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莹  刘玲  包景东 《中国物理 C》2003,27(7):610-614
在核裂变的动力学描述中,考虑到质量随坐标的连续变化,提出了自由能有效势,导出了一个新的裂变速率公式.改进后的公式对于核温度与势能位垒高度相当的热核裂变同样适用,其结果比Kramers公式更接近于断点裂变速率的朗之万模拟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扩散模型研究核裂变,需要求解Fokker-Planck方程。本文提出一个数值计算方法-平均隐式差分方法。对具有粘滞性的核体系的有关裂变动力学量,如几率分布、裂变率、断点处的平均动能以及鞍点到断点的平均扩散时间等一系列物理量做了计算,并与适合大粘滞性的Kramers的解析解做了比较。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及对归一常数的检验,证明计算结果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布朗运动的观点研究了核裂变的速率问题。以简便的求速率本征值方法解福克-普朗克方程。将粘滞张量、惯量系数、温度作为变形坐标的函数,研究了它们对裂变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钟云霄  胡济民 《中国物理 C》1994,18(10):949-954
本文研究了鞍点附近多维的位能曲面及鞍点所在位置;并用Werner Wheeler及无旋液体等两种方法计算了多维的质量系数与粘滞系数,然后用多维Kramers公式计算了裂变速率.发现裂变速率随着维数的增加而适当增大.不同的形变参量以及不同的计算质量和粘滞系数方法对计算核裂变速率影响不大.从结果看,采用三维计算裂变几率已足够准确.  相似文献   

5.
钟云霄 《中国物理 C》1985,9(1):108-115
本文用Reichl解Smoluchowski方程的方法, 计算了布朗粒子越过位垒的逃逸速率. 并模拟了复合核的一维裂变位能曲线, 计算了核裂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并与其它方法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根据裂变扩散模型,把裂变核的形变运动看成是一种准布朗粒子在裂变势作用下的扩散过程.通过Monte-Carlo方法模拟这种布朗粒子在两维相空间内的运动,研究了核粘滞性对裂变过程的影响;解释了裂变过程中的耗散现象.在各种粘滞系数下,对于裂变速率,断点动能等动力学置的数值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此法易于推广用来研究多维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裂变扩散模型,把裂变核的形变运动看成是一种准布朗粒子在裂变势作用下的扩散过程.通过Monte-Carlo方法模拟这种布朗粒子在两维相空间内的运动,研究了核粘滞性对裂变过程的影响;解释了裂变过程中的耗散现象.在各种粘滞系数下,对于裂变速率,断点动能等动力学量的数值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此法易于推广用来研究多维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扩散模型来讨论核裂变中的瞬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Kramers区域(T/Ef<1)和高温区域((T/Ef>1)瞬态过程的行为差别很大.高温区域瞬态过程中的Overshooting现象会使裂变几率增大,从而使通常认为的裂变速率的瞬态行为引起中子多重性增强效应在这一区域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在力学实验中,对流体的粘滞系数的测定方法有若干种,但在不同温度下,用激光测定流体的粘滞系数基本没有.我们根据斯托克斯定律设计的这种“流体粘滞系数测定仪“,不但能在教学上供学生做实验使用,而且还可供工业上对各种油类生产的检验;在化学上,对液态高分子物质进行粘滞性的研究;医学上,在许多病变中对尿和血液粘滞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等科研部门使用.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误差也较小.一、基本原理 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圆球在液体中下降时,它将受到一个与速度相反的摩擦力(即内摩擦力),力的大小为 F=6πμγυ(1)式中,μ即为液体…  相似文献   

10.
Ni-Co合金快淬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熔体旋淬技术的合金快淬过程,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研究Ni-Co合金在快淬后的结构特征.模拟发现:Ni-Co二元合金的凝固过程对冷却速率的变化较为敏感,体系对形成非晶对冷却速率要求较高,约在80 K/ps以上,可以采用增加添加元素的方法来降低材料对冷却速率的要求;在75 K/ps的冷却速率下合金最终完全晶...  相似文献   

