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创伤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 (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表达的影响。 方法UVC 15mJ/cm2 ,15s/d和 6 0mJ/cm2 ,6 0s/d分别照射大鼠背部伤口 3d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伤口肉芽组织中TGF β的表达。结果致伤后照射 7天时 ,15mJ/cm2 照射组TGF β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 6 0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照射 2 1天时 ,6 0mJ/cm2 照射组TGF βmRNA表达高于 15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在伤口愈合早期 15mJ/cm2 UVC照射能促进TGF β的表达 ,有利于组织修复 ;愈合晚期 ,6 0mJ/cm2 照射使TGF β的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合成及促进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动物模型,用15mJ/cm2和60mJ/cm2UVC分别照射伤口,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照射组伤口中PD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两照射组中,60mJ/cm2照射组PDGF的表达高于15mJ/cm2照射组(P<0.05).结论15mJ/cm2和60mJ/cm2UVC照射均能促进PDGF的表达,且60mJ/cm2照射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短波紫外线照射创伤局部促进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合成及促进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动物模型,用15 mJ / cm2和60 mJ / cm2 UVC分别照射伤口,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照射组伤口中PD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 0.05);在两照射组中,60 mJ/cm2 照射组PDGF的表达高于15 mJ/cm2 照射组(P< 0.05)。结论15 mJ/cm2和60 mJ/cm2 UVC照射均能促进PDGF的表达,且60 mJ/cm2照射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家兔四肢火器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①选用新西兰大白兔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3组:30mJ/cm2起始照射组、60mJ/cm2起始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②麻醉动物后,以“五四”式手枪击兔右股部肌肉丰满处,造成贯通伤模型。常规清创后采用紫外线治疗仪(表面功率1mW/cm2,波长85%为254nm,10%为可见光,5%为C段其他波长光)分别对30mJ/cm2起始照射组、60mJ/cm2起始照射组和对照组动物伤道进行30s(30mJ/cm2)照射,60s(60mJ/cm2)照射和无照射干预。③在致伤后第2和3天继续在伤道内进行照射,日增加前次照射剂量的30%。致伤照射后每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计算伤口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于致伤照射后0,4,6,8,12,24h对伤道深部肌肉进行细菌学定量检测。④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白兔9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结果:致伤照射后7d,两照射组动物伤道较干燥,分泌物少,肉芽组织新鲜;对照组炎性分泌物多,肉芽组织颜色暗红,夹杂有坏死组织。②伤口平均愈合时间:60mJ/cm2起始照射组为(39.2±4.2)d,长于30mJ/cm2起始照射组[(35.6±6.7)d,P<0.05];两照射组短于对照组[(52.8±8.3)d,P<0.01]。③伤道局部细菌数:伤后0~6h,各组差异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增高的趋势,以对照组增高的更为显著。在伤后8,12,24h30mJ/cm2起始照射组为(6.241±1.607)×104,(1.632±0.472)×105,(7.997±1.252)×105个/g,60mJ/cm2起始照射组为(6.143±0.938)×104,(1.295±0.339)×105,(5.357±1.029)×105个/g,均少于对照组[(7.086±1.238)×104,(5.639±1.314)×105,(4.597±0.729)×106个/g,P<0.05~0.01];伤后12和24h60mJ/cm2起始照射组少于30mJ/cm2起始照射组(P<0.05)。结论:对四肢软组织火器伤30mJ/cm2和60mJ/cm2照射均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以30mJ/cm2的作用更明显,但抑菌作用以60mJ/cm2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短波紫外线照射四肢火器伤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肢火器伤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以期分析紫外线照射对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9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30mJ/cm2照射组、60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麻醉动物后,以“五四”式手枪击兔右股部肌肉丰满处,造成贯通伤模型。常规清创后采用紫外线治疗仪分别对3组实验动物伤道进行30s(30mJ/cm2)照射,60s(60mJ/cm2)照射和无照射干预。在致伤后第2和3天继续在伤道内进行照射,日增加前次照射剂量的30%。采用化学法在伤后7,14,21,28,42,56和70d测量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8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7d,各组大白兔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无差别。②伤后14d,60mJ/cm2照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30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11.91±0.49)mg/g,(10.88±0.61)mg/g,(10.35±0.85)mg/g,P<0.05];伤后21~56d,60mJ/cm2照射组伤口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30mJ/cm2照射组伤口和未照射组(P<0.01)。③伤后70d时,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下降接近正常组织水平,60mJ/cm2照射组仍稍高于30mJ/cm2照射组和未照射组[(10.02±0.65)mg/g,(9.85±0.54)mg/g,(9.27±0.43)mg/g,P<0.05]。④在伤后21~56d30mJ/cm2照射组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合成,增加胶原含量,60mJ/cm2照射的作用强于30mJ/cm2。  相似文献   

6.
