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的单髁(单问室)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特殊形式。由于受到假体设计、手术指征以及操作技术等多方面限制,早期临床随访结果并不满意,因此一直未被骨科医生所接受。90年代后期,由于微创手术的普遍推广,UKA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手术指征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假体设计上的不断改进,一些坚持进行UKA的医生开始陆续报道了令人鼓舞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从而为UKA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地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1例共47膝,其中38例44膝获得良好随访,男18例20膝,女23例24膝,年龄45~85岁,平均65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的严重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评分,分析OxfordⅢ单髁置换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切口皮缘坏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7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05°提高到130°,膝关节功能术前评分(HSS评分)由57分提高到89分,优良率达97.3%。结论 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效果肯定,假体类型的选择、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术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评估对手术结果影响大,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检索1980年~2018年5月发表的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对照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比较研究文献,对两类假体置换的并发症、功能评分、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FB衬垫聚乙烯磨损率显著高于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B置换的脱位率、再手术率、外翻发生率高于FB置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在术后KSS评分(WMD=-0.05, 95%CI-2.28~2.17,P=0.961),术后WOMAC评分(WMD=0.02,95%CI-0.17~0.20,P=0.869),假体无菌松动率、持续疼痛发生率、骨性关节炎的进展、术中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内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8年假体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8~16年FB组假体生存率显著高于MB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FB衬垫磨损率高于MB假体,衬垫脱位率、外翻发生率及再手术率低于MB,远期生存率高于MB。两者在术后功能评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单间室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出现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髁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面塌陷,其中内侧髁6例,外侧髁3例.[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4个月,术前、术后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方法,术后膝关节平均评分达90分,术后患者症状、步态改善明显.[结论]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关节活动更接近生理情况,如果正确选择病人,其手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保护关节附属结构,正确关节功能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活动平台假体术后中期并发症特点及相关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20年8月于本科行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313例患者(373膝)的临床资料,随访评价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32个月,平均(84.68...  相似文献   

