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自行建立和优化的依赖解旋酶DNA恒温扩增(HDA)检测体系,建立HDA检测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进行检测。采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rfbE基因为目的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建成可快速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HDA检测法,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并与普通PCR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起的检测法,灵敏度为4.3×103 cfu·mL-1,灵敏度与普通PCR方法相当。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依赖解旋酶DNA恒温扩增检测方法具有普通PCR的特异、灵敏等特点,并且对仪器要求更低,用普通水浴槽即可进行反应。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运用可视芯片技术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志贺菌Shigella、沙门菌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方法.分别选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中编码脂多糖O157抗原的基因(rfbE)...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O157:H7可使人发生腹泻、出血性结肠炎,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通过对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毒力岛、粘附因子、志贺毒素Stx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动物源大肠埃希菌O157∶H7及其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以编码大肠埃希菌O157抗原的rfbE基因、编码H7抗原的fliC基因以及编码细胞溶血素A的hylA基因为靶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并建立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最后对其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肠黏膜佐剂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基因克隆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HEC O157:H7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方法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Intimin C300的编码基因,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基因组中扩增LTB的编码基因,分别构建克隆载体pUC18-C300和pUC18-LTB,采用酶切位点相连技术,构建pUC19-C300-LTB克隆载体,并测序.结果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出了900 bp的目的片段,从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基因组扩增出了275 bp的目的片段,分别插入载体pUC18和pUC1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目的序列一致.结论克隆出EHEC O157:H7的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基因,并成功构建融合基因克隆载体,测序正确.  相似文献   

6.
探索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广东分离株021210( NalR)[以下简称O157∶H7 021210(NalR)]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揭示其在小鼠体内产生的病理变化.将20日龄的昆明鼠随机分组,饮水中加入萘啶酮酸预处理,消除肠道杂菌,再分别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O157∶H7 021210( NalR),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学检查.测定出LD50,试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O157∶H7 021210( NalR)可引起小鼠主要脏器及肠道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7.
探索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O157∶H7广东分离株021210(NalR)[以下简称O157∶H7 021210(NalR)]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揭示其在小鼠体内产生的病理变化.将20日龄的昆明鼠随机分组,饮水中加入萘啶酮酸预处理,消除肠道杂菌,再分别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O157∶H7 021210(NalR),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学检查.测定出LD50,试验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O157∶H7 021210(NalR)可引起小鼠主要脏器及肠道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宋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九种致病菌进行了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九种菌前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B肉汤培养基,36℃培养18h,九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最好且数量级均衡一致,均达到108cfu·mL-1。  相似文献   

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为出血性肠炎的病原,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此外,其他血清型如O5、O26、O91、O111和O113大肠杆菌也对人类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黑龙江省养猪业发达,试验在黑龙江省5个规模化猪场采集发生腹泻的仔猪粪便样品,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遗传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湘西黄牛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从湘西黄牛主产区花垣县和凤凰县6个不同规模的湘西黄牛养殖场采集黄牛肛门拭子样品,用麦康凯培养基和大肠埃希菌特异性引物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对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5类共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利用超高通量荧光定量PCR对16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7类共22种耐药...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甘肃地区大肠埃希菌对新生羔羊腹泻的致病性及其耐药性,从甘肃省8个养殖场采集新生腹泻羔羊粪便92份。采用16S rDNA扩增结合微生物鉴别培养技术对病料中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随机选取分离的6株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92份病料中分离得到2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选取的6株菌均有一定的致病性,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的大肠埃希菌对羊场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表明大肠埃希菌仍是引起甘肃地区新生羔羊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而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噬菌体V-EcoM-C1所编码裂解酶LysC1的裂解活性,在酵母菌GS115中重组表达裂解酶LysC1,并检测裂解酶LysC1对大肠埃希菌的裂解活性。结果表明:通过甲醇诱导后,含有裂解酶基因LysC1的重组表达质粒pPIC9K-LysC1能够在酵母菌GS115中表达,重组蛋白LysC1的分子量约为25ku,以外分泌方式表达,经HIS-trap HP(GE)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可获得有活性的重组蛋白LysC1,且该裂解酶对多种不同O抗原类型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均具有较高的裂解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0μg·mL~(-1)。