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纵观历史。颅下颌紊乱症(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s,CMD)的病因研究一直是口腔医学领域学者所关注的课题。本文就生理性接触的基本概况、CMD患者的接触特征及实验性干扰的研究作简要综述,以探讨干扰与CMD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陈永进王惠芸张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R)、颞颌关节(TMJ)盘穿孔(DP)、TMJ骨质破坏(BC)属颅颌功能紊乱(CMD)中的重症(本文称重症CMD),其发生是由于咬合异常、肌功能紊乱所致,还是由于TMJ本身病...  相似文献   

3.
肌位He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焦国良  李欣 《口腔医学》1999,19(3):138-139
目的:探讨肌位He板对颅颌功能紊乱(CMD)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5例确诊为CMD者,夜间戴用肌位He板3-6个月,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2.6±0.8mm。结果: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54例,占51.4%,颅颌功能好转48例,占45.7%,无效者3例,占2.9%,肌位He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2周内达90%,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  相似文献   

4.
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患者下颌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信,记录99例患者戴板前和即刻置入咬合板后自姿势位(MPP)至牙尖交错(ICO)、自然张闭口及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孪-吞个月后复查(不戴板)。结果:戴板后87.8%CMD患者由MPP闭合至ICO侧后移消失,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率由戴板前4%提高到78.8%,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轨迹规则度由15.2%提高至89.9%,速度也显著增加(P<0.05).复查显示:咬合正常者MPP至ICP侧后消失,张闭口轨迹一致,速度轨迹规则,速度增加,咬合异常者下颌运动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结论:肌位咬合板对CMD治疗机理之一是调整异常的下颌运动.  相似文献   

5.
因素,精神因素,个体易感性等[1,2]是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的可能因素。特别是病理性因素,不仅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也可能导致牙体、牙周组织的疾病。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过各种实验研究,探讨牙髓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致病作用[3~7]。作者在临床修复中发现了9例固定修复体过高,导致牙齿损伤,造成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发生的典型病例。1. 病例来源及一般情况1975年、2001年有4例女性患者因固定修复体修复半个月至1个月后出现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困难和不敢咀嚼;另有3例男性、2例女性患者因牙齿松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位He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31例患者戴板前,即刻戴入He板后,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3-6月,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肌位He板能明显升颌肌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咬合干扰及干扰的量对家兔颞下颌关节早期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0.15mm,0.18mm,0.20mm厚的金属冠He板粘接于A、B、C三组家兔左下第一至第三磨牙He面形成咬合干扰,第三天处死家兔,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滑膜组织变化。结果 0.15mm组家兔颞下颌关节的滑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0.18mm组滑膜变化以轻度渗出为主;0.20mm组左侧滑膜变化除渗出外可见增生,右侧滑膜变化主要表现为渗出。结论 高于0.18mm厚的咬合干扰对家兔颞下颌关节能产生早期损伤,表现为滑膜渗出和增生性炎症反应,安装咬合干扰装置侧比对侧产生的反应重,病变部位主要在关节囊-关节盘移行部滑膜。  相似文献   

