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正魁  濮培民 《湖泊科学》2000,12(4):321-326
本文依据太湖秋冬季水体氮污染的特点,应用辐射增殖氮循环细胞进行了净化湖水氮污染的动态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固定化氮循环净化后,总氮下降72.4%,氨氮下降85.6%,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固定化氮循环细茵在冬季低温(7℃)条件下仍保持了较高的降氮能力,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55.6%,58.9%,降氮效果与湖水滞留时间有关,探讨了固定化氮循环细茵的降氮机理。  相似文献   

2.
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生才  陈伟民  高光 《湖泊科学》2003,15(4):339-344
2002年冬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柱状底泥,取三段进行直接镜检和用MA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镜检发现表层(0-3cm)底泥中有多种藻类细胞,中层(10-13cm)底泥的藻类细胞种类明显减少,下层(20-23cm)底泥中没有发现藻类细胞.底泥培养的结果与之有相似的趋势,但得到的活体藻类细胞的种类相应减少.培养3个月后得到在外观和群落结构上与夏季水华相似的群落.结果表明底泥中的微囊藻和小环藻在太湖底泥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底泥可以作为水华蓝藻的越冬场所和来年水华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西太湖北部夏季藻类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利用1991年至1997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定点监测资料和1997年8月对西太湖北部的三次水化学和藻类布点监测资料,初步探讨了西太湖北部夏季藻类分布和种间关系。结果显示,西太湖北部夏季藻类主要由蓝藻,隐藻,硅藻,绿藻,裸藻和甲藻六大门类组成,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蓝藻水化主要在夏秋季暴发,夏季梅梁湾内藻类光合效率较高是该地区蓝藻暴发的原因之一;自梅梁湾河口湖我向外太湖,藻类总生物量递减,且种类组成也发生变  相似文献   

4.
模拟水动力对湖泊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验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静止状况到小水流,大水流的模拟水动力实验表明,水动力对湖泊生物群落演替重要作用,藻类种类数以大小流时最高,其生物量也最高,这与NO^-/TDN比值相一致,由静止状态到大小流状态,藻类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这与相应的TDN/TN、TDP/TP呈递减趋势相呼应,浮游动力物种类、数量的变化较之浮模特更明显,尤其是枝角类的变化更大,动力作用通过增加水体中悬浮质、降低透明度、改变水下光照条件及生物过程释放放营  相似文献   

5.
高山湖泊远离人类活动直接影响,通常具有面积小、寡营养、食物网单一等特点,对气候变化和营养输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氮沉降通量较高、增温幅度显著,已有研究显示该地区可能受湖泊类型、流域特征等影响存在差异性的湖泊响应模式。本研究选择该区域位于树线以下、具有不同水深的3个小型湖泊(盖公错纳、沃迪错、碧沽天池)开展沉积物调查和对比研究,通过钻孔样品测年、理化特征和藻类(硅藻群落、藻类色素)等多指标分析,结合区域气候定量重建和氮沉降等数据收集,评价了过去300年来藻类演替模式的异同特征及湖泊水深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3个湖泊中硅藻的优势物种与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深水型湖泊盖公错纳(最大水深39.4 m)的硅藻群落以浮游种为主(占比达82%),优势种为眼斑小环藻(Pantocsekiolla ocellata)、科曼小环藻(Pantocsekiella comensis);深水型湖泊沃迪错(最大水深20.7 m)的硅藻群落中浮游种和底栖种约各占50%,优势种为眼斑小环藻(Pantocsekiella ocellata)、连结脆杆藻(Saurosira construens);浅水湖...  相似文献   

