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交网络的信任评估是社交网络应用安全的核心组件,公平客观的信任评价结果对于用户获取信息的正确性非常关键。本文利用用户之间信息的相似度进行用户聚类,实现用户群体的划分,依据用户集群的结果对用户之间关系进行修正,调整信任评估结果。同时还考虑到了恶意用户的影响,加入了信任检测的方案来保证方案的鲁棒性。经过实际社交网络数据实验仿真证明,该算法不仅可以使得信任评估结果与同类用户预期更为一致,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恶意用户刷分行为的影响,实现有效而可靠的信任评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当前社交网络中基于用户信任的Web服务推荐算法存在的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整合了当前有关直接信任、间接信任及群体信任度的研究思路,对相关的信任度计算方式进行了扩展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信任度算法。 实验结果表明,在召回率、用户信任度和用户争议度等指标上该混合推荐算法优于现有算法ModelTrust,证明了该算法具有覆盖率较高的特点,能解决由单一信任度算法数据稀疏性造成推荐结果不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信任链传递模型在解决应用层的信任传递问题上采用串行完整性度量方案,增加了系统的时间开销,影响系统效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信任链传递模型,该模型利用虚拟化技术提出并行分类完整性度量方法,降低了应用层可信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度量时间开销,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是否允许应用程序运行;通过对所提模型的形式化验证,表明新模型满足可信传递需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算法和模型对于网络中用户影响力计算大多只考虑拓扑结构和贪心算法而较少考虑真实社会网络中信任度对于节点影响力的重要性这一问题, 该文提出一种全局信任模型(global trust model, GTM)用于评估节点的影响力. 首先计算节点与邻居节点间的信任关系作为局部信任度, 其次利用Beta信誉模型在节点局部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多样性的特征,用户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如果能够识别出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账号,就能够整合出该用户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对于好友推荐、广告推荐、信息扩散的研究也很有帮助.目前用户识别...  相似文献   

6.
结合用户信任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协同过滤推荐是当前最成功的推荐技术之一,在电子商务推荐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根据和目标用户具有相似行为的用户对项目的评价来进行推荐。鉴于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过于强调相似性的作用,并且和用户的认知习惯矛盾,引入了社会学中较成熟的信任机制来改进传统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是有效的,它和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相比有更好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因特网中没有可靠的信任体系,如何在一个分布的、混乱的因特网环境中有效地表达和管理信任关系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该文研究信任的定义、信任的逻辑模型,分析分布式网络系统中信任度评估模型、信任模型和信任管理,提出目前分布式网络系统中信任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用户关系和信息内容是用户关系平台社交网络运营的两大基础。基于何种用户关系是社交网站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内容的定位则是决定社交网站能否长久的关键。用户的强弱关系以及自媒体和强媒体的信息内容,直接决定了差异化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等网络已经成为用户共享服务的平台,如何结合用户评价进行服务选择已经成为其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文中针对在开发、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对服务评价可信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评价的信任度更新算法,并给出了相关策略。在服务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考虑服务的信任度和社交度,从而提高查找的准确率,并结合搜索行为聚类算法,降低群体欺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Ad Hoc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利用可信平台模块传递信任链的方案。该方案以将信任关系从Ad Hoc网络节点扩展至Ad Hoc网络为设计目标,利用信任模型评估每个节点的信任度,在ARAN安全路由协议的基础上,结合信任度对ARAN安全路由协议进行了改进,选出一条可信度最高的路由,对可信链传递方案进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是通过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和信息交换等一组社会机制,将人、组织和其他社会团结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网络,Web就是一种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中要求有一种自然的机制对网络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评价,信任模型就是比较好的一种机制.基于社会网络,本文构建了一种网络信任模型,用来估算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之间的信任等级,能够用于语义网的信任管理系统和社会网络的信任评价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社会网络是当前学术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单一的社会网络内部.社会网络融合为社会计算等各项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更完整的网络结构,从而更有利于人们通过社会网络理解和挖掘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准确、全面、快速的关联用户挖掘是大型社会网络融合的根本问题.社会网络中的关联用户挖掘旨在通过挖掘不同社会网络中同属于同一自然人的不同账号,从而实现社会网络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社会网络的自身数据量大、用户属性相似、稀疏且存在虚假和不一致等特点给关联用户挖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面向社会网络融合的关联用户挖掘所存在的困难,从用户属性、用户关系及其综合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关联用户挖掘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关联用户挖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前网络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国际研究表明网络安全正向着网络可信方向发展,未来网络安全是增加行为可信的可信网络,它主要包括服务提供者的可信、网络信息传输的可信和终端用户的可信.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信任,不仅可以减少或避免与恶意用户交往,而且因为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互信,从而提高了它们合作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降低了因不信任带来的监控和防范等额外开销,所以对用户行为可信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而且也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以可信网络中用户行为可信研究为核心,提出了面向可信网络的用户行为信任的评估、预测与控制架构,包括行为信任的可靠评估;满足不同安全与性能需求的灵活的信任预测;基于信任与风险、利益得失的系统访问博弈决策;基于信任的动态的资源访问控制和以信任预防为主,实时监控为辅的异常行为的监控与防范等.并把这些用户行为可信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组合,实现了动态控制与静态控制,信任与风险的统一,为可信网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秦娟  凌力 《计算机工程》2007,33(21):105-107
针对网络应用中用户频繁注册、多账号多密码和反复登录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网络用户漫游机制,构造了相应的网络用户漫游模型。引入了漫游信任度、对等实体综合信任度、网络用户信任度来描述实体的可漫游性,给出了各个信任度的计算算法,讨论了网络用户漫游技术。分析和验证表明,基于信任度的对等实体间的网络用户漫游机制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将概率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信任传递以及多信任路径建模中,针对C2C交易平台实际的商业网络特征,提出基于社会网络与信誉的C2C信任评价模型。引入相似度计算建立簇与簇之间的关联,以解决C2C交易网络存在的买卖分工明确、稀疏性、聚簇问题。对淘宝网C2C交易平台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对淘宝网现有信誉机制具有较好的改进和补充作用,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推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充分挖掘用户之间信任关系成为各大网络运营平台的关注热点.本文提出利用用户信息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用户信任度评价模型的方法,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型构建,以缓解多指标权重设定中人为主观因素干扰问题.文章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工作流程并给出了用户信任度评价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引入使得用户信任度评价模型更为科学、简洁、有效.  相似文献   

17.
信任链发现算法是信任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已有的信任链发现算法存在以下不足:没有引入证书有效期的概念;没有对信任程度进行划分,不能对不良实体的请求进行屏蔽。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种带有时间域的LOTOV语言,并改进了后向信任链发现算法。仿真实验证明,提出的后向信任链发现算法有效实现了证书的回收、更新及对不诚信实体的访问抑制。  相似文献   

18.
在多智体社会网络中,传统的任务分配模型一般采用直接面向任务执行者的分配机制.它们不考虑社会网络组织结构对任务分配性能的巨大影响,也很少透彻地研究不可靠社会中的任务分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创性地研究了软硬件合一系统的任务分配,即按递阶、分层的思想设计了协作组织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面向社区基于社会协调“软件人”的任务分配模型.模型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基于直接信任度和社区声誉的社区信任度评估机制、基于社区信任度和社区物理能力的节点选择机制、基于负载均衡的社区内任务分配机制和基于上下文资源的任务再分配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见的直接面向任务执行者和基于资源的任务分配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更优的任务分配性能,且对社会任务环境变化具有更好的鲁棒性;社区内基于负载均衡的分配机制和基于上下文资源的再分配策略也有效提高了分配性能,降低了网络中的通信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