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雁  杨善峰  李祥 《安徽医学》2018,39(12):1514-1516
目的 比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与术后病理的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HGIN、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术后病理资料的3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胃镜下病变特点,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及类型,并与术前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维持HGIN诊断的占11.8%(4/34),食管早癌占14.7%(5/34),浸润癌占73.5%(25/34)。内镜下病灶为局部黏膜粗糙、糜烂、微隆起者,多数为HGIN或食管早癌,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或环周病变者多为浸润癌。结论 经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的食管HGIN,有低估病变严重程度的风险,部分患者已是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联合卢戈氏液染色、超声微探头、氩离子凝固术(APC)、黏膜切除和黏膜剥除对食管黏膜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①对常规胃镜发现的232例食管黏膜病变者采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超声微探头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②多点活检获得病理诊断;③根据病理结果结合及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选择APC、高频电套切、黏膜切除或黏膜剥除予以治疗;④术后病理学复检并定期对治疗病例进行随访。结果:232例患者中有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5例、黏膜慢性炎3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黏膜内癌31例、息肉20例。所有治疗病例均能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短期随访无复发(3~42个月)。结论:内镜下联合卢戈氏液染色、超声微探头、APC、黏膜切除和黏膜剥除的诊治策略对于食管黏膜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病理诊断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8例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术前经内镜活检,后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其中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42例,低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46例,经初步治疗我们将各个患者的术后病理切片跟手术前活检切片进行深入对比。结果:术后53例(60.2%)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术前经内镜活检为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42例患者中,有36例(85.7%,36/53)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低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有17例(32.1%,17/53),在53例浸润性癌患者之中,术后病理证实3例出现肝脏转移,17例则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在治疗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过程中,要不断强调病理诊断的价值,提高其准确性,最大可能降低患者痛苦,还其健康身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性肿瘤术前活检准确性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更好的对内镜下微创治疗进行评估?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胃镜活检明确为胃黏膜上皮性肿瘤并及时行内镜下黏膜剥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患者共117例,对比分析术前活检病理结果的准确度?结果:ESD术后病理证实术前活检准确率为59.0%(69/117),其中术前黏膜低级别瘤变(mucosal low grade neoplasia,MLGN)准确率为64.4%(29/45),黏膜高级别瘤变(mucosal high grade neoplasia,MHGN)准确率为49.2%(31/63),黏膜下浸润癌(submucosal invasion by carcinoma,SIC)准确率为100%(9/9)?术前诊断MHGN者术后证实为SIC占42.9%(27/63)?术前病理严重程度低于ESD术后病理结果占36.8%(43/117),术前病理严重程度高于术后病理结果占4.1%(5/117)?术前诊断SIC准确率显著大于MHGN组(P < 0.01)和MLGN组(P < 0.01),而术前诊断MLGN组准确率显著高于术前诊断MHGN组(P <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胃窦黏膜病变ESD术前病理准确率显著高于贲门或贲门下(P < 0.01)和胃体(P < 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胃黏膜病变内镜下活检对病情判断具有重要作用,但术前病理严重程度存在低于实际病变可能,尤其术前诊断胃黏膜高级别瘤变患者有一定比例已经癌变,因此结合内镜特征积极进行内镜手术治疗,对于防止延误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21例患者,术后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回顾性分析术前胃镜病理活检及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结果与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相比,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应用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差异率变化不大。结论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过程中,需要规范取材、多点取材、准确判断,能够降低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理诊断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度期间收治的术前经内镜活检已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术后的病理切片与患者术前活检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经比较可知,术前诊断为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占58.33%和41.67%,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占65.08%和24.44%;浸润性癌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别占34.92%和75.56%;且腺瘤分别分布在结肠、直肠部位各占57.69%和42.31%;浸润性癌分别分布在结肠、直肠部位各占44.65%和55.35%。结论:病理诊断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对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39例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结果 术后仅3例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为胃癌.结论 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大部分同时存在浸润性癌,建议临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外科治疗的原则。方法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于2003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病例128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5例。