6.
盘星藻在湖泊沉积中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琪  钱峰 《湖泊科学》2000,12(4):304-310
常被作为淡水湖泊沉积相的指标植物-盘星藻(Pediastrum spp.)亚化石,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现,我国新生代油田的芯中亦有较多的盘星藻化石的记载(包括江苏、湖北、河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本文报告了盘星藻在湖泊中沉积成矿的探索性研究,证明盘星藻等浮游藻类在成矿或成油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集夏季崇明岛中心湖原水,在环形有机玻璃水槽开展了不同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研究.相对于静止水槽,实验前期不同的流速条件均对浮游藻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后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均稳定在一定水平,且流动水槽中叶绿素a含量略大于静止水槽,这可能与静止围隔中出现大量枝角类浮游动物有关,而流动条件则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减轻了对浮游藻类的捕食压力.水体流动导致了浮游藻类种群的变化,蓝藻的迅速消失、绿藻和硅藻形成生长优势是主要特征,表明持续的流动条件是导致浮游植物种属减少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该研究可为调水引流在河道、湖泊和水库中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水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泊是地球表层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导致湖泊物理、化学特性在时空格局上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气候等响应.湖泊水文学研究湖泊水文要素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平衡关系与变化规律,在水文过程演变与归因解析、湖泊洪旱发生机理与调控、湖泊资源评估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解决了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本文评述了近50年来我国湖泊水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湖泊水量平衡与水量变化、湖泊水动力与水文过程调蓄、湖泊极端水文事件成因、湖泊水文遥感反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湖泊水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营养盐历史变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娅  于革 《湖泊科学》2016,28(4):875-886
湖泊营养盐变化在自然条件下受到气候水文因素控制,同时受到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作用和反馈.作为动力机制探讨,本文试图基于水文和生态动力学方法,分别构建气候-流域水文作用于湖泊营养盐的外源模式和湖泊生物群落作用于湖泊营养盐的內源模式.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经过控制实验和率定,发现营养盐模拟与观测数据在时间序列上达到90%百分位的正相关,因此用来模拟1640 1840 A.D.期间的营养盐演变历史.研究表明:(1)模拟的湖泊营养盐变化与沉积钻孔揭示的历史营养盐变化基本一致,沉积记录与模式模拟的7个湖泊的营养盐变化均显著相关;(2)气候因素是湖泊营养盐历史演变的主控因子,来自于湖泊生物群落的反馈作用贡献约占40%;(3)在温度和降水因子的驱动下,湖泊营养盐历史变化主要受降水控制,在极端干旱时期,60%的营养盐变化同步响应于降水变化.同时,面积在400 km2以下的湖泊营养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2000 km2以上的大湖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对长江中下游湖泊营养状态的长期变化机理认识和趋势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云良  张奇  姚静  李相虎 《湖泊科学》2013,25(2):227-235
本文以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鉴于该湖泊流域系统尺度较大,下垫面自然属性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且具有流域-平原区-湖泊不同机制的水文水动力过程,为了真实描述湖泊流域间的水文水动力联系及反映不同过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鄱阳湖湖泊流域联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自主研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和湖滨平原区产流模型以及水动力模型MIKE 21 3个不同功能子模型的连接来实现该复杂系统的模拟.模型的联合采用输入-输出驱动及子模型的顺序执行进程,即将五大子流域与平原区入湖径流量作为输入条件来驱动湖泊水动力模型,模拟湖泊水位对流域入湖径流量的响应.以2000-2005年鄱阳湖流域6个水文站点的河道径流量、流域基流指数以及湖泊4个站点的水位资料来率定模型,其中各站点日径流量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为0.71~0.84,确定性系数R2介于0.70~0.88之间,而湖泊各站点水位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变化为0.88~0.98,确定性系数R2为0.96~0.98,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率定结果.本文提出的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模型能较为理想再现湖泊水位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响应.水位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联合模型能用来获取重要的水动力空间变化特征.该模型可作为有效工具定量揭示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45,自引:12,他引:45  
杨清心 《湖泊科学》1996,8(1):67-74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的富营养化进程。太湖外源N、P负荷量分别为12.0和0.85g/(m~2·a),足以引起富营养化;表层5cm底泥中含丰富的N、P,其释放也成为湖水中部分营养的来源。因2~8月藻类总生物量的增长基本遵守Logistic方程dN/dt=N·r(1—N/K),故对藻类控制可从N、r入手,即通过收获藻类达到控制藻类总量和营养输出的双重功效;提高水位增加非光合层厚度,有效地降低水柱中藻类生产力;建立有水生植被的水质保护区也是一种局部藻类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附着藻类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强  刘正文 《湖泊科学》2010,22(6):930-934
附着藻类是清水态浅水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附着藻类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在室内柱状装置中,将尼龙网所培养的附着藻类加盖到太湖沉积物上,即处理组,并设置无附着藻类加盖的对照组,进行为期13d的实验.结果表明: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中的无机磷释放速率显著低于无附着藻类的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期间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平均减少1.16mg.其中附着藻类吸收了0.81mg磷(70%),而附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改变沉积物表面的氧环境抑制了0.35mg磷的释放(30%).研究表明,底栖附着藻类可以通过吸收磷和抑制沉积物磷释放降低水中营养盐含量.  相似文献   

