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5.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爱情的哲学同样蕴含于萨特的思想中,它根源于萨特存在主义的本体论,与其关于他人的理论和关于自由的理论紧密相联。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烁 《云梦学刊》2008,29(6):97-99
萨特的<隔离审讯>探讨了人际关系和存在"自由",并从中提出"他人性".这是与"自我"一样被萨特予以存在性观照的客体,通过他人,我获得生存的依托;通过我,他人也遭受失去自由的危机.萨特在剧中通过人物抉择的自由与自甘受苦的软弱性.深刻揭示出自由的可能和无法到达自由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评萨特文学的哲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特的文学作品,一度蜚声于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文坛,近几年来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究竟应如何看待萨特的文学,则褒贬不一,大相径庭。 法国评论家莫罗亚在《评萨特》中说:“萨特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小说家。他的长、短篇小说、戏剧,都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正是他的哲学思想吸引了他的同时代的人。把哲学和文学联系起来的念头,造就他成为一个名人”。这是正确的论断。可以说,萨特的文学是一种哲学文学。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英国20世纪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生日聚会》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萨特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的三大原则,从而彰显了人的生存世界的荒诞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让一保罗·萨特(1905——1980)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他的哲学中,“自由”同“存在”一样,是一个基本的范畴。他大谈人的自由、自由选择,大讲个人自由的绝对性,主张用“自由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关于人的自由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萨特的自由哲学在西方影响颇大,成为包括不少青年人在内的许多人的人生处世哲学。1980年,萨特的逝世,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家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纷纷发表消息、评论和纪念文章。当时的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美国《泰晤士  相似文献   

12.
在萨特的重要哲理剧《魔鬼与上帝》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文学文本自身对主题既聚合又消解的特性 ,萨特哲理剧在解构上帝与自由这一对相关性概念的同时 ,也解构了实现个人绝对自由的可能性。因此 ,这种解构从文本上来源于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真的矛盾 ,从理论上来源于现象学方法论本身的矛盾 ,在实践上来源于个人价值理想与这一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存在自由环境和人──萨特存在主义评析刘欣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代表,本文拟从萨特哲学关于存在的意义和形式、存在的实质以及环境和人三方面对萨特存在主义作一简要评析。一、关于存在的意义和形式萨特是从一般的存在出发,以人的存在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或解决《存在与虚无》中的遗留问题,萨特尝试寻求一种可能的、非冲突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这便是礼物。从现象学本体论层面上看,礼物是无偿的、无动机的、无私的,在我与世界、我与他人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关系,并且预设了一种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因此,礼物是一种自由和解放。然而,在伦理学层面上,礼物具有毁坏、奴役-压迫以及他异性结构。礼物所具有的创造和毁坏、自由-解放和奴役-压迫以及同一性和他异性的模糊性结构,具有深远的建构性意义:其一,礼物及其结构都预设了一种他人的存在,进而表明其具有的社会属性;其二,礼物的模糊性结构是成问题的,使萨特最终放弃了一种以礼物模式为核心的伦理学谋划。  相似文献   

15.
"行动"指人从自由意识出发,作用于客观存在、并为之负责的一系列行为。"行动"是萨特"人的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戏剧作品的首要因素。从"行动"的角度,他的戏剧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正在行动着,而另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丧失了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认为以承认意识为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哲学出发点,这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觉得这不符合萨特的原意。萨特同所有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们一样,其哲学出发点是人。他们认为,传统哲学中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之争把...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戏剧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的价值观,在“自由选择”中创造存在的价值;从否定已存或现存中得到超越,以及绝望中存有希望等方面构成了他戏剧的基本内容。萨特是位具有叛逆精神的戏剧家,其戏剧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他把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以现代人的“自由选择”为基本主题。他的否定精神意味着批判、抗争和超越。他的戏剧作品逐渐写出了具体的历史内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战后法国人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欧阳英 《学术研究》2000,1(6):80-85
在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以自由哲学著称于世的,但是强调自由只是其终极目的,而其真实的存在意义,实际上则在于试图鲜明地表明一种行动观。正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反映了一种行动观,所以,将毛泽东实践观与萨特存在主义实践观作比较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把握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融合在人的单个普遍的存在之中──论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黄忠晶对于萨特研究者来说,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萨特一身兼文学家和哲学家两者而有之,在两大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入探讨萨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是完整准确地把握萨特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