短波紫外线照射后大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伤口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探讨紫外线照射对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用 3 0只Wistar雄性大鼠建立短波紫外线照射新鲜伤口的动物模型 ,在每只大鼠颈背部做 3个直径 2cm的圆形皮肤全层伤口 ,其中 2个分别接受为 15MED( 15mJ/cm2 )和 60MED( 60mJ/cm2 )短波紫外线照射 ,另 1个作为对照不接受照射 ,然后采用化学法检测伤口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15MED照射伤口在照射后 2 1— 2 8d时羟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 (P <0 .0 5 ) ;60MED照射伤口在 2 8d时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 ,与 15MED照射伤口和对照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合成 ,从而增加胶原含量 ,促进伤口愈合 ;60MED短波紫外线照射的作用强于 15MED。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肢火器伤受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以期分析紫外线照射对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实验室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9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30 mJ/cm2照射组、60 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麻醉动物后,以"五四"式手枪击兔右股部肌肉丰满处,造成贯通伤模型.常规清创后采用紫外线治疗仪分别对3组实验动物伤道进行30 s(30 mJ/cm2)照射,60 s(60 mJ/cm2)照射和无照射干预.在致伤后第2和3天继续在伤道内进行照射,日增加前次照射剂量的30%.采用化学法在伤后7,14,21,28,42,56和70 d测量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8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7 d,各组大白兔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无差别.②伤后14 d,60 mJ/cm2照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30 mJ/cm2照射组和对照组[(11.91±0.49)mg/g,(10.88±0.61)mg/g,(10.35±0.85)mg/g,P<0.05];伤后21~56 d,60mJ/cm2照射组伤口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30mJ/cm2照射组伤口和未照射组(P<0.01).③伤后70 d时,各组羟脯氨酸的含量下降接近正常组织水平,60 mJ/cm2照射组仍稍高于30 mJ/cm2照射组和未照射组[(10.02±0.65)mg/g,(9.85±0.54)mg/g,(9.27±0.43)mg/g,P<0.05].④在伤后21~56 d 30 mJ/cm2照射组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波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伤口中羟脯氨酸的合成,增加胶原含量,60 mJ/cm2照射的作用强于30 mJ/c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速器照射后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形成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完成。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20)g,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9只,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3组作为照射组。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切2个圆形创面,创面直径1.5cm,深达皮下组织全层,2个创面间隔1.5cm。处理完毕后以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动物置于单笼饲养。术后48h,照射组大鼠背部创口以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分组300cGy组(300cGy/(次·d),连续照射5次)、400cGy组(400cGy/(次·d),连续照射5次)和500cGy组(500cGy/(次·d),隔日1次,连续照射3次),照射剂量率为240cGy/min。观察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后2,5,7,10,14,21d麻醉后取材,照射组均在伤后7,10,14,17,21,28d取材。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天狼猩红染色后偏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照射组创面愈合延迟,对照组创面平均11d全部愈合,照射组平均14d愈合。②照射组肉芽组织产生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300cGy照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细小,排列稀疏。28d图像分析胶原积分吸光度300cGy组、400cGy组、500cGy组分别为(0.323±0.015,0.349±0.012,0.457±0.0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照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及受体表达伤后10~14d达到高峰,对照组7~10d达到高峰。各时间点300cGy组与400cGy组差异不明显(P>0.05),500cGy组高峰出现最晚,后期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直线加速器照射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并与胶原形成的效果与照射剂量有关,应用低剂量分次照射防治瘢痕增生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速器照射后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形成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完成。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177;20)g,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9只,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3组作为照射组。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切2个圆形创面,创面直径1.5cm,深达皮下组织全层,2个创面间隔1.5cm。处理完毕后以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动物置于单笼饲养。术后48h,照射组大鼠背部创口以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分组300cGy组(300cGy/(次&;#183;d),连续照射5次)、400cGy组(400cGy/(次&;#183;d),连续照射5次)和500cGy组(500cGy/(次&;#183;d),隔日1次,连续照射3次),照射剂量率为240cGy/min。