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海拉尔盆地18个以砂岩为主的储集岩样品进行储层颗粒吸附烃和非烃定量荧光(QGF-E,Quantitative Grain Fluorescence on Extract)、颗粒包裹烃定量荧光(QGF,Quantitative Grain Fluorescence)分析,用于储层含油气性分析与包裹体鉴定.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且精确度高.QGF-E结果反映分析样品所在的储层多数曾经有油气经过,是油气运移通道和/或是古/今储层;QGF的测试确认分析样品多数未能形成包裹体,可能反映该区储层不利于形成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的定量荧光分析是快速识别油层、干层与油气运移通道,鉴定储层油包裹体及进行油气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效途径,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川西地区须二段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认为对包裹体类型、赋存状态、成分以及热力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为油气运移期次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根据组成特征和荧光性分析结果指出,该地区包裹体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和有机固体包裹体。通过对烃类包裹体化学成分的分析,将其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分别代表了油气充注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川西地区须二段储层中包裹体的综合研究和结合该区地层埋藏史研究,将该区油气充注划分为4个阶段,即低熟生油充注阶段、成熟生油气充注阶段、过熟生气充注阶段和构造调整充注阶段。  相似文献   

3.
有机包裹体记录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的重要信息。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次油气充注特征。针对这种多期次的特征,通过对该区11口井101块岩心样品中的有机包裹体的系统分析,讨论了有机包裹体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经历过4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分别对应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的3次油充注和一次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图分析,油充注发生于燕山期,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喜山早期。结合油藏地球化学资料等多方面资料,确定燕山晚期是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成藏模式 ,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 ,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 ,可有效地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油气运移的相态和方式 ,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油田断裂中构造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在断裂构造岩中大量保存。利用构造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荧光、均一温度及同位素等调试结果,分析研究了其在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以及断裂的力学性质、应力场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 ,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 :琼海凸起系由文昌 A、B两凹陷双重供油 ,其中文昌 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文昌 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 ,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2 0~ 140℃ ,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5 0~ 170℃ ,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文昌 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 ,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2 0~ 140℃ ,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文昌 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文中简介了液烃荧光机理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对大港探区中区岩石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进行了荧光显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成藏规律和油气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岩石矿物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的荧光显微特征分析研究,是应用有机包裹体研究和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有机包裹体分析方法进展及其问题和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研究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在的包裹体分析技术在包括用显微镜观测包裹体物理特征、测定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用色质谱进行FIS研究方法、测定GOI值和分析有机包裹体的分子组成。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恢复沉积盆地古地温及生油热历史、探讨油气热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研究古油藏内油气物理化学条件、确定油气运移的相对时间、查明油气运移通道体系和运移方向以及评价油气资源和预测油气勘探远景区等。该文讨论了有机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程序,指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说明包裹体技术需要在地质的基础上与其它地化分析方法结合才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机包裹体是烃类保存至今的原始样品,记录了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丰富信息。文章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对储层中的有机包裹体进行了岩石学显微观察、荧光显微观测以及均一温度显微测定等研究,以探讨有机包裹体所蕴涵的油气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中捕获的有机包裹体有纯油两相包裹体、纯天然气单相包裹体、油+气+盐水三相包裹体和含烃盐水两相包裹体4类,指示了奥陶系储层分别发生过石油和天然气的充注。进一步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共经历了4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  相似文献   

11.
油气藏研究中流体包裹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流体包裹体蕴涵着丰富的油气成藏信息,被广泛应用在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油气成藏研究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含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其正常的埋藏温度,据此计算的成藏时间较晚、流体古压力偏高;含烃流体包裹体多形成于油气充注早中期,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低于储层原油的成熟度;早期少量油气充注与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均难以形成较多的含烃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丰度法确定的古油水界面和成藏期次偏少;盆地晚期高温热液活动有利于驱动油气输导通道中吸附烃的运聚。这些认识对于深化流体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油气成藏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这一成功研究实例表明,随着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分析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明确油气的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历史是当前英买力地区中生界—新生界油气藏勘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石油包裹体岩相学、微束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技术,对英买力地区中生界—新生界石油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主要观察到发蓝色、蓝白色、亮黄色、弱黄色荧光的石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的主峰波长主要集中在470~490nm和510~540nm,分别指示近蓝白色和近黄色2种荧光的石油包裹体组合。其中,近黄色石油包裹体的红绿商Q在0.48~0.65,色度指数CIE-X和CIE-Y值在0.345~0.360和0.358~0.375,对应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峰值在80~90℃;近蓝白色石油包裹体的红绿商Q在0.20~0.51,色度指数CIE-X和CIE-Y值在0.302~0.333和0.325~0.352,对应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峰值在120~130℃。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明确了英买力地区中生界—新生界油气藏具有2期成藏过程:第1期在8~5 Ma,以形成常规油藏为主,成熟度相对较低,石油包裹体发近黄色荧光;第2期在3 Ma以来,以形成凝析油气藏为主,成熟度较高,石油包裹体发近蓝白色荧光。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的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油气显示丰富, 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次构造活动给油气成藏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利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埋藏史、古地温史的数值模拟,揭示了油气成藏期次和热流活动的历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群4 井油气包裹体丰富的层段与含油层段相对应; 伽1 井小海子组灰岩和志留系砂岩均发现有油气包裹体, 但丰度低, 表明曾发生过油气运移, 但未形成油气聚集。根据荧光和均一温度特征可将油气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浅蓝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低; 另一种为黄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高。结合一维热模拟计算结果, 总结出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有两期油气成藏作用: 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 源岩可能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油气成熟度较高; 第2 期为新近纪, 源岩可能为石炭系, 油气成熟度较低。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出, 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的伽1 井和巴4 井均一温度高于该地区同深度的地温值, 说明该断裂带存在热流正异常, 热流异常由深部高温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浅部形成。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东岭地区幕式成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利用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的精细时-温埋藏史、古地温史恢复来研究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可有效地指明成藏史。作者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的研究表明,油气运聚具有3期幕式成藏的特点:第一期为85.8Ma(姚家组沉积末期);第二期为78.6Ma(嫩江组沉积末期);第三期为66Ma(明水组沉积末期)。由于有机包裹体丰度及有机组分含量较低,加之后期构造破坏,不利于现今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7.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法及在沙雅隆起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进后的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能够同时收集油气包裹体中气体、轻烃和重质烃组分。液氮快速冷冻法能将样品破碎至单个颗粒矿物,较好地保持了矿物晶型;球磨法打开包裹体,不会导致包裹体成分性质的变化。沙雅隆起9个储层样品游离烃、吸附烃和油气包裹体全组分的制备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包裹体烃中气体和轻烃可大致判断样品的成熟度;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沉积环境和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才能对油气运移成藏历史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9.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与热成熟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汉 《石油学报》2014,35(3):584-590
油包裹体是捕获于成岩矿物晶体缺陷或愈合裂纹中的“微观油藏”,携带着丰富的油气成藏过程信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分析成为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复杂成藏过程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运用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结构光纳米显微成像技术,讨论了同一期次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原油在运聚过程中的化学分馏和捕获过程中的捕获分馏会造成同一期次油包裹体荧光特性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热成熟度仍然是影响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考虑选择性极性吸附、包裹体油裂解和泄漏对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热成熟度的影响。最佳的办法是运用结构光成像技术识别出受影响的油包裹体并加以剔除,这样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参数还是可以应用于热成熟度评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