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XRD法研究V2O5与NaY,NaM分子筛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负载于多孔性、高比表面载体上的V_2O_5是工业上SO_2、CO及碳氢化合物氧化的催化剂。多年来人们对催化剂中V_2O_5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非晶相表面层V(Ⅴ)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本文试图根据唐有祺、谢有畅等提出的氧化物在载体表面的自发分散现象,将  相似文献   

2.
3.
XRD测定NaY型分子筛的钾离子交换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K离子交换的NaY分子筛进行火焰光度分析和XRD测试,研究XRD特征峰的面积和强度变化与离子交换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衍射角2θ=20.3何恢蒙戏迩慷取⒎迕婊谌淄挤段诘陌俜直扔隟+离子交换度之间均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得到的交换度计算值与采用火焰光度分析方法得到的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2.0%和5.5%,可以用于离子交换度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CuCl2/NaY体系表面分散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负载分子筛作为催化剂或吸附剂,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许多用途[1,2].已有研究发现,铜交换的Y型分子筛对NO分解等反应具有较高活性及稳定性[3-5].因此研究铜负载Y型分子筛对有关吸附剂和催化剂的制备有重要意义.我们实验室在研究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现象时  相似文献   

5.
XRD粉末衍射法研究全微波合成的MCM-41介孔分子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MCM41是Mobil公司九十年代开发的具有规整孔道的介孔分子筛,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2]。目前,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多为水热法[3]。该法操作较为繁琐,耗能费时,整个合成过程最快也需5~7天。1988年ChuP.[4]以专利形式报道了微波技术在分子筛合成中的应用,但对合成的具体细节未作任何描述。宋天佑[5]、Cundy[6]等人在晶化阶段采用微波辐射法分别合成了NaX和MCM41介孔分子筛,但其有机模板剂的脱除(简称“脱模”)过程仍采用传统的高温焙烧法。作者首次采用全微波辐射…  相似文献   

6.
MoO3与NaY、丝光沸石的表面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晶相MoO_3分别同NaY、丝光沸石(NaM)充分研磨混合后, 在450 ℃下焙烧24小时, 制成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然后进行X射线衍射、激光Raman光谱、IR光谱和比表面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MoO_3与分子筛载体之间存在强烈的表面相互作用, 致使晶相MoO_3经焙烧进入分子筛孔道, 以非晶相表面层的形态存在于NaY、NaM的骨架结构中; 并致使NaY晶格结构受到破坏, 结晶度和比表面降低, 而NaM的结构稳定性较高, 晶格结构基本上不受MoO_3分散的影响. X射线衍射相定量法求得MoO_3在1克NaY和NaM上的最大分散量分别是0.54克和0.11克。  相似文献   

7.
偏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茂名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用IR,XRD,NMR,SEM,HRTEM等分析了其晶化过程。结果表明:偏高岭土水热合成Y型分子筛是固相转变机理,晶化过程是一个扩散-成胶-原位重排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超声陈化法制备纳米NaY分子筛及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no-sized NaY zeolite was synthesized from metakaolin in th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system by using ultrasonic during aging time.The process of crystallizing NaY zeolite was studied by XRD、SEM、ICP OE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sized NaY zeolite was researched,finally the conditions of synthesizing nano-sized zeolite NaY had been brought forward.  相似文献   

9.
线团式纳米NaY分子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偏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的晶化过程中加入乙醇的方法,制备了线团式纳米NaY分子筛复合材料,用XRD、SEM、ICP OES研究了晶化过程中固液相结构和组成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理,提出了制备纳米NaY分子筛复合材料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合成含有促进剂A的新型导向剂,开发成功了亚微米NaY分子筛(介于纳米与微米之间)合成工艺技术,并对实验室合成的不同粒径NaY分子筛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比表面积、酸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应用于FCC催化剂的合适的分子筛粒径为500nm~800nm,粒径太小的分子筛其稳定性、活性低,不能满足FCC催化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镍盐和氧化镍在NaY沸石中存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滋  崔峻 《物理化学学报》1994,10(11):992-997
用XRD、EXAFS和TPR方法研究了Ni(NO3)2/NaY和NiO/NaY分散体系。在沸石上,Ni(NO3)2的分散比NiO容易得多。XRD相定量方法测定的NiO在NaY沸石上的分散阈值很低,仅为密置单层容量的2%左右。在分散阈值关NiO在沸石上处于分散相和笼外小晶粒两种状态。分散相NiO比笼外NiO小晶粒难还原。样品中NiO含量超过阈值时,笼外小晶粒长大成XRD可检测的较大晶粒。  相似文献   