观察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后2,5,7,10,14,21d麻醉后取材,照射组均在伤后7,10,14,17,21,28d取材。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天狼猩红染色后偏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照射组创面愈合延迟,对照组创面平均11d全部愈合,照射组平均14d愈合。②照射组肉芽组织产生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300cGy照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细小,排列稀疏。28d图像分析胶原积分吸光度300cGy组、400cGy组、500cGy组分别为(0.323&;#177;0.015,0.349&;#177;0.012,0.457&;#177;0.0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照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及受体表达伤后10-14d达到高峰,对照组7-10d达到高峰。各时间点300cGy组与400cGy组差异不明显(P〉0.05),500cGy组高峰出现最晚,后期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直线加速器照射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并与胶原形成的效果与照射剂量有关,应用低剂量分次照射防治瘢痕增生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6/20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选取二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40只、创伤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照射组以60Coγ射线50Gy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照射部位为双后大腿、臀部及全尾;创伤组于背部制作直径1.5cm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创面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400倍条件下光镜观察其相对含量,以视野内阳性细胞数量为准,分为阴性(视野内无阳性信号)、弱阳性(视野内可见10个以下阳性信号)、阳性(视野内可见11~30个阳性信号)、强阳性(视野内可见30个以上阳性信号)。结果:实验共纳入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73只,死亡7只。①照射组与创伤组大体观察:照射组照射后1~7d未出现异常反应,第9天出现尾根部红肿及足底轻度红肿,第28天尾根部与大腿内侧脱毛、糜烂及浅小溃疡达高峰,第35天伤口仍未愈合,溃疡周围可见新生上皮迟缓长入,第55天溃疡周围新生上皮部分覆盖创面,伤口有收缩趋势,但仍未愈合。创伤组皮肤伤口均经历炎症渗出、伤口收缩、瘢痕愈合阶段,伤后1~2d炎性渗出较多,第3天伤口开始收缩,伤后18d时伤口全部愈合。②照射组与创伤组基本病理学变化:照射组:溃疡前期表皮细胞及毛囊上皮肿胀、核固缩、碎裂,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充血性血管反应,胶原纤维肿胀、融解、断裂、水肿、排列紊乱,并有灶状表皮浅层缺失灶;溃疡期溃疡表面为坏死组织层,其下为增生不良的肉芽组织,其内极少见新生血管,胶原纤维变性、融解、断裂、水肿,可见成纤维细胞松散聚集形成的细胞团。创伤组:伤后1~3d,创面大量炎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渗出,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散在肉芽组织形成;伤后5~9d,肉芽组织增殖达到高峰,上皮细胞增殖旺盛;伤后11d,伤口逐渐愈合;伤后11~21d,肉芽组织减少,由瘢痕组织取代;伤后21~28d,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逐渐增宽呈条束状。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肤内无明显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阳性信号。创伤组:伤后5~10d,创面肉芽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呈强阳性,创面愈合后表达迅速减弱。照射组:形成溃疡前(照射后1~11d)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逐渐增强,呈阳性;溃疡形成后(照射后14~28d)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较创伤组伤后5~10d明显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减弱可能与其愈合延迟有关,早期应用生长因子制剂可能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6只小型猪背部的60个创面分成5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rh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注射用水治疗.结果经rhaFGF治疗后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均比注射用水组明显缩小(P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分子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与代谢,其表达与调控在慢性创面愈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创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途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科。材料:实验用新西兰白兔6只,兔龄48~60个月。纳米微囊包裹的重组质粒DNA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贾宁硕士惠赠。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为目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VEGF165,利用纳米微囊包裹制成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复合体。兔经麻醉后,在其耳腹侧制成直径为6mm的3个圆形创面,暴露软骨。以明胶海棉薄片蘸取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复合体100μL覆于每只兔一侧耳创面,外层覆盖无菌密封薄膜,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对侧每一创面以明胶海棉薄片蘸取100μL纳米微囊-空载质粒覆于创面作为对照组;在环切部位近端的兔耳皮肤作为正常皮肤组。②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术后14d损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③术后14d,以创面为中心,切取1cm×1cm正方形组织块(含兔耳全层),制成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创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创面肉芽生长及上皮爬行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损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正常组(P<0.01)。