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港口规划,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体现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的原则,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协调。  相似文献   

2.
《中国港口》2008,(1):1-4
<正>一、2007年和十六大以来的交通工作(一)长远发展规划编制提高到新的水平去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这两部规划与《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港口规划问题海岸线资源规划主要是港口建设规划和岛屿开发规划,港口建设规划要统筹考虑、科学编制,充分考虑半岛城市群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需要,确保港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布局。要维护港口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确定,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各市要在港口发展上  相似文献   

4.
近1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特点和居民出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中从理顺交通管理体制和规范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的角度,分析了交通规划的制度前提。从规划前期的基础研究、交通模型、交通信息化、一体化交通规划、交通影响分析和特殊交通规划等方面阐述了改进交通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最后,提出应重视对规划实施保障和实时交通运行状况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针对港城分离型城市港城一体化规划的编制问题,以钦州大榄坪为例,分析港城一体化规划所需关注的功能、产业、空间布局、港口规划、集疏运体系等要点,给出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重视产业在其中的作用、统筹港城集疏运体系、处理好弹性与控制的关系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下无人平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航路规划是水下无人平台的关键技术。为了解决当前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方法存在的规划时间长、无法获得最优规划航路规划结果的不足,提高规划航路规划效果,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方法。首先建立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给予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然后建立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的环境模型,并引入蚁群算法找到最优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方案,最后对本文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方法的性能进行了验证性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规划方法,蚁群算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水下无人平台航路规划方案,而且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内外生态港口发展历史和实践,提出生态型港口规划的愿景、原则,结合传统港口规划理念,分析生态型港口规划技术路线,丰富了港口规划体系。并以大连港太平湾港区规划为例,提出生态型港口规划概念性方案,明确了港口开发建设与生态要素协同发展的规划理念,为我国探索生态型港口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法定的港口规划所涉及到的全国法律、指导港口规划的行政法规、港口所在地方的法规、规章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颁布的有关规章,根据《宪法》、《立法法》等,按港口规划法律法规的立法主体层次分析我国港口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从核心法和相关法的角度出发,研究港口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进而研究我国港口规划法律法规的体系构成及主要内容。本文立足我国港口发展现状,结合新时代我国港口的发展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要求,探讨我国未来可行的港口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发展方向。本文就目前港口规划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及时修订港口规划法律法规,完善港口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重视规划间的协调衔接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轨迹规划可以提高船舶航行的效率,并且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当前船舶轨迹规划方法存在生成轨迹效率低、船舶轨迹规划并非全局最优的缺陷,为了提高船舶轨迹规划的精度,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船舶轨迹规划方法。首先对当前船舶轨迹规划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各种船舶轨迹规划方法的不足,然后建立船舶轨迹规划的性能评价指标,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蚁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根据求解结果得到最优船舶轨迹规划路径,最后进行船舶轨迹规划的验证性测试。结果表明,蚁群优化算法可以快速、准确找到最优船舶轨迹规划路径,克服了当前方法易找到局部最优的船舶轨迹规划路径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港口》2007,(1):3-5,9
一、2006年交通工作回顾第一,交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编制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编报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制定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交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制定了《我国与东盟国家公路水路交通合作规划纲要》、《环渤海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纲要》、《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海峡西岸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各地交通部门制定了本地区“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大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沿江七省二市与部共同签署了《“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的内河水运建设取得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郭涛 《水运工程》2018,(12):21-25
航道工程具有施工工期长、施工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在航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的各个阶段,随着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日趋提高,传统的实施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的强度与精度要求。从航道工程和BIM的特性入手,探讨了BIM技术在航道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各阶段的应用。在保证设计合理性的前提下,可通过BIM模型完成设计意图的表达与传递,从而保证航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后续维护阶段航道整治建筑物安全、稳定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便携式船舶液舱容积查询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路。该系统通过现场获得液面高度,输入纵倾值、视密度、视温度等参数后,由人机界面自动显示液舱内油品的质量和容量,并可对输入参数以及计算结果进行存储记录,减少了现场计量人员查表计算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计量结果计算的准确可靠性,便于数字化管理和事后检验。  相似文献   

