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检查对胃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电子胃镜拟诊117例胃病变.采用FujinonSP-701型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全部病例经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部分较大胃外组织压迫病灶。在行TEMP时加用体表超声检查。结果117例中胃平滑肌瘤45例.胃外压迫14例,炎症13例,息肉10例,脂肪瘤9例,胃癌6例.胃溃疡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4例,淋巴瘤2例.静脉曲张2例,平滑肌肉瘤1例,贲门失弛缓症1例。结论 TEMP对胃壁隆起性病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40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18例(45.0%),胃间质瘤2例(5.0%),脂肪瘤2例(5.0%),胃底静脉瘤1例(2.5%),异位胰腺2例(5.0%),胃壁外压迫13例(32.5%),未见异常2例(5.0%)。胃壁外压迫性病变主要为脾脏(8/13,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住胰腺经内镜下切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1例胰腺囊肿及1例胰腺囊腺癌经手术治疗。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内镜超声诊断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对71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外科治疗或随访。结果:息肉8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4例,腔外压迫3例,黏膜下肿瘤48例,均明确了解了病变的起源层次。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结论:mEUS检查能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微超声探头在胃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157例内镜提示的胃隆起性病灶,其中有部分病灶结合活检依然无法确诊,均使用内镜微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并讨论检查结果。结果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主,共检出符合间质瘤表现61例(位于固有肌层),其他依次为28例恶性肿瘤,27例外压性病变(其中脾脏外压9例、其他18例)、11例未发现病变、8例异位胰腺(胃窦7例)、9例血管性病变、4例息肉、4例炎症、3例消化道壁增厚以及囊肿与脂肪瘤各1例。已经通过组织学证实了其中的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结论内镜微超声探头可以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从而能够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较好地提示了病变的性质,亦能准确定位胃隆起性病灶。综上所述,经内镜微超声探头对于诊断胃隆起性病灶并指导治疗,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严苏  陈卫昌  陶晓雁 《江苏医药》2004,30(7):532-533
近年来我科采用Olympus UM-2R或UM-3R对83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作了USP检查,并与活检病理、B超、CT进行对比,部分与手术切除标本对比,以探讨UsP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35例超声诊断胃癌经胃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先经腹部扫查胃区及周围组织,然后饮造影剂,逐段扫查贲门、胃底、胃体、胃窦部,必要时扫查邻近器官和周围淋巴结,观察胃壁是否平滑、胃壁厚度、层次是否清晰及蠕动情况。结果超声显像诊断胃窦占位病变16例,胃体占位病变9例,胃壁增厚原因待查6例,大部分胃内弥漫占位4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经手术及胃镜证实正确者32例,误诊3例,结果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42%。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胃癌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EUS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可提供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深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使得诸如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治疗的开展成为可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探头腔内超声技术,使得EUS检查可在不史换内镜情况下,由内镜活检孔道送入超声微探头即可完成,操作简单。我院自2002年10月29日-2004年2月18日使用富十能微探头检查消化道疾病15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微超声探头诊断食道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建平  刘悦新 《云南医药》2000,21(4):334-335
经内镜微超声探头检查 (Transendoscopicminia tionprobe ,TEMP) ,即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消化道 ,以显示消化管壁结构及周围邻近组织的超声图像 ,它是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 ,此项技术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我院 1997年 10月~ 1999年 8月开展此项技术 ,检查确诊 18例食道隆起疾病 ,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 经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拟诊食道隆起病变 18例 ,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 8~ 64岁。全部病例经病理活检或术后组织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采用日本OLY…  相似文献   

9.