结论: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上调创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作用于其受体,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其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bFGF对大鼠创面血管生成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创面血管生成及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全层皮肤切除模型(以下称创伤),实验组创面用bFGF,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后,观察其愈合时间及创面血管的变化,测定创面愈合率,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外用bFGF后,创面愈合时间缩短(2.4±0.55) d,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结论】bFGF不仅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而且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引起血管新生,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短波紫外线照射对恶性肿瘤患者粒-单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和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0.50、100,300、400,800mJ/cm^2的UVC照射应用干细胞生长因子动员后白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观察7d后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CFU-GM)以及于UVC照射后1,3,5,7d观察细胞活力。结果 50,100,200,400,800mJ/cm^2UVC照射后CFU-GM集落个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实验证明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鸦胆子乳膏联合应用能促进创伤愈合并抑制瘢痕形成。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鸦胆子油乳剂联用对兔兔背部刀割伤的促愈合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暨南大学药学院。材料:实验于2005-06/09在暨南大学药学院完成。选用8只北京产大耳白兔,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kg,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无菌冻干粉制剂(广州长生基因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40219),临用前用注射用水配制成溶液。鸦胆子乳剂由沈阳药科大学药剂研究室姚崇舜教授提供(浙江三九邦而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40206)。方法:将实验兔麻醉消毒,背中部脊柱两侧各旁开1.5cm处,由前至后共切割5个圆形创面,直径1.8cm,面积2.54cm2,抽签法随机将每只实验兔的5个创面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量为90 U/cm2)、综合治疗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量为90U/cm2,30min后涂抹鸦胆子乳膏30mg/cm2)、鸦胆子乳治疗组(涂抹鸦胆子乳膏30mg/cm2)、空白基质组(空白基质30mg/cm2)及空白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伤后即开始用药,以后每天换药1次,至伤后第16天。术后用透明膜描记法(用洁净保鲜膜覆盖伤口,描出创面大小,剪下称重,换算成面积计算)记录伤后第4,8,12,16天创面面积;用注水法测量伤腔容积;伤后第8,16天取创面组织,经常规组织切片染色后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与再上皮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实验兔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及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与再上皮化情况。结果:纳入实验兔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实验兔不同时间点创面面积:综合治疗组用药后4,8,12d创面面积分别为(2.05±0.35),(1.59±0.25),(0.55±0.25)cm2,小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2.53±0.30),(2.41±0.19),(1.09±0.34)cm2,P<0.05~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用药后8,12d创面面积分别为(1.71±0.31),(0.51±0.10)cm2,小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0.01)。②各组实验兔伤腔容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实验兔伤后4d创面体积为(0.49±0.12)mL,小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0.59±0.1)mL,P<0.05],综合治疗组伤后4,8d创面体积分别为(0.47±0.12),(0.30±0.08)mL,小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0.59±0.1),(0.41±0.07)mL,P<0.05,0.01]。③各组实验兔创面组织肉芽组织生长与再上皮化情况:综合治疗组伤后8d显示炎症反应较轻,成纤维细胞增生显著,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与空白基质组情况基本相同,炎症反应重,肉芽组织增加不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少,表皮细胞增殖不明显。伤后16天,综合治疗组的创面收缩与再上皮化明显,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爬行较快。结论:鸦胆子乳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兔背部刀伤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rh PDGF BB)凝胶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切割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13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各制备 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面积 2 .5 4 cm2 ,将创面分成5组 ,即 rh PDGF BB凝胶剂高剂量 (14 .0μg/ cm2 创面 )、中剂量 (7.0μg/ cm2 创面 )、低剂量 (3.5μg/ cm2 创面 ) 3组 ,凝胶剂基质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制剂 14 d,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变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 :伤后 14 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至 (0 .2 2±0 .30 ) cm2、(0 .0 5± 0 .0 6 ) cm2和 (0 .32± 0 .32 ) cm2 ,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2 3± 0 .2 2 ) cm2 (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2 2± 0 .2 5 ) cm2 (P<0 .0 5 )。