11.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11):46-48
核裂变链式反应首先用于军事用途:制造原子弹. 发现核裂变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前夕.许多犹太科学家受纳粹迫害,从德国、意大利流亡到英国和美国.这些人对法西斯的凶残有切身的体验,他们了解独裁国家的体制和组织效率,知道在德国一切科学研究都被纳入战争努力.他们对德国可能把核裂变用于军事用途无不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谐振子位势中量子布朗运动与体系粘滞性、温度等参量的关系,观察了体系运动由显示量子行为到完全经典行为的过渡.对由位阱和位垒组成的裂变位势和一般位势情况,通过局域谐振子近似和推广在谐振子位势中的传播子来计算布朗粒子跨越位垒的速率,与经典Fokker-Planck方程(F-P方程)的解相比,它包括了量子效应,因而对量子输运理论的发展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核裂变的发现及意义、核裂变后现象及其模型理论研究现状,为众多物理学专业、甚至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揭开了核裂变这层神秘的面纱,为从事核物理的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以及与大众化的科普活动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颗粒速度在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德财  孙刚  厚美瑛  陆坤权 《物理学报》2006,55(9):4754-4759
用实验和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颗粒流中的颗粒速度与颗粒流特性的关系.实验研究发现当入口流量固定时,在出口上方高速运动的颗粒会使颗粒流由稀疏流向密集流转变的临界出口尺寸变小.当颗粒流转变为密集流后,颗粒速度的作用被出口上方的颗粒堆积区所消耗,最终变得与颗粒速度无关.二维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了与实验相同的结论.通过二维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还给出了不同颗粒速度下体系的密度和速率在空间的分布图.这些分布图显示随着颗粒到达出口上方的瞬间速度的不同,颗粒堆积区的密度和高度均会改变,并最终导致颗粒流流动状态的改变. 关键词: 颗粒流 颗粒气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相似文献   

15.
钟云霄 《中国物理 C》1989,13(5):451-454
本文应用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借助于计算机产生的无规力,直接解朗之万方程,得到核裂变的一系列暂态规律,与Weidenmuller等解Fokker-planck方程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借助于计算机产生的无规力,直接解朗之万方程,得到核裂变的一系列暂态规律,与Weidenmuller等解Fokker-planck方程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扩散模型来讨论核裂变中的瞬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Kramers区域(T/E_f<1)和高温区域(T/E_f>1)瞬态过程的行为差别很大。高温区域瞬态过程中的Overshooting现象会使裂变几率增大,从而使通常认为的裂变速率的瞬态行为引起中子多重性增强效应在这一区域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
普通物理中一些言而不详的问题是普通物理教学中难以处理的问题之一。《大学物理》83年第5期上朱湘桂同志的“关于u=2v的一个简易证明”一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但对其中有些论述我有不同看法,特提出讨论.一、我认为得出u=2v这个结论,正是运用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的结果,避免运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这个前提,是得不出这个结论的.二、相对速率与各个分子速度之间的夹角是有关系的,但只要研究某一时刻所研究的分子与各个分子速度之间的夹角就行了,不必要既求碰撞前的,又求碰撞后的.这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三、证明了各速度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核裂变动力学,在假设核是无旋、不可压缩的液滴情况下,采用两参数的广义卡西尼卵形线液滴模型计算了对称裂变中惯性张量.  相似文献   

20.
核能应用与核电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恩早年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在矿物分离等研究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放射性钍Th、锕Ac及镤91234Pa等;1938年,哈恩、斯特拉斯曼和梅特纳,在费米、伊仑·居里等人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分析,提出了中子打进铀核,引起铀核剧烈振荡,使铀核发生形变,最后分裂成两个原子核.铀核裂变既放出巨大能量,又释放出中子.每一个铀核裂变,将放出200MeV的能量,并且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被另外的铀核分别吸收,又再引起铀核裂变,如此继续下去,形成链式反应.1942年费米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的链式反应装置--核反应堆,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篇章.原子能首先在军事上应用.1945年美国最先安装了核爆炸装置,制造和爆炸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研制成功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英国于1952年、法国于1960年相继试爆原子弹成功.我国也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