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和氧滴定等技术对浸渍法制备的r-Al2O3负载铜/铁费-托合成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铁以无定型状态处于催化剂载体表面;铁和r-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铁氧化物的还原变得困难,还原度较低.少量铜促进了Fe2O3向Fe3O4的还原,降低了该还原过程的起始温度,增大了铁的还原度,增加了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但随着铜含量增大,铜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反而抑制了铁氧化物的还原和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和氧滴定等技术对沉淀法制备的铜-铁费-托合成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铜促进了Fe2O3→Fe2O3的还原,且使该过程的起始还原温度明显降低,但对Fe2O3→FeO→Fe两个还原过程无影响;通过浸渍法加入的铜虽可较好地分散在催化剂表面,但却导致了氢气的吸附量减少,同时由于Cu和Fe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中的还原态物质在氧滴定中不能被充分氧化;Cu还有助于Fe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  相似文献   

3.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和Cu+)、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和Cu+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的标准结合能. 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4.
ZnO基复合载体负载Ni催化剂催化噻吩加氢脱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ZnO-A l2O3、ZnO-ZrO2、ZnO-TiO2三种复合氧化物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复合氧化物负载的镍催化剂,并考察其对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BET、NH3吸附红外光谱(IR)、程序升温脱附(TPD)、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  相似文献   

5.
采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将Fe(NO3)3·9H2O加载于多孔γ-Al2O3载体,并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学研究其自发扩散过程.实验测量了不同Fe(Ⅲ)质量分数的样品(1.3%~4.2%)在不同温度(100~600 C)烘烤后的正电子寿命谱.实验结果表明,未烘烤时,Fe(Ⅲ)主要分布在γ-Al2O3载体颗粒表面;烘烤后,Fe(Ⅲ)向γ-Al2O3载体颗粒的内部二次孔扩散,并首先占据活性中心的位置.同时,部分Fe(Ⅲ)扩散到γ-Al2O3载体的微孔中.在烘烤温度大于400℃时,能使Fe(Ⅲ)在γ-Al2>O3载体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Zr O2改性对 Cu O /γ-Al2 O3催化剂结构及 TPR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XRD、 XPS、 T PR和 TG等技术研究了 Zr O2的改性对 Cu O /V-Al2O3催化剂的结构及还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 Zr O2对 V-Al2 O3的改性会削弱表面铜物种与 V-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V-Al2O3表面的活性铜物种的数目增加 ,并有效地促进该铜物种的还原 ,从而提高了 Cu O /V-Al2O3催化剂对 CO 的氧化活性 .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掺杂的Mn-Ce-O复合氧化物固溶体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程序升温还原等表征技术考察了上述催化剂的结构和还原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甲醛的催化燃烧反应.结果表明,铜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0%CuO时,催化活性最好,这主要与催化剂中CuO以高分散、非晶相存在形态,以及萤石型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Mn-Ce-O固溶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固溶体生成所形成的表面晶格氧缺陷提高了对氧的吸附和活化能力,增加了Cu-Mn-Ce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改善了催化剂中铜和锰的分散,促进了复合氧化物表面晶格氧的还原.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负载量的改性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一个常压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测试了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其中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空速.并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Fe的负载量为1%,反应温度为300?C,乙醇质量空速为3.16 h-1时乙醇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达到99.88%和99.76%.  相似文献   

9.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 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 和Cu^ )、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 和Cu^ 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 的标准结合能.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多孔硅胶(SiO_2)负载钒磷氧(VPO)催化剂VPO/SiO_2,用于催化3,4-及2,6-二氯甲苯氨氧化制备3,4-及2,6-二氯苯腈.实验结果显示,SiO_2载体可以提高VPO催化剂的活性.采用低温N_2吸附法、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空气程序升温氧化(air-TPO)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讨SiO_2载体提高VPO催化剂活性的原因.研究表明,SiO_2载体可以提高VP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使VPO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更有利于活性物种的形成;同时强烈改善VPO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更有利于活性中心还原-氧化循环过程的完成,从而有利于其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XRD、TPR和催化活性评价手段,考察了助剂对CH4与CO2重整制合成气的负载型Ni催化剂的最大分散量和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50 ℃和空速为2500 h-1下,NiO载量为14%NiO/γ-Al2O3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反应性能,NiO在γ-Al2O3表面上最大分散量为0.238 g NiO/gγ-Al2O3(相当于0.112 g NiO/100 m2γ-Al2O3),其最大分散量随MgO、La2O3助剂的添加不同程度地增大;助剂能影响负载型Ni催化剂的催化性能,MgO、La2O3的添加对改善Ni催化剂的重整活性和抗积炭能力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rO2-Al2O3复合载体,考察了复合载体和焙烧温度对Pd基催化剂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TPR、NH3-TPD、H2和N2吸附等技术对载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d/ZrO2-Al2O3比Pd/ZrO2、Pd/Al2O3催化剂有较好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ZrO2-Al2O3复  相似文献   