8.
咬合板对颞颌关节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咬合板对颞颌关节( T M J) 内压力( I A P) 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测量戴板前及戴入咬合板后,紧咬状态下3 只成年家犬的 T M J上腔内压力。结果 戴板前紧咬时关节上腔内压力为6 .4 Kpa±1 .5 Kpa ,戴入咬合板后紧咬时为0 .6 Kpa ±0 .2 Kpa,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1) 。结论 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的治疗机理之一是对 T M J内压异常增高者降低关节内压,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恒河猴颞下颌关节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咬合紊乱是否可以独立造成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方法:实验动物采用恒河猴2只,实验组1只,拔除一侧下颌和其对侧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间隙处各置一拉簧,使邻牙向拔牙间隙处倾斜,变与对颌牙紧密的尖窝接触关系为不密合的突面接触关系,8个月后取双侧髁状突、关节盘常规制备,喷金镀膜后扫描电镜观察。另1只动物作空白对照。结果:对照组髁状突和关节盘表面凝胶样物质覆盖,有明显的波纹,髁状突断面可见界限明显、有一定厚度的三层结构。实验组髁状突和关节盘,主要是髁顶附近内前向外后走行的一个区域,凝胶样物质卷曲、甚至丧失,髁状突表面出现纤维暴露区。断面显示,软骨变薄,蜂窝状软骨陷窝层局部不连续,关节盘中后带部分区域表面沟纹紊乱,在下表面后带观察到类似弹坑样变。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独立造成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检查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咬合特点,探讨咬合干扰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TMD患者60例为实验组,无TMD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视觉模拟尺分级评分测量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口面部不舒适程度进行评价;按照Fricton指数所包括的内容计算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 index DI),[DI=(MM+JN+JP)/26(0~1)],该指数包括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及关节压诊(JP)等。结果:实验组有咬合干扰者45例,对照组有咬合干扰者42例,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存在咬合干扰的患者与无咬合干扰患者相比较,DI指数以及疼痛相关视觉模拟分数(VAS)均偏高,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女性患者DI指数高于男性。结论:咬合干扰(occlusal interferences,OI)与TMD虽无直接联系,但OI与TMD共存可加重TMD患者临床症状,OI的存在对口颌系统的健康可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MD 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0 5例确诊为 CMD者 ,夜间戴用肌位板 3~ 6个月 ,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 2 .6± 0 .8mm.结果 :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 5 4例 ,占 5 1.4% ,颅颌功能好转 48例 ,占 45 .7% ,无效者 3例 ,占 2 .9% ,肌位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 ,2周内达 90 % ,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 .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 ,可复性盘前移位者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 78.8%、42 .1%和 35 .3% .结论 :肌位板是治疗 CMD症状的较好方法 ,有效率达 90 %以上 ,半数 CMD者颅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研究同时发现随颞颌关节病变的加重 ,CMD的症状消失率降低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者耳症的发生纺、临床特征及对肌位He板的治疗反应。方法 将208例CMD者分为耳症组与非耳症组进行研究,临床症状以Helkimo指数计算。结果 CMD者耳症发生率26.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耳鸣发生率14.9%,耳痛发生率10.6%,耳且盘突关系异常者显著多于非耳症组,临床症状表现为DiⅡ者明显遍于非耳症组,耳症出现与颞颌关系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而与髁突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14.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操作对照组(3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及右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分别嵌入正畸用皮圈推第一磨牙向近中,造成磨牙尖窝接触不吻合的渐进性咬合紊乱。术后6周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观察。结果:操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未见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软骨中部增厚,后部变薄(P<0.05);关节盘中带和后带均明显变薄(P<0.05);实验组中部和后部软骨下骨小梁变得明显垂直于髁突表面排列。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5.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股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日前间隙减少单资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 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评价咬合的2项指标(近远中向的安氏错He分类及垂直向和唇(颊)舌向的覆He覆盖关系)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组、大学生志愿者(US)组及错He患者(MAL)组间有无明显差别。方法 100例TMD、100例MAL、268名US,共468人,取研究模观察。结果 ①MAL组安氏I类的比例低于其他2组(P<0.05);②MAL组前牙反He和深覆盖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③覆He覆盖异常指数(后牙每1处积5分,前牙每1处积分积3分),MAL组明显高于US组(P<0.05),而TMD组与MAL组和US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影响美观的前牙异常治疗需求高,而咬合异常与TMD未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异常因素的变化情况,探讨咬合板治疗TMD的机理。方法:选取34名用咬合板治疗的TMD患者,记录其戴用咬合板后2个月时的咬合特征及临床症状,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TMD患者治疗后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减小,闭合时间与侧方分离时间明显较治疗前缩短,早接触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但前伸分离时间、非工作侧干扰及前伸干扰的出现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咬合板对于纠正力中心位置、减小早接触的发生率、缩短闭合时间及侧方分离时间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TMD患者的关系向着更加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其有效治疗TMD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测量和比较正常人群与TMD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接触情况及牙弓宽度情况,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个临床病例分为2组,A组TMD患者50例,B组正常人群(对照组)70例,通过对2组人群的咬合接触情况、牙弓宽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牙尖交错位时,TMD患者的无咬合接触牙齿数高于正常人群;牙弓宽度较正常人群窄(P﹤0.05)。结论:TMD发病与咬合接触少,牙弓宽度窄这2个解剖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方法 :12具尸体的 2 3侧颞下颌关节 ,5具尸体有以下咬合紊乱特征之一设为咬合紊乱组 :后牙缺失久未修复造成的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 ;第三磨牙因无对牙合牙而伸长 ;个别后牙的反牙合或锁牙合。 7具尸体没有上述表现者设为对照组。TMJ石蜡切片 ,HE染色观察。动物实验 :18只新西兰大白兔 ,9只以固定矫治技术将第一前磨牙拉向其近中的自然间隙 ,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 ,另 9只作对照 ,3个月后TMJ切片观察。结果 :尸体解剖及动物实验均表明 ,咬合紊乱组关节盘明显厚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关节盘可随咬合紊乱而作厚度方面的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