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郑正秋以丰富的儿童电影活动,为中国儿童电影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历史贡献.其儿童电影创作,与明星影片公司的“童星策略”、郑正秋对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现代进步的儿童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郑正秋在他独特的儿童电影世界里,歌咏“亲子之爱”,塑造理想儿童形象,表达现代进步的儿童教育观念,并且展示童真童趣,这一切构成了他对儿童/童年的文化想象.研讨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儿童电影拓荒者的历史功绩,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郑正秋的电影活动与创作观念,同时有助于恢复中国早期儿童电影丰富而又复杂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早期儿童电影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刘琼 《学术探索》2013,(11):99-102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叙事中要以儿童意识为本位,以儿童的审美需要为旨归,以此实现视觉镜像与文字传达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  相似文献   

3.
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电影开始跃上新台阶的时候,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却愈发不能让人满意。中国虽有上亿的儿童,却没有儿童电影市场;中国虽有过儿童电影的出色创作,却没有儿童电影的群体生存条件;中国虽有儿童电影扶持的政策支持,却没有出现优异的儿童电影作品。针对市场背景下儿童电影这种难以改变却必须改变的状态,本文提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观念形态、政策要求、创作机制、市场把握都没有到位。不触及这些问题,儿童电影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缺憾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浅谈悬疑电影中细节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以活动的画面形象作为基本手段,而细节描写是构成电影画面形象的重要,它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尤其在悬疑电影中,细节的呈现,是造成悬疑电影能否有"悬疑"的关键之一。本文以国外优秀的悬念电影为例,阐述细节在悬念电影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以BAT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着手布局电影产业,为电影产业注入互联网思维,实现了传统电影产业链的优化:电影融资众筹化、电影制片大数据化、电影发行电商化以及电影放映多屏化.不过,单个环节的优化无法激发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打造020电影闭环生态圈,并开展电影全版权运营,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链升级,以此实现产业间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8.
慈祥 《理论界》2009,(7):118-120
本文以抗战时期"孤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并重点分析了在"孤岛"电影出现的妓女形象,旨在揭示"孤岛"电影中的妓女在为电影家提供心理体验的象征和为政治与商业断裂处进行架构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长"是许多艺术的永恒母题.在新中国的儿童电影史中,"成长"主题贯穿始终.本文主要论述了从新中国建立到公元2000年这五十余年间,新中国儿童"成长"主题的电影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宏大电影理论的影响力已逐渐消减,美国正日渐成为电影研究的新话语中心,它以重建电影理论研究的批判姿态全面挑战宏大理论,试图建立后学时代电影研究的"后理论".在两种理论体系之间,冲突的不仅仅是理论思维模式,还有话语权力.解读它们或许可为我国民族电影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司达 《学术探索》2015,(1):130-134
本文以诞生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电影理论与实践中的历史脉络,并结合个案,探索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本文认为,此时间段内的戈达尔电影,以具体的影像美学和故事结构方法,批判而又继承地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资本主义工业和消费主义的相关抽象理论。  相似文献   

12.
袁庆丰 《学术界》2023,(4):150-162
旧电影即旧市民电影,是1932年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唯一的国产电影形态。旧市民电影以噱头、打斗和闹剧为核心元素,以社会教化为主题,以婚姻家庭和武侠神怪为主要题材,其依托和取用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是与新文学、新文化相对的旧文学、旧文化。具体地说,就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等言情小说,以及同样拥有大量读者群体的各种武侠和神怪小说为文本取用资源。联合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但迟至2017年才重新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残片《夺国宝》,既是1920年代中国旧文学强势主导电影生产的体现,也是旧市民电影本土化和民族化已然成熟并发挥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13.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李春  胡黎红 《东岳论丛》2011,32(6):83-87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本文以电影产业化和全球化为坐标,分析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结构失衡、原创力低、意义缺失和文化失落三大创作危机,从价值观、方法论和文本创作层面勾勒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打造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创作模式,承继与创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突破叙事瓶颈,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电影与哲学的关联日益紧密,研究方式和有关观点日渐增多。文章认为电影中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引入电影辅助教学,特别是以电影辅助道义伦理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哲学和伦理学思想。并以电影辅助康德伦理学教学为例,说明此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锡光  刘钊 《东岳论丛》2003,24(4):71-73
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工作者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创造性地以新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电影形象作为对抗和颠覆旧有秩序的手段。他们为无产阶级电影事业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同时也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 ,错误地采取了不加选择和甄别地彻底反都市的立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发现当时电影创作的规律 ,对于新时期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工作者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创造性地以新的电影叙事语言和电影形象作为对抗和颠覆旧有秩序的手段。他们为无产阶级电影事业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同时也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 ,错误地采取了不加选择和甄别的彻底的反都市的立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发现当时电影创作的规律 ,对于新时期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电影发行模式日益凸现其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电影业的繁荣发展.要振兴电影业,必须构建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电影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9.
以2001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代表”中国电影“冲奥”已过10年,但仍然“奥梦”不圆.从对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别离》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电影的误区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错误:追求影像唯美主义和电影全球化.走出张艺谋电影误区的途径是:电影家要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际文化视野,以切入现实和揭示人生问题的诚意创新电影.  相似文献   

20.
电影作为工业时代最典型的艺术形式,其越来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早已到了不容人们不重视它的程度.而对于电影的理论研究,在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也终于告别了它的古典时期而以成熟的理论形态进入了现代阶段,其标志就是电影符号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通常所谓的经典电影理论主要是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电影理论和以巴赞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而所谓的现代电影理论则主要就是指这种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电影理论.由于在电影理论研究中符号学的比重更大,又由于结构主义对于电影研究的影响也主要是在其方法论的方面,所以人们通常只用“电影符号学”或“符号学的电影理论”来泛指这一类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当代电影美学理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