伤后 7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 .0 4± 0 .0 3) m l、(0 .0 2± 0 .0 2 ) ml和 (0 .0 6± 0 .0 3) ml,只有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0 6±0 .0 3) m l(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0 7± 0 .0 5 ) m l(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经 rh PDGF BB中剂量治疗的创面伤后 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 ,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 ,伤后 14 d rh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已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广泛作用,可加快创面愈合进程.目的:观察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和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设计,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烧伤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D清洁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雌雄不拘.方法:将天然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优化,以pCI-neo为载体构建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I-neo-bFGF,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转染后以dot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利用基因枪技术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模型进行转基因,以转染pCI-neo-bFGF为实验组,以转染空载体pCI-neo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在转基因后24 h,48 h,96 h,7d,10d和14d测定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酶Ⅰ水平,评价创面愈合情况.结果:重组构建的pCI-neo-bFGF经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dot blot和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pCI-neo-bFGF表达载体可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荧光显微镜下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天然基因表达;基因枪转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00±1.31)d,对照组为(14.75±1.28)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羟脯氨酸及胶原酶Ⅰ水平均于基因枪转染后48h即伤后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一定水平后维持,实验组各时间点羟脯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转基因后48 h和96 h胶原酶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创面愈合期间组织羟脯氪酸和胶原酶Ⅰ水平,加快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8.
UVC light has long been known to be highly germicidal but has not been much developed as a therapy for infec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of UVC light for the prophylaxis of infections developing in highly contaminated superficial cutaneous wounds. In vitro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inactivated at UVC light exposures much lower than those needed for a similar effect on mammalian keratinocytes. Mouse models of partial-thickness skin abrasions infected with bioluminescent P. aeruginosa and S. aureus were developed. Approximately 10(7) bacterial cells were inoculated onto wounds measuring 1.2 by 1.2 cm on the dorsal surfaces of mice. UVC light was delivered at 30 min after bacterial inocu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for both bacterial infections, UVC light at a single radiant exposure of 2.59 J/cm(2) reduced the bacterial burden in the infected mouse wounds by approximately 10-fold in comparison to those in untreated mouse wounds (P < 0.00001). Furthermore, UVC light increased the survival rate of mice infected with P. aeruginosa by 58.3% (P = 0.0023) and increased the wound healing rate in mice infected with S. aureus by 31.2% (P < 0.00001). DNA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UVC light-treated mouse wounds; however, the lesions were extensively repaired by 48 h after UVC light exposure.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VC light may be used for the prophylaxis of cutaneous wound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d,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