 Tregs的百分含量在植入时降到最低,然后逐渐回升, 180d最高, 360d回落到移植前水平。发生aGVHD患者外周血的CD4 CD25 Tregs百分含量与无aGVHD患者无显著性差异,发生cGVHD患者CD4 CD25 Tregs百分含量较无cGVHD患者显著性增加。结论:Allo-PBSCT术后发生aGVHD时,受者调控CD4 CD25 Tregs数量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发生cGVHD时,CD4 CD25 Tregs的数量可以反馈性地增加,但由于多种原因,CD4 CD25 Tregs难以抑制c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术分析冻存前后脐血CD34+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低温冻存对脐血CD34+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冻存前后脐血CD34+细胞百分率、CD45+细胞和CD34+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及死细胞群的分布情况.结果冻存后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百分率[(0.84±0.39)%]明显高于冷冻前[(0.51±0.24)%](P<0.01),冻存前后CD34+细胞绝对数无明显变化[(9.372±6.072) ×106/L和(9.246±6.132)×106/L](P>0.05),冻存前后CD34+细胞百分率呈正直线相关(r=0.564, P<0.01).冻存后CD45+细胞荧光强度减弱(P<0.01),CD34+细胞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高.死细胞组分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1.52%;活细胞组分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占59.44%.结论冻存后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百分率增高,但低温冻存对CD34+细胞绝对数量影响不大.死细胞主要为较成熟的粒细胞,冻存后CD34+细胞的分析需排除死细胞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的植入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NST治疗恶性血液病18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24例。预处理方案:NST组主要包括单用马利兰(Bu)16mg/kg或Bu12mg/kg加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或一般联合化疗;清髓性PBSCT组包括环磷酰胺(Cy)120mg/kg加单次全身照射(STBI)9~10Gy或Bu16mg/kg/马法兰(Mel)140~160mg/m2加Arac。结果:NST组18例全部重建造血,移植相关死亡3例(16.67%);3年无病生存率(DFS)72.22%±10.56%,中位随访时间为2062(90~2730)d。清髓性PBSCT组造血重建23例,移植相关死亡4例(16.67%);3年DFS70.83%±9.28%,中位随访时间为1936(19~270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组外周血象受抑程度明显减轻,WBC最低为0.3(0.2~0.9)×109/L,而清髓性PBSCT组16/24WBC降至0。NST组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5(83.33%)例、可评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16例(88.89%),均明显高于清髓性PBSCT组的6例(25%)与cGVHD13例(54.17%)。NST组发热13例(72.22%)而清髓性PBSCT组24例均有发热(100%),感染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结论:NST与清髓性PBSCT疗效相当,造血重建快,且其外周血象受抑程度低,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非清髓性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旨在用低于常规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时的药物剂量和强度,达到既能重建SLE患者的免疫功能,又能避免因骨髓严重受抑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方法严格选择适合行NAST的4例SLE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用异环磷酰胺2000 m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的干细胞量:单个核细胞(MNC)平均3.05×108/kg,CD34+细胞平均O.88×106/kg。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0 mg·kg-1·d-1, -2~-1 d)及环磷酰胺(40 mg·kg-1·d-1,-2~-l d),均为静脉滴注。评价患者移植前后的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变.免疫指标的变化.造血重建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的平均时间为7.2 d,中性粒细胞>0.5×109/L的平均时间为8.O d,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12 d,血小板>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IO d,血红蛋白>120 g/L的平均时间为22 d。NAST后4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C3、C4均恢复正常,尿蛋白转阴、24 h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自身抗体大部分转阴,术前及术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4+及CD4+/CD8+比值均有变化。并发症中1例出现败血症。随访时间为5个月~3.6年。结论与经典的清髓性HSCT治疗SLE比较,NAST造血重建快,外周血象受抑程度低,治疗安全、有效。但由于例数较少及时间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等指标与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独立样本t检验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与非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缺血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非缺血组患者(P<0.01),分别为(7.15±0.62vs4.97±0.8)×109/L,(4.59±1.57vs3.10±0.72)×109/L,(1.92±0.74vs1.41±0.60)×109/L,(0.41±0.16vs0.30±0.01)×109/L及(224±66.8vs189±51.7)G/L。结论:炎性细胞及血小板等参与了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方法 以血小板恢复率及纠正的血小板增值为判定指标 ,观测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12 7例次预防或治疗性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 ,并与临床实际效果相比较。结果 输后 1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8%者占 5 9 8% (76 /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0 %者为 0 (0 / 12 7例 )。纠正的血小板增值在输后 1小时 >10 0× 10 9/L者占 5 5 9% (71/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 >7 5× 10 9/L者为 0 (0 / 12 7例 )。输注血小板后临床实际有效率为 96 7% (2 9/ 30例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成分血小板输注具积极的疗效 ,其疗效判定应有一个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施行NST并随访观察。预处理方案应用氟达拉滨30mg.m-2.d-1(-7~-2d),马利兰4mg.kg-1.d-1(-6~-5d),环磷酰胺350mg.m-2.d-1(-3~-2d),HLA不全相合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750mg/d(-2~-1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应用环孢素A(CsA)和骁悉(MMF)。应用美司那、大量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应用凯时(前列腺素E1)预防肝静脉闭塞病(VOD)。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造血重建速度快。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是+13(+10~+16)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是+12(+9~+25)d。3例患者在+100d左右出现间质性肺炎,血CMV-DNA阳性,应用更昔洛维抗病毒等治疗后均痊愈。17例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51.5%),Ⅰ度患者10例(30.3%),Ⅱ度患者5例(15.2%),Ⅲ度患者2例(6.06%)。有20例患者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64.5%),其中局限型15例(48.4%),广泛型5例(16.1%)。有3例患者出现VOD(9.1%),5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15.2%),经积极治疗均有效控制。中位随访37(2.5~58.0)个月,现存活24例(72.7%),9例死亡(27.3%),5例疾病复发(15.2%)。9例死亡患者中7例死于GVHD,2例死于疾病复发。结论:NST植入可靠,造血重建快,复发率低,移植相关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VOD发生率低,治疗安全、有效。但GVHD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方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者 1例 ,HLA配型完全相合。预处理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BU/CTX )方案 ;GVHD的预防采用常规环胞菌素A(CsA)加短程甲氨蝶呤 (MTX)加霉酚酸酯 (MMF)方案。治疗慢性GVHD(cGVHD)采用MMF加CsA加硫唑嘌呤 (6 mp)加泼尼松加酞咪哌啶酮 (反应停 ,Thalidomide)。移植有核细胞数 (NC)为 12 .32× 10 8/kg ,CD34+ 细胞为 14 .78× 10 6/kg。结果 :移植 +13d获造血重建 ,同时DNA指纹图提示供者型。移植 +2 2d检测染色体核型为 4 6 ,XX ,10 0 %嵌合。移植 +98d血型由B型转变为A型。移植 +2 10d发生cGVHD ,随访 19个月 ,cGVHD已控制 ,患者现无病生存。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 ,本例造血重建迅速 ,cGVHD通过治疗后可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