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古建筑物雷击灾害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建筑雷击灾害的调查,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部位的分布规律,发现吻兽等突出部位、古树、塔亭、服务设施等是古建筑容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发现有雷击历史的古建筑容易再次遭受雷击,分析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起火的原因,统计了古建筑遭受雷击后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讨论了古建筑物遭受雷击的原因,得出地理位置、古建筑的自身结构、树木引雷、古建筑内部环境变化、年久失修进水潮湿等因素是古建筑易受雷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密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4—2007年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数据获取的雷电数据资料和江西省抚州市各气象站的雷暴记录,进行了雷暴日数的比较,分析了以实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与以雷暴日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的差别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赖琼娟  吴从权 《广东气象》2007,29(B12):124-125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下简称规范)第2章的相关条款,规定了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外,同时规定了部分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需通过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来确定;在工程设计和进行雷击风险评估时,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与直击雷击事故相似,雷电反击对信息系统的危害也是灾难性的。该文通过两例雷击事例从电学原理解释事故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通信基站的雷击安全隐患的分析.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江苏省1980—2010年共31 a逐日雷暴和雷击伤亡人数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得到:1)江苏省雷暴过程和雷击事故均呈上升趋势,但后者较前者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江苏省雷击事故过程的雷击率呈单峰型特性,气候倾向率为正值,呈上升趋势;3)江苏省历年雷暴和雷击伤亡总人数都呈单峰型特性,峰值出现在7 月,趋势线基本平行,相关系数(0.627 885)较高,上升趋势较为一致,雷击死亡人数波峰出现在7 月,而雷击受伤人数的波峰却出现在8月;4)雷击伤亡人数的雷击率呈双峰型特性,其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峰谷值相差很大,各月波动明显;5)雷击伤亡总人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各雷击率地区分布不同,雷击伤亡人数的雷击率最高值区出现在南通地区,死亡人数的雷击率最高值区在南通和淮安地区,而受伤人数雷击率最高的区域在徐州地区,其地域分布差异较大,非均一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饶仕吉  邱飞 《贵州气象》2004,28(6):41-42,46
通过对贞丰县首例雷击事故现场的技术鉴定和调查,从技术、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内部安装防雷元件和没有安装防雷元件的UPS遭受雷击的原因.雷电感应过电压是造成UPS遭受雷击的主要原因.UPS的雷电防护措施,重点在于电源线路的防护,应采取合理设置SPD、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等措施,保障UPS在雷雨季节能真正起到不间断供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银行大楼顶层的电梯机房内设备的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的感应电压的分析,找出建筑物遭受雷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电梯机房需要完善的防雷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一次雷击事故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平  阳宏声 《广西气象》2006,27(A02):1-1,16
通过对某小学教学楼遭受雷击事故的分析和思考,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整改,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介绍根据雷击风险评估结果,按照相关国家、行业防雷技术规范,科学设计花溪区气象局观测场防雷技术措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青海气象》2007,(F06):70-70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中国每年有三四千人因雷击伤亡,造成财产损失50亿至100亿元。中国的雷击灾害十分频繁,受灾率高,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建  许毅  夏恒 《贵州气象》2009,33(6):47-48
介绍了贵州省防雷中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初步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后该项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樊荣  肖稳安  高燚  李霞  陈红兵 《气象科技》2011,39(6):709-713
雷击大地密度(Ng)是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的传统方法中,通常采用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所在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Td)来计算评估点的Ng值,而雷击分布受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都取相同的Ng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Ng的概念出发,对标定后的闪电定位系统(LLS)数据进行处理,使用C^#编程制作计算Ng的软件,以便快捷、精确地为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提供Ng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东营市数字化713天气雷达的一次感应雷击事故,分析了此类事故的原因,提出了检修思路和处理方法,并提出雷达防雷的措施建议,为雷达机务和防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羽飞  吴非  朱峰  云天 《吉林气象》2013,(2):25-27,43
本文结合事故现场勘查和气象资料分析对2012年6月26日发生在双阳的一起雷击事故分析鉴定过程进行了论述。通过事故原因分析和鉴定结论得到一些启示,并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磊  梅勇成 《广东气象》2011,33(1):51-53
对全国各省市(港澳台除外)从1998~2007年的雷灾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西藏是我国雷击人身伤害风险最高的省份;江西是华东地区风险最高的省份;而北京、上海和天津的风险却都比较低.经研究发现:决定一个地区的雷击人身伤害风险的高低,不仅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还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某自动气象站3次遭受雷击为例,分析了雷击事故原因及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中对影响变电所直击雷保护效果评价指标的因素作了分析,提出“换效危险率”或“无危险年限”作为评价指标,以便能较为全面地评价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效果,并应用所推荐的公式,对220kV和500kV变电所的实例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表明,避雷线的保护效果比避雷针的好,与运行经验基本相符。国内对采用避雷线保护变电所还不习惯,本文希望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