8.
国人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假体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40张CT片,20张X线片和在具尸体上测量了膝关节的一些关键项目。发现胫骨平台宽度可作为决定假体尺寸的首要指标。这项研究吸收了国内外假体设计的经验,设计出适合国人的单髁型假体,已进行50例次单髁面置术,临床结果显示这种假体可以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组行单髁置换的62例患者(85膝),单侧39膝,双侧23例(46膝);其中男8例10膝,女54例75膝。男:女为1:7.5;年龄44~78岁,平均63岁;内侧单髁置换79膝,外单髁置换6膝,所有患者均使用LINK单髁假体(WMdemar Link GmbH&Co),将术前及最后一次复查KSS评分分值及关节活动度对比,评定膝关节功能。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评估假体位置及未置换间室退变情况。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62例85膝,平均随访时间65.8个月(48~99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术前(58.22±20.07)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1.24±17.96)分(P〈0.01)。关节活动度:术前(126.73°±7.5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124.65°±8.65°)(P〉0.05)。术后首次与最后一次随访X线平片检查,未置换间室退变进展不明显。5例患者6膝分别在术后11—42个月出现胫骨部分假体松动,3膝做全膝翻修术。另2例(3膝)患者服用镇痛药,可行走及坚持日常活动,目前在随访中。结论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膝关节退变进展速度,但胫骨假体松动有较高的发病率,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膝关节外科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置换的41例患者(41膝),手术均采用Biomet Oxford Ⅲ骨水泥型人工单髁假体,随访时间最少12个月。根据术前Kujala膝前痛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膝前痛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并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Kujala膝前痛评分,以评价其手术前后膝关节尤其是髌股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两组的术前和术后HSS评分、Kujala膝前痛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膝前痛组的分值更低。两组术后HSS评分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而Kujala膝前痛评分的提高则是膝前痛组更显著。结论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疗效良好,术中可观察、处理髌股关节病变,甚至改善髌骨轨迹,提示该入路对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病变的患者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13.
使用可活动衬垫TACK表面膝关节假体置换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证实,聚乙烯磨损导致的骨溶解仍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TACK为第三代可活动衬垫的膝关节假体,其聚乙烯关节面为非限制性解剖形旋转面,它存在于一个金属的胫骨平台假体的轨道内,可在轨道内进行内外旋转并与股骨内外髁面高度匹配,运动中能始终保持最大的面接触,理论上可大大地减少磨损和假体松动。报告使用可活动衬垫TACK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1997年11月~2001年3月,采用可活动衬垫TACK(totalar ticu latingcement lessknee) 膝关节假体对61例88侧病变膝关节进行了表面膝关节置换术,31例患者(45膝)获得了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25.4个月。采用HSS评分及X线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6.4%,HSS评分平均为86.4分;膝关节可以完全伸直,下肢力线明显好转,外翻角为0°~10°,平均5.7°;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0°-6.5°-68.3°,改善到术后0°-2°-88.4°。经X线检查证实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或活动衬垫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作为第三代可活动衬垫的表面膝关节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假体的设计增加了股骨与聚乙烯衬垫之间的匹配,减少了接触应力和聚乙烯的磨损。其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节镜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中老年人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early knee osteoarthritis,EKOA)的中期临床疗效,为中老年EKOA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145例(182膝)中老年EKOA患者,其中男35例、女110例,年龄47~79(57.6±6.9)岁,病程6~48(14.6±8.9)个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关节镜治疗组(47例,58膝)和保守治疗组(98例,124膝)。治疗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屈伸受限及膝关节无力等,膝关节X线主要表现为关节间隙无狭窄或可疑狭窄、少量骨赘形成,膝关节MRI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和半月板退变或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及滑膜充血水肿等。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半月板是否合并损伤、是否合并关节内游离体、是否存在膝关节交锁等机械性症状,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分析组内和组间治疗前后VAS和Lysholm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0~76个月;关节镜手术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手术并发症。两组间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关节镜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关节镜治疗组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P<0.001),合并半月板损伤(P<0.001)、游离体(P=0.001)及机械性症状(P<0.001)的比例更高,VAS评分(P<0.001)及Lysholm评分(P<0.001)更差。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各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关节镜治疗组(1.5±1.2)分,保守治疗组(1.6±1.0)分(P=0.549);Lysholm评分,关节镜治疗组(84.9±12.5)分,保守治疗组(84.2±9.9)分(P=0.676)。结论:对中老年EKOA患者,关节镜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均具有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尽管两组末次随访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关节镜手术治疗组术前症状较重,多合并半月板损伤或游离体所导致的机械性交锁症状,故对于合并机械性交锁症状或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的中老年EKOA患者可考虑关节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研究该术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2004年11月~2007年12月间,对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8个节段实施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进行SF-3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r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tague scale,VAS)评分及Odom标准评定临床效果;于术前、术后12月2、4月3、6月、48月6、0月,用X线椎间盘退变评分系统(0-9分法)评估该手术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记录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发生情况。结果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改善明显,短期临床效果显著。术后36个月和48个月依然保持良好的中期临床效果,中期随访中可见临床效果稍有下降,但末次随访仍保持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未导致椎间盘退变加剧,无严重退行性变发生。无严重并发症及再手术。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未导致邻近椎间盘退变加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对因膝关节前内侧关节炎进行Oxford单髁置换的中国患者前瞻性收集数据和术中观察髌股关节情况,并探讨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方法研究包括本单位从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连续进行的50例(45例患者)单髁置换病例。术前记录膝关节疼痛的部位,放射学检查发现的髌股关节退变用Ahlback系统分级。对于术中观察到的股骨滑车软骨磨损情况用Weidow5级分级系统记录,其将软骨状况从无磨损到全层磨损分为0至Ⅳ级。在术后1年随访是用Hospitalfor Special Surgery膝关节评分系统和自我满意度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术前放射学检查发现17膝(34%)存在髌股关节退变。术中观察发现27膝(54%)存在股骨滑车软骨面磨损,其中19例(38%)位于滑车沟偏内侧,6例(12%)位于滑车沟中央,1例(2%)位于滑车沟偏外侧,共有3例(6%)全层软骨磨损,2例(4%)位于滑车沟偏内侧,1例(2%)位于滑车沟偏外侧。不论是放射学发现的髌股关节退变还是术中发现软骨磨损病例与髌股关节相对正常病例相比,临床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放射学发现的髌股关节退变和术中发现髌股关节软骨磨损均不能作为Oxford内侧单髁置换的反指征。因外侧髌股关节退变的相关数据较少,对这类患者选择单髁置换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alposition of the tibial components is a well-known complication of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ascer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bial component posi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We focused on the tibial component height and obliquity in the coronal plane.