行腺瘤切除术3例,根治性结肠切除手术41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66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3例,Hartmann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4例,腹会阴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切片与患者术前活检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82例(64.1%)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其中,65例术前肠镜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89.2%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低级别上皮内瘤中,有38.1%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见癌结节22例(22/82,26.8%),1例肝转移。结论要警惕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际为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对于疑似病例须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诊断,以免造成过低诊断贻误治疗。如果肿瘤的位置不涉及牺牲肛门的问题,宜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如术中可确诊为浸润性癌,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醋酸联合靛胭脂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6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对60例患者胃黏膜可疑病灶的病变中央及周边进行多处活检;然后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比较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病灶边界清晰程度,并于染色病变周边活检。另外1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78例行常规胃镜检查,于病变边缘活检行病理检查;78例行胃镜下醋酸-靛胭脂染色,于病变染色边缘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60例患者胃黏膜活检醋酸-靛胭脂染色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31.6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病灶边缘活检病例(13.33%和18.33%),差异有显著性( P<0.05)。78例行胃镜下醋酸-靛胭脂染色患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24.36%和30.7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病灶边缘活检病例(11.54%和16.67%),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醋酸联合靛胭脂色素内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要优于常规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胡桂梅  叶国良  郑拓  金燕平 《浙江医学》2015,37(16):1343-1346
目的 评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特点,比较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因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89例,92处病灶,分析内镜下特征及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结果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率69.6%(64/92),其中术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类)诊断一致率71.4%(35/4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类)诊断一致率53.3%(16/30),浸润性癌(5类)诊断一致率100.0%(13/13)。术后4类及5类病灶与1、2、3类病灶平均最大直径和面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4、5类间病灶大小、部位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在内镜形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食管黏膜病变的性质,对于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若病变直径>20mm或为Ⅱc病变者,应尽快选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2009年普外科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前于消化科行胃镜活检的患者共14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统计手术前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符合率。结果术前胃镜对胃癌的诊断率达100%,胃镜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64例与术后病理一致(44.1%),81例不一致(55.9%),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不一致(Kappa=0.242,P=0.000);对于胃癌分化程度的判断105例与术后病理一致(72.4%),40例不一致(27.6%),胃癌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分化程度的判断不一致(Kappa=0.361,P=0.000)。结论胃镜活检对于术前诊断胃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胃癌的全面评估,仍需依据外科术后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总结2008 年1 月- 2013 年6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77 例(186 个病灶) 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ESD 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术前活检的186 例病变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23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43例,早期食管癌20 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 32 例,HGIN 73 例,早期食管癌70 例,炎症11 例。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5.2%(177/186),完全一致率为49.46%(92/186),其中LGIN 完全一致率为56.5%(13/23),HGIN 完全一致率为44.76%(64/143),早期食管癌完全一致率为75.0%(15/20),一致率最高。23 例LGIN 中,3 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13.0%,3/23),143 例HGIN 中52 例术后诊断为早期食管癌(36.36%,52/143),癌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有一定差距,胃镜活检病理为HGIN 的患者超过1/3 术后病理已经证实癌变,应给予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病人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83例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83例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中,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44例(53.01%),其中升级至早期食管鳞癌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6例;术后病理仍提示食管LGIN者35例(42.17%),提示食管慢性炎症4例(4.82%)。