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北京市基于时间序列的卫生筹资总额、结构变化等。方法: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结果:2000—2016年北京市卫生筹资总额从166.72亿元增长到2 048.99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3.00%,人均卫生总费用从1 222.65元增长到9 429.73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5.27%增长到7.98%,城乡居民就医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城乡差异较大。结论:北京市卫生总费用变化体现宏观政策变化,社会卫生支出高速增长,政府对卫生筹资贡献的影响力减弱,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总筹资比重下降,城乡居民就医负担有所缓解。建议:保证政府卫生投入的可持续性,规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医疗,拓宽社会筹资渠道,控制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北京市社会医疗保障经费的构成及增长情况,评价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方法: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结果:2000-2017年北京市社会医疗保障经费总额从62.26亿元增长到1 180.7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94%,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37.34%增长至53.82%。社会医疗保障经费主要以四大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四大类基本医疗保障经费占社会医疗保障经费的比重由22.82%增长至92.67%,年均增速为24.81%。结论:北京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完善,北京市医疗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障经费构成变化,四大体系的筹资构成不同,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在不同筹资中的责任。建议: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规范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关注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增长的可持续,促进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1995年至2011年新疆卫生总费用的主要构成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卫生筹资的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筹资来源法对新疆卫生总费用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95年至2011年,新疆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5%.新疆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呈持续增长趋势,筹资水平高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卫生消费弹性系数不稳定;居民个人卫生负担逐步降低,卫生费用筹资结构相对较合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增长快于人均收入增长,占生活肖费支出的比例波动升高.结论 建议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卫生对口援疆工作的战略作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经济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宏观调控,遏制卫生费用快速上涨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对卫生总费用变化的作用.方法 利用2001~2010年辽宁省几种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总费用相关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筹资增长趋势分析与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变化分析.结果 从2002年起,卫生总费用平均每年以18.74%速度递增,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到2011年,全省基本医疗保障经费占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37.68%,成为卫生总费用构成的主体.结论 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在卫生总费用中占主体地位,是卫生总费用的主要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及其筹资结构的情况,并预测“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与其筹资结构的未来发展走向,为制订并改进相关单位的健康方针、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负担提供合理建议。方法以2011—2020年天津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利用Excel软件分析卫生总费用及其筹资结构发展现状,并对“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和筹资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从411.10亿元增加到907.87亿元,年均增速为12.08%,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从25.4%减少到21.1%,社会卫生支出从37.8%上升到49.8%,而个人卫生支出方面的比例由36.8%降低至29.1%。“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卫生总费用持续稳步增长,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为25.68%。结论 天津市卫生费用筹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社会卫生支出成为卫生总费用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仍有下降余地,应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以减轻居民个人就医负担。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不断提高,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记者日前从卫生部获悉,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242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01元。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比重达30.4%,比2010年增长1.7%;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重为34.9%,比2010年降低了0.4%;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为34.7%,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东省卫生总费用进行核算与预测,为建立卫生筹资策略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资料主要来源于1998—2009年山东省卫生财务、卫生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筹资来源法对山东省卫生筹资进行系统测算,并开展国内外比较研究;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山东省卫生总费用未来发展趋势。结果:(1)1998—2009年,山东省卫生总费用从195.71亿元增加到1163.20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21.44元增加到1228.26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2.79%增加到3.43%;(2)1998—2009年,按照国内口径,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从15.67%和28.93%增加到21.84%和36.85%,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5.40%降低到41.31%;按照国际口径,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36.95%增加到45.62%,私人卫生支出比重从63.05%降低到54.38%;(3)2015年和2020年,预测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01%和4.2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分别降低至37.02%和35.47%。结论:(1)山东省卫生筹资水平较低;(2)山东省卫生筹资构成向着好的方向变化,但卫生筹资构成仍不合理,公共筹资不足、个人筹资较高。建议:努力筹集足够的卫生资金,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加大政府卫生投入,降低个人筹资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社会卫生支出状况及其变动趋势,揭示甘肃省社会卫生筹资现状,为提高社会卫生筹资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卫生总费用来源法核算社会卫生支出,计算增长速度,分析其变动趋势。结果:连续20年甘肃省社会卫生支出呈现“W”型筹资特点。1995~2002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2002年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最低,仅为18.87%;2003~2005年先升后降。2006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2014年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 28.82%;社会卫生支出构成中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办医支出为主,商业保险比重偏低,2014年占社会卫生筹资比重只有9.54%。2014年甘肃省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低于全国平均约10个百分点,人均社会卫生筹资仅为633.6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0元。结论:甘肃省社会卫生筹资能力增长缓慢,筹资能力严重不足,筹资模式和筹资渠道亟待完善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核算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分析“十三五”以来卫生筹资主要变化趋势,总结当前卫生筹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基于来源法、机构法及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的核算结果,分析我国卫生总费用及经常性卫生费用变化情况。结果: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85 327.49亿元,占GDP比重为7.05%,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 044.09元;其中,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26.89%,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升至28.17%,社会卫生支出占比降至44.94%,筹资结构继续优化。结论:我国卫生费用总规模持续增长,但卫生筹资系统韧性有待加强,需加快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升筹资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获得感,优化卫生资金配置,提升卫生费用的效率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省级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分析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卫生筹资的变化趋势与特征,为完善卫生筹资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2年全国20个省份的卫生总费用核算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20个省份中,卫生总费用增幅最大的是安徽(82.97%),政府卫生支出增幅最大的是宁夏(108.71%)。