13.
组合梁斜拉桥兼有混凝土和钢结构的优点,但作为两种材料的结合体,混凝土收缩徐变会引起组合截面的应力重分配,可能促使混凝土裂缝的提前出现或加速裂缝的扩展,从而降低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组合梁斜拉桥主梁应力重分布的影响,并对混凝土的加载龄期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加载龄期越早,组合截面的应力重分布越明显;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混凝土桥面板的应力影响不大,但对钢梁应力影响较为显著,钢梁的应力增量达到钢材容许应力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舰船机电控制系统特点和测控技术领域PLC和Labview两者优点,基于字节流数据包的数据灵活性,设计PLC和Labview通信数据包模型,并遵循模块化程序设计原则完成通信接口程序设计,解决舰船机电系统集中控制器和人机接口数据交互的描述问题和通信接口程序通用性问题。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设计的数据包模型和通信接口程序能够实现数据快速可靠安全的交互。该技术可应用于舰船综合监控系统和类似系统的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5.
通航节制闸运行调度原则与常规的船闸工程和水闸工程明显不同,针对其口门宽度、门槛水深、闸门形式、平面布置等关键技术问题,船闸工程和水闸工程规范尚无具体的要求。以邓楼节制闸重建工程为例,对现有的节制闸运行调度原则进行调整以满足开通闸通航的要求,同时通过实施工程补偿措施以满足原节制闸防洪水倒漾、引水灌溉、保护水质的功能。通过理论计算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得知建设2孔净宽23 m、门槛水深5. 5 m的通航节制闸能够满足船舶安全通航和航道通过能力的要求,并得出"升卧式平面闸门能够适应长期低水头运行、高通航保证率要求特点"的结论。其确定运行规则、建设规模、闸门形式、布置方案的方法对类似项目的建设及船闸标准规范的完善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稳性不足与倾覆沉船事故、大型散货船强度不足与船体毁损事故、货堆倒塌移动与倾斜倾覆事故、湿货渗水流动与倾斜倾覆事故、甲板货装载不当与船体损伤及倾覆沉船事故、“危险货物”装运不当与船毁人伤及水域污染事故等六个突出问题,系统地阐明了货运技术与海损事故的因果关系,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供广大航运工作者借鉴,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海上事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二次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叠合楼盖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叠合楼盖结构体系是目前在外包钢组合梁和预应力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楼盖体系。这种新型式的组合式叠合结构利用轻骨料混凝土大幅地减轻结构自重,增加楼盖体系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同时通过两次预应力的张拉,使该新型楼盖系统适合了大跨度工程施工及承载,以及充分发挥各组合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的要求,为该类型结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论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叠合楼盖三维实体模型。对叠合楼盖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改变预应力的大小、预应力筋的布筋形态和柱的约束条件等进行参数讨论。文中分析了各参数对结构体系自振频率及振幅产生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对进一步研究该体系的动力性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某船用五螺杆泵的频谱特征和振动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振动噪声源,通过改进进口流道面积,并对现有的螺杆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改进,改进后的设计通过样机的制造,并经过试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预期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工程建设中的断裂构造对场地稳定和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重视,针对断裂构造成因复杂、大小不一、埋藏深度不一、内含物的成分及性状差异极大,造成对断裂构造探测的针对性、直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探测技术路线和探测方法的研究和论述,采用基于区域地质条件分析,运用多种手段对表部和隐伏的断裂构造进行深入的探测方法,探测成果直观、可靠,对工程建设宏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场地内断裂构造对工程的影响提供详尽的资料。结合上海洋山深水港区LNG码头和后方堆场工程,验证该探测技术路线和方法能有针对性地、直观地探测工程场地内的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the observations from a pair of field experiments at the New England shelfbreak front in June and August of 2002, each consisting of 14 cross-frontal surveys using the Lamont Pumping SeaSoar. Measurements of the front'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opt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made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The front, based on water-column hydrographic distributions, was found within a few km of the 200 m isobath during both cruises. We present here composite sections, based on averages of individual sections shifted in space to a common frontal location, of the cross-frontal distributions of these properties as a measure of the mean state of the front in both June and August.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e familiar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summertime front, dominated by surface thermal heating. Nutrient and bio-optical distributions show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ater-mass exchange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 S, silicate, and phosphate distributions are suggestive of cross-frontal exchange of slope- and shelf waters, although transport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are not apparent. These properties, along with nitrate and optical measures of the suspended particle distributions, show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isopleths as the front is approached: property contours slope upwards toward the front from the shoreward side, and downwards toward the front from the seaward side. Again, actual water-movement pathways are not constrained by these suggestive patterns. Bio-optical distributions show elevated indicators of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both seaward and shoreward of the front, but the front itself is a minimum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biomass appears to b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nitrate scarcity in waters within and above the pycnocline. At the base of the pycnocline, light limitation appears to b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although the base of the euphotic zone is deeper than the biomass maxima and the base of the pycnocline. Mechanisms explaining this phenomenon are unclear, but tenuous evidence suggests low stratification at the depth of the 1% light level may not allow phytoplankton to optimize for the low-light, high-nutrient conditions at depth. Cross-frontal differences in nutrient and bio-optical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in August, suggest distinct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and the presence of calcite-forming or nitrogen fixing groups to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especially in very shallow waters across the front and in pycnocline waters seaward of the fro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