13.
长周期地震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长周期地震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即经验统计方法和震源模型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对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太湖梅梁湾藻类生态模拟与蓝藻水华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根据目前对太湖梅梁湖生态环境的认知,建立该湖区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进行生态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对太湖富营养化中最严重的蓝藻水华治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清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湖污染物排放达标将极大改善富营养水平;但应结合经济分析和效益分析,通过组合各类污染物控制总量来达到最优治理效果,模拟分析表明,单一清淤工程对于富营养化中蓝藻水华治理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5.
基于ELCOM-CAEDYM模型的淀山湖营养物投入响应关系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卢嘉  陈小华  李小平 《湖泊科学》2011,23(3):366-374
针对淀山湖严重富营养化的问题,应用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ELCOM-CAEDYM对淀山湖水质进行了模拟,确定了一套可应用于淀山湖水质模拟的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ELCOM-CAEDYM耦合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浓度动态变化,模拟结果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实测结果相符合.同时运用该模型对淀山湖营...  相似文献   

16.
Trivalent chromium in the form of basic chromium sulfate (BCS) is used for tanning hides/skins and is a strong pollutant of the soil and water bodies.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unutilized chemicals, such as sulfates, chlorides, are also discharged, contributing to high levels of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etc. Though many treatment techniques are being practiced, biotechnological methods are gaining importance. Biosorption is recognized as a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worldwide; one potential sorbent being blue–green algae (BGA), for treating metal‐bearing effluents. This work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 species each of Spirulina, Oscillatoria, and Synechocystis, individually and as a consortium, as sorbents to remove Cr3+ from a segregated stream, viz. exhaust chrome liquor (ECL) and synthetic BCS solution. The species studied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removing Cr3+ considerably at varying concentrations, besides reducing sulfates, BOD, COD, etc. The results of ECL experiments were more encouraging than those for BCS solution. The kinetic data on Cr3+ sorption onto algal biomass fit well into the pseudo‐second order model.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lassic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 models, yielding good fit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algal consortia could be good alternatives to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leather and other industrial wastewaters containing chromium.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结构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传感技术、信号采集与处理和系统建模等技术的发展,基于结构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基于振动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评述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特点,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he tremendous increase in human population and rapid decline in freshwater resources have necess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nd sustainable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Africa as a developing continent is currently backing on 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tackle impending water resource crisis brought forward by wastewater‐induc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Microalgae‐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represent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is capable of meeting the new demand for improv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nner. This review critically looks at the opportunities of Africa in harnessing and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microalga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wastewaters based on their capacity to recycle nutrients and for concurrent production of valuable biomass and several useful metabolites. Wastewaters, if improperly/completely untreated and discharged, simultaneously pollute freshwater sources and present significant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Nutrients in wastewater can be utilized and recovered in the form of marketable biomass and products when integr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Several valuable bioproducts can be generated from wastewater‐grown microalgal biomass including biofuels, biofertilizers, animal feed, and various bioactive compounds. This biorefinery approach would most certainly improve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economics, enhancing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lgae‐based wastewater remedi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地热资源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地热资源将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生态型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地热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历史比较悠久,其探测方法与技术也处于不断的革新过程中,本文总结了地热资源探测的方法与技术及其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利用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地热资源探测中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数字编码技术在雷达、医学等方面广泛成功应用使得将其引入地震探测中成为可能。本文为将数字编码技术引入地震探测中,进行了岩石物性成像仿真实验。首先讨论了编码超声成像原理,分析了编码技术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激励Golay码,利用FieldⅡ软件包进行了岩石物性超声成像的仿真,并比较了仿真结果的成像分辨率。结果表明,编码技术是提高超声成像质量的有效方法。结果可用于指导野外编码地震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