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0例TI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性别、烟酒嗜好、年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指标异常差异。结果:2组男性比例、烟酒嗜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60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胆固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指标异常是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需要及时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代谢异常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各类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脑缺血的治疗和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2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列回顾性调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引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1例)与非脑梗死组(169例),并详细记录下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30例TIA患者中有61例为脑梗死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3例中有32例(20.9%)发展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7例中有29例(37.7%)发展为脑梗死;两个系统的脑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TIA发作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发作多次以后才接收到治疗及发作超过30min或3个月内发作超过5次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0.01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30例,分析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生时间为10~30 min患者及发作时间〈10 m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发作频率每天超过3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每天发作1~3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发作次数〉5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作1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 h患者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为6~24 h患者以及〈6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是导致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组,将患者分为非脑梗死组(n=103例)和脑梗死组(n=37例)。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中有37例出现脑梗死(26.43%),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2例中出现脑梗死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9例中出现脑梗死15例,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患者19例中出现脑梗死2例。发作多次后才治疗、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发作至接受治疗时间超过24 h的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升高(P <0.05)。发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明显升高(P <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TIA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对脑梗死的发作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80例TIA患者进行随访,将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初发发作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随访3个月,进展为脑梗死70例(25.0%),脑梗死组中男性占61.4%,年龄(64.0±12.0)岁,吸烟者占55.7%,发作持续时间(51.0±15.0)min,存在合并症者占92.9%,C反应蛋白(8.8±2.1)mg/L,D-二聚体(1.8±0.8)mg/L;对照组患者男性占49.0%,年龄(58.0±12.0)岁,吸烟者占34.3%,发作持续时间(35.0±10.0)min,有合并症者占58.6%,C反应蛋白(3.5±1.1)mg/L,D-二聚体(0.7±0.2)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性别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偏大、吸烟、有合并症、T I A发作持续时间长、C反应蛋白高及D-二聚体高是导致T I A进展为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TIA患者入院时立即进行风险评估,及早发现进展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TIA进展至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对2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性别、饮酒、吸烟、有冠心病、脑卒中病逝以及高血脂病等因素与TIA进展至脑梗死无相关性(P>0.05);而高血压、高龄、脑动脉狭窄、糖尿病与TIA进展至脑梗死密切相关(P<0.05);TIA发作的而持续时间>30min、发作的次数超过3次以及首次发作时间距离治疗时间超过24h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首次因脑梗死入住包头市第四医院的患者218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TIA组与非TIA组,前者按发作持续时间又分为两组,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为A组(54例),持续时间超过20min为B组(42例),非TIA组为C组(122例),记录三组患者发病当天与病程两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变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发病当天及病程两周时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发病当天及病程两周时A组梗死病变体积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且其有一定的缺血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的TIA更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现分析我院4年来2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 IA)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参照英国ABCD评分标准,结合本组68例T IA住院患者,应用相关危险因素资料改良ABCD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分为高、中、低危组,观察30 d内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8例T IA患者,颈内动脉系统27例,7例进展为脑梗死,占颈内动脉系统T IA的25.92%;椎-基底动脉系统41例,2例进展为脑梗死,占椎-基底动脉系统T IA的4.88%。9例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7例为高危组,2例为中危组。结论:T IA的预后与其危险分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的作用。方法 180例脑缺血患者,按照是否存在TIA分为观察组(89例,存在TIA)和对照组(91例,未存在TIA)。其中观察组患者均患有同侧1~3次TIA,每次发作时间<1 h,体征因TIA导致相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而消失。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以及发病后3 d梗死灶体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1.9%高于对照组的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55.2±2.1)、(89.6±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0.1±3.5)、(69.9±2.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后3 d梗死平均体积(14.3±5.1)cm^3小于对照组的(20.7±9.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存在一个类似神经保护的作用,这类患者的大脑缺血耐受度更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阐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入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资料,表明发生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和情绪激动、糖尿病、吸烟、劳累、高血脂、感冒受凉、饮酒、冠心病之间不存在关系,P> 0.05;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脑卒中病、性别等存在一定关系,P <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脑卒中病是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键因素,需要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应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梗死前患者TIA持续时间≤10min、与梗死时间间隔≤7d及发作频次2~3次与梗死前无TIA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Ⅰ级预后较好。结论脑梗死前已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与TIA持续时间、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90例TI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0例TIA有40例进展至脑梗死,发生率为8.2%;TIA进展至脑梗死与血管狭窄、动脉不稳定斑块、高血压、糖尿病、血液动力学改变、TIA症状持续时间相关。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顺位为:血管狭窄及动脉不稳定斑块、高血压病史、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0min、糖尿病史、高脂血症、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频繁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9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39例发作次数>3次,发作次数>3组同型半胱氨酸(HCY)(24.26±6.01)、影像学有陈旧性脑梗死19例,发作次数≤3组HCY(18.64±3.60)、影像学有陈旧性脑梗死28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Y增高、影像学有陈旧性脑梗死的TIA患者发作次数更频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5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血管狭窄或者闭塞是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TIA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李明军  李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85-586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29例(36.7%)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8例(22.8%)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TIA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5岁,34例)和老年组(年龄>65岁,50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脂、血糖指标水平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TIA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糖尿病比率(44.00%)高于中青年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胆固醇(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β=1.334,OR=1.982,95%CI=1.318~2.984)、CHO(β=3.853,OR=1.748,95%CI=1.361~2.937)、HDL-C(β=2.841,OR=2.328,95%CI=1.472~3.386)、LDL-C(β=1.596,OR=1.853,95%CI=1.653~...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多种危险因素的分析达到对TIA后脑梗死的预警及防治的目的。方法搜集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住院,临床确诊的199例TIA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90d的随访。结果 TIA后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MRI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这8个因素是TIA后90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IA进展至脑梗死的患者,14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90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MRI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在24h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记录影像学异常病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比例为22.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于30分钟发生脑梗死者占33.5%,发作3次以上脑梗死发生率为60%;有脑卒中原发病发生脑梗死患者占63.6%。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与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和原发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