2012年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超过40%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在40%以上的地区减少至5个。结论:各地区卫生总费用均保持增长趋势,但在地区经济水平匹配程度方面存在差异;筹资结构明显优化,但地区间筹资特点不同,部分省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的压力仍然较大。建议:在提高筹资水平的前提下,注重调整筹资结构,发挥公共筹资的作用,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负担。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99-2007年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卫生费用筹资水平、结构及个人医疗保健支出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城乡卫生费用筹资总额所占百分比与人口比例逐年呈现“倒置”现象,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维持在城镇居民的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保持为农村居民的3-4倍,二者占人均卫生费用的比重均呈上涨趋势;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比重稳步增长(2007年趋于一致:5.07%),但健康消费总体绝对值水平仍很低,尤其是农村居民;2003年以来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大于城镇居民,城乡相对差距正逐步缩小。基于以上研究提出:重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社会边际医疗保健支出倾向;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经济和监管责任,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带动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合理消费;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提高全民健康投资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算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险基金中的医药补偿费、管理费用以及风险储备金,继而测算2011—2015年不同补偿方案下的医疗保险基金总体筹资额度与人均医保基金筹资额度,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的筹资可行性。方法:运用残差合格模型、关联度合格模型、均方差比合格模型以及小误差概率合格模型等多种方法,对201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补偿方案下的医疗保险基金进行测算。结果:2011—2015年的五项补偿方案下的人均医保基金在521.43~2 012.27元之间;五种补偿方案分别应需筹集资金在128.85~497.23亿元之间。无论哪类补偿方案下,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额度均在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幅度为20%,人均医保基金筹资额度平均年增长幅度为10%。结论:各筹资主体筹资额度逐年增加,且迅速增长,筹资压力相对较大,这对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有序推进,是一个难题。同时,本研究为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地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测算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是本轮医改的重要目标,了解和分析居民医疗负担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相关改革的基础。本文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上海市居民在卫生筹资中的负担,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其在医疗费用中的自付比例,并分析了不同人群医疗费用负担分布情况。发现上海市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医疗费用中医保报销比例较高;但医疗费用中,医保报销范围外自付费用高,且医疗费用负担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医保类型、城乡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造成医疗费用负担重的情况仍然存在。建议长期监测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情况,对重点人群“靶向”减负,加大自付费用控制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公平性角度对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政策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5年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筹资数据,新农合数据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6)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计信息手册(2008—2015),居民医保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2016)和中国社会保险年鉴(2009—2015)。采用了根据支付能力筹资的方式来衡量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的公平性。选择个人缴费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比较医保筹资公平性的具体指标。结果: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机制类似,个人缴费占人均筹资额比例低于1/4。人均筹资额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低于2%和5%,而个人缴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1%。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比例的差距有所扩大。结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医保采取的平等筹资掩盖了城乡居民在医保筹资方面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考虑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在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率不大幅提升的基础上,考虑起付线与封顶线等因素,综合测算政府、社会和个人三大筹资主体的筹资比例与额度,分析合理的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对接模式。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精算模型与ProModel系统仿真相结合,对起付线、封顶线等因素加以考虑,并对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综合模拟测算。资料来源于200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与前期的研究成果。结果:(1)居民个人筹资额度不断增加,且从2014年至2018年,增长幅度在60%以上,但可行性依然较强。(2)政府与社会筹资额度不断增加,年增长幅度在20%以上,筹资能力面临挑战。结论:积极关注城乡居民自付费用,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导,商业医疗保险为辅助的多维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城乡及地区间医疗保健支出现状及差异性,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公平性,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2000—2018年城乡医疗保健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采用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对我国城乡医疗保健支出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2010—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实际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55%,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实际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00%。2000—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集中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中2006年出现最大值为0.1332,除2015—2017年外,其余年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0—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集中指数呈下降趋势,2004年出现最大值为0.2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全国和各地区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较大。我国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存在不公平性,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优于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公平性逐渐趋好。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浙江省嘉兴市各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新农合试点城市。十年来,嘉兴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建立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和医疗保障全覆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方案,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卫生改革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实现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有效控制,提高了卫生资源和医疗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巩固发展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费用及医疗保健支出情况,为完善卫生系统筹资战略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1999年至2007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卫生费用及医疗保健支出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城乡卫生费用筹资额定比增长了200%;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幅度差异明显(城市为152.86%,农村为172.77%);居民医疗保健支出随人均收入变化而稳步增长,但健康消费总体水平仍很低,尤其是农村居民;2003年以来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收入弹性比城镇居民大,相对差距正逐步缩小.结论 应重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社会边际医疗保健支出倾向;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带动城乡居民医疗保健的合理消费;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提高全民健康投资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