查正伟  郑吉顺  彭琼 《安徽医药》2017,21(7):1258-1261
目的 探讨微型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内镜检查提示存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54例病人行MPS检查,了解隆起性病变来源的组织层次及性质.结果 54例病人中发现60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隆起性病变17处,胃部隆起性病变34处,十二指肠病变4处,贲门1处,直肠3处,降结肠1处.起源于黏膜层病变25处,起源于黏膜肌层病变3处,起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15处,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13处,腔外压迫性病变3处,全壁性病灶1处.初步诊断为息肉15处,平滑肌瘤5处,间质瘤13处,隆起糜烂2处,囊肿4处,静脉瘤3处,异位胰腺3处,脂肪瘤7处,类癌2处,血管球瘤1处,腔外压迫3处,淋巴瘤1处,Brunner′s腺增生1处.结论 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定位准确,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对易于混淆的病变,MPS不能代替病理而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究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及其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实施诊断、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分析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中,病理检查结果表示,其中胃脂肪瘤14例,胃部息肉16例,胃间质瘤21例,胃炎增生2例,胃癌1例,胃平滑肌瘤11例,异位胰腺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1.76%。在68例患者中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有31例,小于1 cm者12例,剩余患者病灶直径在1~2 cm,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6.18%。结论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以及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具有理想效果,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内镜微创治疗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临床应用期间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癌病变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胃癌患者依次在普通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轮廓,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并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20例,NBI对病变轮廓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P<0.05).结论 NBI电子染色有助于提高胃癌检出率及判断癌病变范围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癌172例临床内镜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胃镜室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172例进展期胃癌临床表现、内镜、病理资料.结果 胃癌常见临床表现上腹痛,进行性消瘦,食欲减退,贫血.胃癌好发部位胃窦部最多见,其次贲门胃底部.内镜下Borrmann分型Ⅲ型最多,其次Ⅱ型.病理类型腺癌最多,其次低分化腺癌.结论 进展期胃癌多有上腹痛,以胃窦部好发,多为BorrmannⅢ型,以腺癌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我院收治32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残胃癌多在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0年后发病,Billroth—Ⅱ式癌发生率显著高于Billroth—Ⅰ式(P〈0.01),残胃癌的组织学分化差。根治性手术切除23例,切除率为71.8%,根治性切除23例中患者5年生存率17.4%,3年生存率47.8%。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残胃癌首选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晚期病例应该争取行姑息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镜下复合染色后黏膜活检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6例胃镜下可疑为EGC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03)直接进行病灶黏膜活检,实验组(n=103)经复合染色后再取活检,比较两组诊断EGC的阳性率。结果206例可疑癌变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EGG12例,其中对照组诊断出2例,实验组诊断出10例,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占58.3%,幽门螺杆菌(Hp)阳性11例,占91.7%。结论复合染色法可提高对诊断EGC的准确率,与胃镜下直接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早期胃癌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多见,Hp感染与EG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方法 278例胃恶性肿瘤患者以双盲法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 PG组平均失血量(151.6±26.4) mL、手术时间(124.5 ±36.2)min、住院时间(8.9 ±3.1)d明显少于TG组的(231.5±15.3)mL、(162.4 ±24.8)min、(12.6±6.2)d(t =36.521、45.352、11.243,均P<0.05);PG组淋巴切除率(13.2±3.1)%低于TG组的(16.4±4.6)%(t=9.654,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5.321、20.254,均P<0.05);TG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2.16%、42.32%,PG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34.23%,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 =6.321,P=0.079)、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1.265,P=0.000);TG组术后复发率22.30%,PG组34.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9.365,P=0.000).结论 PG手术平均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淋巴结切除率低,肿瘤复发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TG手术,临床可以TG作为近端胃恶性肿瘤的推荐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9号染色体上10个位点的微卫星序列,检测35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以了解9号染色体上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的变化。方法从山西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800余例胃癌标本中选择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病例35例。标本经酒精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片,显微切割分别获取正常体细胞、异型增生和胃腺癌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高压电泳,放射自显影进行LOH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中10个位点的LOH率依次为:IFNA50%,D9S17150%,D9S111848%,D9S94148%,D9S17548%,D9S182232%,D9S16631%,D9S91024%,D9S94223%,D9S187623%,可见前五者与胃癌关系密切,在高级别异型增生,仅个别病例发生LOH,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②9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事件,并且可能主要与胃癌的演进有关;③D9S171、IFNA、D9S941、D9S175、D9S1118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有关的抑癌基因;④多位点检测LOH可以寻找与胃癌有关的抑癌基因,并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两院收治的3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本组患者肿瘤直径为2.5~21 cm,平均为5.8 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楔形切除术8例,腹腔镜下包括肿瘤在内的胃楔形切除17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36例(95%)、CD34阳性26例(68%)、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2例(58%),S-100阳性8例(21%)。本组患者无手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恶性胃间质瘤中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良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手术后4例复发。结论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8.
超声诊断胃平滑肌瘤3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瘤在胃充盈超声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平滑肌瘤在胃充盈超声检查中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特征表现为:黏膜下圆形、类圆形,实性,低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肿物;肿瘤内少许血流,多见于胃底、体部;大小0.5~5.0 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胃充盈超声技术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符合率85.2%.结论 胃部平滑肌瘤在胃充盈超声下具有特征性,胃充盈超声技术对胃平滑肌瘤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癌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治疗58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生存5年以上6例,3年以上10例,2年以上7例,1年以上9例,1年内死亡19例,单纯探查的7例分别于3~6个月内死亡.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患者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黄慧云  黄兵  李斌  常彦祥  王甲林 《中国医药》2014,(12):1765-1767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66例晚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口服卡培他滨2 500 mg/(m2&#183;d).对照组患者给予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口服亚叶酸钙200 mg/m2;微量泵输入氟尿嘧啶2 400 mg/m2,共46 h.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4.5%(1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88±8)分比(65±7)分;对照组:(79±9)分比(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外周神经毒性、恶心呕吐、腹泻等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10/33)比3.0%(1/33)、27.3%(9/33)比0.0%、21.2%(7/33)比0.0%、24.2% (8/33)比0.0%、24.2%(12/33)比0.0%、21.2%(7/33)比0.0%](P<0.05).2组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能有效地治疗晚期胃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