13.
以稳定态晶型α-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低负载量蛋壳型 Pt/α-Al2O3催化剂,使用涓流床反应器,将该催化剂应用于6-氯-3-硝基甲苯-4-磺酸液相催化加氢合成 CLT 酸的反应,考察了Pt的负载量、催化剂的还原方式、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等对6-氯-3-硝基甲苯-4-磺酸液相催化加氢合成 CLT 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Pt 负载量的质量分数为0.15%,催化剂焙烧温度为400℃,氢气还原300℃×2 h时,6-氯-3-硝基甲苯-4-磺酸的转化率高达97%,并且有效抑制了脱氯反应的发生.此外, XRD、TEM和EDS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组分Pt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尺寸极小且在α-Al2O3载体上高度分散,这有利于6-氯-3-硝基甲苯-4-磺酸液相催化加氢合成CLT酸.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乳法和沉淀法制备了ZrO2载体,以苯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了ZrO2载体的制备方法对Ni/ZrO2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脱附(TPD)、N2吸附等技术分析考察了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及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与沉淀法制备的ZrO2相比,微乳法制备的ZrO2的比表面积较大,所负载的镍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比表面积、较多的吸附中心和较弱的吸附氢强度,这一切均有利于Ni基催化剂苯加氢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氧化锰是常用的氧化还原型催化剂,广泛用于CO的氧化,异丙醇和环巳烷的氧化脱氢.铈是常用的助催化剂.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添加铈改善其催化性能已有不少报导.为了避免载体的影响,本文运用热天平考察Mn-Ce复合氧化物程序升温还原过程重量的变化,并用XRD及XPD实验探讨了CeO_2对氧化锰还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XRD、XPS、TPR和TG等技术研究了ZrO2的改性对CuO/γ-Al2O3催化剂的结构及还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rO2对γ-Al2O3的改性会削弱表面铜物种与γ-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γ-Al2O3表面的活性铜物种的数目增加,并有效地促进该铜物种的还原,从而提高了CuO/γ-Al2O3催化剂对CO的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Fe3O4溶胶的正电荷特性,将络负离子PdCl 24-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Fe3O4胶体粒子表面,以抗坏血酸(Vc)进一步将其还原,即得到负载有Pd金属团簇的Fe3O4胶体粒子(Pd0@Fe3O4).该超顺磁性Fe3O4载体负载的纳米Pd对Heck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且反应完毕后可简单地通过永久磁铁将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循环使用.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5次后反应活性没有明显下降,并对多种卤代芳烃的Heck偶联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一步法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浸渍法以MgO、海泡石(Sep)。γ-Al2O3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金属盐Lewis酸-无机碱双组分负载型催化剂,以环氧丙烷(PO)一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不同载体活性组分和反应条件对合成DMC的产率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次序为:NaOH—LiCl/MgO)NaOH—LiCl/Sep)NaOH—LiCl/γ-Al2O3;选择性的次序为:NaOH—LiCl/Sep)NaOH—LiCl/MgO)NaOH—LiCl/γ-Al2O3。NaOH—LiCl/SeP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5h,甲醇与PO的量之比为1:1。在最佳条件下。PO转化率为82.6%,DMC的产率达到7.68%。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二维片状结构的TiO2作为载体,并且使用浸渍法制备了Mn-Co/TiO2催化剂,以甲苯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制备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甲苯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BET)、X线衍射分析仪(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Mn、Co摩尔比为8:1、负载量为16 wt%,焙烧温度为300℃下制备的Mn8-Co1/TiO2催化剂,其在空速为32 000 h-1下,甲苯的催化氧化活性最高,240℃反应温度下甲苯转化率约100%。二维片状TiO2载体比商用P25更有助于活性组分分散,Mn、Co和Ti之间可形成更强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La2O3和Y2O3对CuO—ZnO—ZrO3催化剂甲醇水蒸汽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并运用BET、XRD、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a2O3和Y2O3的改性加入均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其中以Y2O3改性效果较为显著。催化剂中Y2O3含量不同。甲醇的转化率和H2产率也不相同,Y2O3含量为5mol%时,CuO—ZnO—ZrO2—Y2O3催化剂甲醇转化率和H2产率最佳。Y2O3的加入使铜物种的分散度提高、CuO易还原。由于Y^3+离子半径与Zr^4+离子半径接近,Y^3+可能部分替代Zr^4+,增强了Y^3+与其它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