这一研究利用酵母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大肠埃希菌噬菌体裂解酶,且该裂解酶无需穿孔素等破膜因子的辅助,可直接裂解大肠埃希菌,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添髓健骨散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采用常规法测定添髓健骨散对大肠埃希菌等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验证控制菌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的检查方法.结果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在添髓健骨散存在条件下回收率大于70%.结论 采用常规法可准确检出添髓健骨散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及其与圈舍土源大肠埃希菌的关系。从茂县、都江堰、理县、陕西、泸定、汉源6个林麝养殖场采集66份林麝新鲜粪便及养殖场20份土壤样本,通过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得到59株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和12株土源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据其结果,设计相关12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所有菌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36%、5.08%、13.56%、20.34%和6.78%;土源大肠埃希菌对除氯霉素以外的同种类药物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1.67%、16.67%、16.67%、25.00%。PCR结果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7个基因检出率较高;而土源大肠埃希菌3个基因检出率较高。对于同一种耐药基因而言,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检出率普遍高于土源大肠埃希菌,但从耐药基因检测整体结果来看,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与土源大肠埃希菌又存在一致性,这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甘肃地区导致新生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采集甘肃省部分地区新生仔猪腹泻病料104份,采用16SrDNA扩增技术对细菌性病原进行鉴定,经标准诊断血清确定其血清型,并用药敏纸片法对细菌性病原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在35份病料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4份病料中分离得到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的沙门菌;肠道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主要以O78:K80(B)为主;该地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表明:甘肃地区新生仔猪腹泻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是大肠埃希菌,且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扬州地区可生食蔬菜中大肠埃希菌的污染及其耐药情况,对2019年1-7月从扬州4家超市和2家农贸市场采集的492份胡萝卜、黄瓜、生菜和西红柿样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采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携带重要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 表明:492份蔬菜样品中共分离到68株大肠埃希菌,其中65株大肠埃希菌至少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73.53%),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耐药率均高于50%,对磷霉素耐药率仅8.82%,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全部敏感.floR(n=17,25.0%)检出率最高,其次为blaCTX-M(n=8,11.76%),包括blaCTX-M-65、blaCTX-M-55和blaCTX-M-14,blaCMY-2和fosA3检出率分别为7.35%(n=5)和8.82%(n=6).这一研究提示2019年扬州地区部分可生食蔬菜中存在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污染,应加强对蔬菜中耐药大肠埃希菌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分析在网床水面圈养与网床全旱养2种不同养殖模式下蛋鸭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状况和耐药特征,分别在温州地区选择3家网床水面圈养和3家网床全旱养的蛋鸭场,每个蛋鸭场各选取10只蛋鸭,用棉拭子在直肠中采集微生物,用于大肠埃希菌分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和开展耐药表型分析,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Ⅰ型整合酶基因。结果表明:蛋鸭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为100%;网床全旱养蛋鸭肠道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eae、ipa H、invE、aggR和pic检出率高于网床水面圈养蛋鸭。对于耐药表型,网床全旱养蛋鸭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数≥3的菌株比例为23.33%,而网床水面圈养中耐药数≥3的菌株比例为10.00%。同样地,耐药基因和Ⅰ型整合酶基因的检出率也为网床全旱养高于网床水面圈养。10株Ⅰ型整合子阳性大肠埃希菌中4株携带基因盒插入片段,其中:1株来源于网床水面圈养蛋鸭,其大肠埃希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的为dfrA12-aadA2;3株来源于网床全旱养蛋鸭,均为dfrA1-aadA1。网床全旱养蛋鸭肠道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和耐药性表型均高于网床水面圈养蛋鸭,说明养殖模式变化对水禽肠道微生物耐药性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同时对大肠埃希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2a间28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05株,检出率为36.7%。10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42株,检出率为40.0%。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产ES-BLs菌对呱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均为7.1%,对其它几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所有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都敏感(100.0%)。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较高,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重视ESBLs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计1对fimA全基因通用引物,对已知不同人、动物源的17株大肠埃希菌菌株的Ⅰ型菌毛fim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9株菌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探讨I型菌毛宿主嗜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均能扩增出约549bp的预期大小目的片段。克隆和序列分析显示,26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fim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100%,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8%~100%,其中出现差异的31个易发生突变的位点多为中性氨基酸,其中10株菌的fimA序列于第26个氨基酸位置连续插入了脯氨酸和苏氨酸,且80%为猪源大肠埃希菌,因此提示I型菌毛在大肠埃希菌的进化过程中可能具备一定的宿主嗜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Iss抗体对鸡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血清抗性的抑制作用,将纯化的Iss融合蛋白免疫雏鸡而获得抗血清,并对3株鸡大肠埃希菌株O2、O78、CVCC1551进行血清抗性抑制试验,分析Iss抗血清对鸡大肠埃希菌血清抗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抗血清对O2、O78、CVCC1551等3株致病性-血清抗性,但iss基因氨基酸序列不同的大肠杆菌均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的程度与抗血清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