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环境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性主题,重视环境合理与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是城市建设应遵守的准则。环境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它应以人为中心并能综合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及其功能与审美各个方面,以反映出城市特色。199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出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空间,要强调已不是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城市要改善环境质量,要具备良好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环境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性主题,重视环境与合理保护利用自然环境是城市建设应遵守的准则。环境艺术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它应以人为中心,并能综合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及其功能与审美各个方面以反映出城市的特色。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要创造出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是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因此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项沟通人、社会与自然的大众艺术。现代城市向多元化发展,功能多样的环境艺术直接影响着城市质量…  相似文献   

3.
香港是国际性商业海港城市,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巍巍青山,依山面海,陵坡地多,平坦地少。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移山填海地实施新市政发展计划,城市建筑向高层高密度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香港还将闲散土地利用获得较大效果与建筑相辅相成, 起到丰富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现代建筑主要问题已不是纯体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在其中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香港疏密有致的高层建筑群形成了城市大环境中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使香港这颗“东方明珠”更显妖娆(图1)。香港的城市建筑的发展与实践可资借鉴如下: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是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性主题,重视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生存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1997 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问题已不是纯体积的表演,而是创造出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建筑与城市之间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越来越对建筑施加着不可避免的影响,也进而要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环境作出综合回应;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本身日趋异化和不确定,这使得任何理论预设都显得与现实脱节,我们无法预知建筑对城市介入的有效性。正是在这一困境的背景下,当代学术界出现一种回归城市现实的趋势:不再将建筑视作对某种理论的实践,而是以城市现实为起点,对城市特征和城市过程重新进行理论建构,并以此指导建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和大尺度建筑综合体的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对建筑与城市关系过于草率的处理,使建筑与城市之间缺乏结构连续性;各个建筑单体之间也缺少联系,各自孤立,不能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城市空间环境。可以说:“城市化急剧发展,已经不能就建筑论建筑,迫切需要用城市的观念来从事建筑活动。”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将建筑与城市  相似文献   

7.
《国外城市规划》2010,(4):112-112
现代照明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空间.城市景观的含义也不再只是人们白天所看见的城市意象,它还包括城市夜间光环境。近日,由法国电力与气候工程公司联合会(SERCE)组织的全法第22届城市照明设计竞赛揭晓。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竞赛不再以当代建筑与城市空间为主题.而是将设计对象对准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城市将愈来愈象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象一座城市”。阿尔多·罗西也曾说:“建筑是一座带顶盖的城市。”从客体对象方面来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一定的重合;首先因为两者都关注城市三度的空间形态,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其次,从主体方面来看,使用品评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在人的体验上也是一种整体连续性关系。建筑与城市具有同构关系。凯文·林奇把认识地图和意象,概念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和设计,通过研究,他概括出城市意象五要素:即路。边、区、节点和标志。我…  相似文献   

9.
目前来说,城市生态理念,最常被人提到的,是低碳、宜居、自持、智能化。我下面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城市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将这四点体现出来。我们的建筑,在生态化发挥极致的情况下,已尽不再是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体现出的各种功能,让我们更加相信他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建筑自19世纪产生以来对城市发展所起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它已成为现代城市集约文化的集中体现。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不再仅仅是一个建筑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很大,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的构成和特征,其目的是将物质表现的城市,建设成为人类所需的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因此,城市设计范围是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公共中心、居住社区中心、步行街、广场、公园以及单幢的建筑和城市各个细部。但是没有整体环境准则,局部环境表达便会顾此失彼,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都市肌理。而那些在当代社会和当代城市中对人文的社会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刘作 《中外建筑》1996,(6):34-37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生成过程中存在的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重视环境同构的意义等严重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从自然,历史,地域,文脉,生态,人本性,城市与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作用等方面阐述城市构成(组成)应有的合理因素,着重论述环境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特征,力图说明环境与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依托性,等重性,努力谈清楚建筑与环境等值同构的内在含义。本文所谈“关联环境”是“环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包括:人文、自然、特质与建筑等主面,对建设设计有重要影响。 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上对人类集体生活环境的设想,是以社会及政治模式、自然条件、宗教及哲学思想等形成抽象概念,仅属愿望良好的“鸟托邦”,但其局部则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日本丹下健三提出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城市主义,能在周转一片混乱中建立起秩序的焦点,他的建筑是一些异常强有力的物体,它们屹立在支离破碎,混乱不堪的日本城市景观之上”。联邦德国G.博姆(G.BOHM)指出:“要使新建筑赋予城市新的生命与新的内涵,使人们看到城市新的生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相似文献   

14.
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蔡镇钰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重塑对城市和建筑的认识,建立起统一的环境观,也就是说,要把城市和建筑首先当作一个整体环境来看待。这个环境观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将城市、建筑视作各种各样的环境来进行建设,体现生态观;二是注重与地域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毛利胜 《四川建筑》2004,24(Z1):39-40
简述自贡市的城市特色,提出了如何遵循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来进行城市建设的原则及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张韵 《山西建筑》2009,35(36):27-28
主要介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并从正反两面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现状,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面对每年激增的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很多城市都有说不出的“痛”。随意倾倒填埋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同时也污染了城市环境,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08年,许昌市率先实行建筑垃圾特许经营,把建筑垃圾清运、处置推向市场,探索出一条“政府不投资,  相似文献   

18.
《广西城镇建设》2011,(10):22-22
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蔡镇钰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重塑对城市和建筑的认识,建立起统一的环境观,也就是说,要把城市和建筑首先当作一个整体环境来看待。这个环境观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将城市、建筑视作各种各样的环境来进行建设,体现生态观;二是注重与地域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和城市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环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实体。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是城市设计领域讨论的主题。在现代主义阶段人们没有环境和城市设计意识,那时的城市环境呆板单调。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期间美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强调的不再是那种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而是尺度宜人的城镇景观,创造出了有情趣的、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同时特别强调步行街的建设以及沿街建筑的细部处理,从而使城市重新充满了活力。文章指出城市环境包括实体建筑与城市空间两个要素,并以旧金山“夜巴波拿公园”为例,就设计中如何体现这两个要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协调,突破     
文化娱乐中心不是孤立的建筑单体,而是城市的有机构成部分。其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综合多种客观因素,不仅要考虑与人的关系还要研究与城市的总体关系,从城市的硬件(公建设施、基础设施等)到软件(传统文脉,环境特性等)方面着手来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创造出与城市深深相融的具有个性的空间场所,本文通过理性分析和国内外一些实例来探讨中心与城市二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