Methods

Patients with anteromedial osteoarthritis who underwent Oxford 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n = 45) were included, and their Oxford knee score was assessed prior to and 1 and 2 years following surgery. We also assessed the postoperative tibial component position in the coronal plane using radiography, measuring the tibial component height and obliquity. We analyzed the sequential change in both clinical scores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p < 0.05). The effects of tibial component position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nalyz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p < 0.05).

Results

The Oxford knee sc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1 year after surgery. The tibial component height and obliquity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2-year postoperative Oxford knee score. They were also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Oxford knee score recovery after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Conclusion

The 2-year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Oxfor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depended on the tibial component position. We observed poorer outcomes when the tibial component was placed at a lower level relative to the lateral compartment and when there was an excessive valgus angle relative to the lower limb ax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行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氨甲环酸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69(66.1±2.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63~71(68.5±5.2)岁。记录术后48 h引流球中的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影响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28.3(22.8±7.9)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球中出血量为(110.0±52.1)ml,对照组为(123.0±64.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都未输血。。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不能显著减少微创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28例(31膝)。结果患者均获5~17个月随访,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3分(术前平均为3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5分(术前平均为36分)。结论国产TCDynamic假体设计合理、操作便利、患者功能康复可靠,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识总库(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公开发表的单髁置换术与全膝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纳入标准为选取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非随机对照试验(no-RCT)的文献,患者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单髁置换术,观察比较膝关节KSS评分、屈曲膝关节达90°所需时间、关节活动度、疼痛度等结局指标。同时,排除重复发表、无法得到原始相关数据、无法获取全文、以及质量等级较低的文献。用RevMan 5.3.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计数资料选择相对危险度(RR)为合并统计量,所有效应量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通过卡方检验判断研究间异质性,若P≥0.05,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分析其异质性来源,若无临床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不能进行数据的合并,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及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no-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关节活动度在2、3、6、12、48个月的时间点测量,结果显示两组间在2个月时无异质性[MD=7.31,95%CI(-0.99,15.61),P=0.08],而在中、远期时存在异质性[MD=5.90,95% CI(1.07,10.74),P=0.02]。屈曲90°所需时间方面单髁组[RCT: MD=-3.36,95% CI(-6.22,-0.50),P=0.02;no-RCT: MD=-2.94,95% CI(-3.51,-2.37),P=0.02]相对于全膝置换组更短。与全膝置换组相比,单髁置换术在术后膝关节KSS评分早中期疗效相当,但在远期疗效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术中出血量[RCT: MD=-176.99,95% CI(-205.36,-148.62),P <0.01;no-RCT: MD =-139.08,95% CI(-150.94,-127.22),P <0.01]及术中引流量[MD=-77.33,95% CI(-88.18,-66.48),P<0.01]方面比全膝置换组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手术时间方面[no-RCT: MD=-0.43,95% CI(-7.27,-6.40),P=0.90]两组间异质性不明显。 结论单髁置换术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屈曲90°所需时间、术后膝关节KSS评分、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上述研究纳入的高质量文献较少,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