12.
改性Y型分子筛的吸附脱硫性能以及苯,萘对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经金属离子改性的Y型分子筛吸附剂, 并用XRF, XRD, XPS对吸附剂的化学组成, 晶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以含噻吩, 苯并噻吩的辛烷溶液为模型燃料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以及苯, 萘对脱硫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Ⅰ)Y, CuZnY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 而苯对苯并噻吩吸附脱除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但对噻吩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大, 萘对苯并噻吩和噻吩的脱除都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并由此推测, 吸附剂与苯并噻吩或萘的结合比噻吩或苯更紧密, 吸附的机理是π络合.  相似文献   

13.
高硅FAU沸石与甲胺吸附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高硅沸石中所用的模板剂胺类分子与沸石骨架 Si—O基团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迄今为止 ,沸石与吸附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只限于测定沸石酸性质 [1,2 ]、表面羟基活性位或了解模板分子在沸石骨架中的位置和状态 [3,4 ] .甲胺、乙胺在骨架完美的高硅 FAU(Y型 )沸石上的亲和性指数 AT 值 ,即被吸附有机物脱附峰温与该有机物的沸点之差分别高达 1 60与 1 5 0℃[5] .而在高硅 MFI(Silicalite-1 )沸石上为 1 60与 1 2 7℃ [6 ] .与大多数有机物不同 ,被吸附的胺类脱附时的吸热效应十分明显 .上述现象表明胺与高硅沸石骨架 O2 -…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化学键合和“瓶中造船”方法,成功地将酒石酸钛配合物接枝到HMS(heragonal mesoporous silicas)上或包络合于微孔NaY内.FT-IR表征表明酒石酸钛在HMS上是通过与载体表面羟基发生交换作用而被固载的;在NaY载体上则是通过包络合被封装在载体的超笼内.UV-Vis可见漫反射表征表明两类固载型催化剂有着相似的钛配位环境.在催化肉桂醇环氧化反应中,HMS键合型催化剂的反应转化率比NaY包络型催化剂的高;但后者在环氧化选择性上要高于前者.回收样品的重复使用实验结果表明,两类固载型催化剂在重复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活.  相似文献   

15.
一种高活性透明液相NaY沸石导向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一种摩尔组成为17Na2O:1Al2O3,:17SiO2:300~380H2O的透明液相导向剂.并以天然高岭土为原料,硅溶胶为补加硅源与该导向剂组成反应混合物原位水热合成高硅NaY分子筛.分析了导向剂的结构与作用机理,详细考察了导向剂老化时间、老化温度及其加入量对导向剂的活性与合成产物性能的影响.发现只有在导向剂存在时才能合成出NaY沸石.当导向剂透光率高于80%,呈现透明的溶胶状态,才是导向剂的活性期.采用XRD、IR、SEM、N2静态容量吸附法对结晶产物的晶体结构、骨架振动信息、外观形貌、比表面以及孔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该导向剂具有较好的导向活性,在老化时间为20.5 h,加入量为10%时,原位合成出了结晶度较高、无杂晶的高硅NaY分子筛.所得分子筛的硅铝比大于5.0,比表面为771 m2/g、孔径集中在0.51 nm.  相似文献   

16.
Extremely small PtRu/C nanocatalysts were prepared via a carbonyl route. A thorough in situ reduction X-ray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catalysts was performed. After synthesis and storage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the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PtRu/C catalysts were seriously modified, indicating the surface oxide formation. In the reduced state, the particle size is around 2 nm. The observed relative fluctuations of lattice constants are 3%, which is far too large to be explained by a compositional fluctuation. Their origin is attributed to strong but isotropic strains and is related to the alloy formation. The annealing experiments show all the catalysts present an exceptional thermal stability when annealed in inert ambient, especially that of the Pt1Ru1/C catalyst. Besides,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re is no thermal expansion evidence from the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刺芒柄花素(Fo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探讨了For对BSA的猝灭机制,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相互作用力等.为研究For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及For对蛋白质构像的影响等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