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主要观点,剖析了其理论内涵、哲学意义,以及对后来西方心灵哲学的影响,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的观点对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2014年5月中下旬在上海召开"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3.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07-112
康德目的论在继承以往目的论的同时,也呈现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即调节性、内在性和先验性。康德目的论蕴含丰富的功能系统思想,而功能系统是功能主义思考心身关系的基本框架。然而长期以来,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一直撇开康德目的论而谈心身功能系统,致使心灵哲学被束缚在哲学的认识论领域,面临感受性、心理因果和物理因果闭合等问题的困扰。通过把功能主义建立在康德目的论的基础上,可为我们提供一个看待当代心灵哲学问题及其争论的实践论视野,进而开启心灵哲学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在未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游戏、商业等活动,人类会有两种身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这给传统的心身关系问题带来挑战:人类是否最终会离开身体的“牢笼”,以化身的形式在元宇宙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幻肢现象的哲学论证和经验数据表明,即使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进入虚拟世界,虚拟的身体仍然要以真实的身体为其奠基,两者之间通过技术的具身化和身体的虚拟化过程与意识主体共同生成。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及其重塑的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了人类的知觉能力,拓展了身体的边界;另一方面,身体以化身作为新形式而走向多元化,使主体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呈现自我。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深入普及,用户产生了一个现象学意义下的"现象身体"。基于用户体验的现象身体是"部分与整体"、"在场与缺席"、"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它使人们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延展出一个主体认知与把握的心物感知世界。它带给人类更为明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自由驰骋的世界。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发展,也存在着否定自由意志的可能。结合互联网技术剖析现象身体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唤醒人们在技术框限下反思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日常生存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承诺"使得心灵哲学家重新关注身心关系问题,他们因此开始涉及到身体,然而,这里的身体并不是本己的身体,而是被纳入物质世界中的"物体"。20世纪后半叶对身体的解读,力图消除其间的自然化残余,并融合了不同视阈的价值判断。自我的反思性也拓展至身体,后者被话语实践社会性地建构着,其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相似文献   

8.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9.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0.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1.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延展"还是"并入"身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引起"身体所有权"的变化,工具的"身体所有权"即工具不再是附着在身体上的单纯的物体,而是退回到身体的感觉运动装置。身体图式的开放性能够阐释身体与工具的耦合中导致运动和感官能力的变化,但会丧失朝向他人开放的可能性。人的"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从潜能到现实的可能性的天然倾向,能够糅合"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兼顾感官、社会、文化的维度,可以为技术具身问题开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与"普特南善变"的标准看法恰恰相反,普特南的实在论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以贯之的。"语言如何连接世界"是贯穿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实在论初步确立了"语言"对"世界"的指称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树立起实在论的大旗;内在实在论不是科学实在论的反动,而是在科学实在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具体描述"语言"与"世界"的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强调实在论内在于科学;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则把"语言如何连接世界"的问题追溯回"心灵如何连接世界",进而打破了笛卡尔心灵图画对现代哲学的钳制,肯定了"知觉"和"心灵"具有指称"世界"的能力,因而是比科学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更加"实在论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心灵哲学尽管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理论,但对心灵的认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心身问题等的认识则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根据麦金的诊断,其根源在于,我们过去用来认识心灵的概念图式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心灵哲学摆脱困境的一个出路是进行激进的概念革命。概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否定传统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创立新的非空间概念以及关于它与空间概念之关系的概念图式。为了解释意识何以能产生出来,我们既应重视常见的物质力量,还应承认物质中存在着别的东西或属性,如物质中的非物质性的属性,或与空间性结合在一起的非空间性。在心身关系问题上,通常的自然主义和传统的二元论都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是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0-105
表征被看作是心灵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媒介,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因"认知的本质即表征"的理念而被称为计算表征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对计算表征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种种替代性方案。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对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进行梳理,承认表征在认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将传统的计算表征改造为时间性、具身的"行动导向的表征",将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从单纯的心智计算转向心灵、身体和世界三者的构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15.
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考察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可以发现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意义具有心灵哲学的性质。研究人类必须进行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范畴内,"人与机器"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外在物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以人的目的性说明人与机器的同一关系。18世纪以来的机械论哲学试图以"普遍数学"原理在理论上阐述"人是机器",但未能彻底说明心灵作为一种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同一关系。大数据时代出现了人机合一的趋势,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人的目的性基础之上,作为物质实体的机器与人身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从柏拉图、笛卡儿到胡塞尔一直都强调心灵之眼的内察,作为缸中之脑的计算机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通过与人的具身认知能力相对比,计算机对空间图像的识别能力遭到了德雷弗斯的身体现象学的质疑,然而,德雷弗斯所指出的人工智能的困境可由以图像为界面的人机互动来加以克服,现在的可视化技术正在人类的认知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科学思想,"至明极聪"而不可"毕见尽闻"的科学认知论揭示了世界的无限性以及感官认识的有限性,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论揭示了精神与躯体、养神与养身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所好恶,各各不同"的人格差异论为人们科学地识别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实在感因身体而存在."肉"作为"虚拟实在"之载体、比特文本之"内面",实现了虚拟实在感,进而使交往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肉"与"虚拟实在"之间的密切关联,既让人们享受到虚拟实在所带来的及时的、责任飘零的、碎片化的快乐,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虚拟生存惯习对现实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