其中,ESD术前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35例,准确判断浸润深度者30例,准确率为85.71%(30/3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伴有结节样改变、黏膜表面发红的病人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发生率较无结节样改变、无黏膜表面发红者升高(P < 0.01和P < 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内镜分型、病变范围、病变部位及病变形态的病人ESD术后病理升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结节样改变(OR=3.86,95%CI:1.63~9.14)、黏膜表面发红(OR=2.95,95%CI:1.60~5.41)是食管LGIN病人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 < 0.01)。结论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情况并不少见,且结节样改变、黏膜表面发红是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应提高警惕,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辅助病理检查对提高ESD术前病理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所有患者均采用ESD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术,整块切除率达到100%,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达到92.06%,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8%,低估率为28.57%,高估率为6.35%,两者存在一致性(Kappa=0.221,P=0.01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仅2例(3.17%)患者出现术后狭窄情况,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另1例轻度狭窄无需内镜干预.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常规复查胃镜,随访1例术后1年复发,二次ESD成功治疗、并再次随访1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随访均未见局部残留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ESD诊治EEC及癌前病变,可一次性安全、有效地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得整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活化的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进展期食管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 和VEGF 蛋白在正常食管20 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0 例,早期癌25 癌,进展期癌25 例中的表达。抗体CD34 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随食管癌变进展,MMP-2 蛋白在食管间质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0%(0/20)、0%(0/30)、28%(14/50)、40%(10/25)和60%(15/25)。VEGF蛋白在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0%(0/20)、3%(1/30)、26%(13/50)、36%(9/25)和52%(13/25),MMP-2 和VEGF 蛋白在5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随着食管癌变进展,间质成纤维细胞发生活化,分泌表达的MMP-2 逐渐增多,从而降解基底膜,促进癌的下侵;过度表达的VEGF蛋白促进间质微血管的形成,加速癌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形态与内镜活检符合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1 年间因胃黏膜病变在我院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266 例患者相关资料,对其中234 例(246 处病灶) 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进行胃黏膜病变与内镜活检的差异分析.结果 内镜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均提示有瘤变或癌变的总符合率达94.3%(232/246),不同形态胃黏膜病变总符合率分别为I 型91.7%(22/24)、IIa 型90.9%(70/77)、IIb 型94.4%(17/18)、IIc 型95.7%(22/23)、IIa+IIc型98.1%(102/104).其中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的占51.6%(127/246),以IIa 型病变完全一致率最高(P<0.05),达67.5%(52/77) ;术后病理较活检病理级别升高的占33.7%(83/246),以IIc 型病变术后病理级别升高率最高(P<0.05),达52.2%(12/23) ;术后病理较活检病理级别降低的占8.9%(22/246),以IIa 型病变术后病理级别降低率最高,达13.0%(10/77).术后病理为炎性组织的占5.7%(14/246),其中I 型有8.3%(2/24)、IIa 型9.1%(7/77)、IIb 型5.6%(1/18)、IIc 型4.3%(1/23)、IIa+IIc 型1.9%(2/104).结论 根据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形态表现判断其活检病理的准确率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识别与手术病理的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并分析胃镜胃黏膜活检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的病灶形态及其与手术病理的关系。方法26730例胃镜检查者中胃黏膜活检示HGIEN者44例,对其行手术治疗,分析内镜直视下病灶的色泽形态、皱襞特征、活检数量、手术大体标本形态及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行手术根治,平均每次内镜检查对病灶行活检4.25次。44例患者中浅表病灶26例,其中仅6例(13.6%)经手术证实维持HGIEN诊断,16例(36.4%)为早期胃癌,4例(9.1%)为早期胃癌样进展期胃癌(5型胃癌);18例形似Borrmann各分型病灶,术后均证实为进展期胃癌。结论认真鉴别活检示HGIEN的病灶性质,提高胃镜活检的深度及准确性,并结合色素内镜及固有荧光诊断技术等方法可提高活组织检查对胃癌的诊断率。胃镜胃黏膜活组织检查为HGIEN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已存在浸润性癌生长,应积极手术干预,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董会娟  周婷婷  张俊丽  李罗红  杨小莉   《四川医学》2017,38(10):1208-12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ESD治疗197例食管早癌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者并发术后食管狭窄(狭窄组)、171例患者术后未并发食管狭窄(非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临床资料,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73.08%、病灶纵向长径(44.8±13.0)mm、病变环周直径(38.0±11.0)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57.69%、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76.92%均显著的高于非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52.05%、病灶纵向长径(31.6±10.7)mm、病变环周直径(27.3±9.6)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30.41%、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m3+sm1)是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82、1.715、1.552、2.281)。讨论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