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德馨  蒲永林 《普外临床》1997,12(2):111-112
作者报道了61例三维门静脉双螺旋CT造影结果,该方法在所有的患者均能显著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主干及基分支,在3例肝癌,2例肝癌术后及4例门静脉高压,三维门静脉双螺旋CT造影结果与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和外科手术所见一致,表明三维门静脉双螺旋CT造影是一种安全而又可靠的显示门静脉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国人离体肝脏进行门静脉空气造影,测量门静脉的分支数量和管径、门静脉右前叶分支数目、尾状叶门静脉分支数目及起始点与门静脉左右支交汇处的距离。方法离体肝脏解冻、负压吸引后,于门静脉内充入足够气体,行CT扫描并进行测量。结果 19个肝脏标本中,肝内门静脉正常型17个(17/19,89.47%),Ⅰ型变异2个(2/19,10.53%)。门静脉右支主干管径(9.41±1.46)cm,分支数量为(3.18±1.60)支;门静脉右前支管径(8.41±1.52)cm,分支数量为(8.94±3.03)支;门静脉右后支管径(6.94±1.98)cm,分支数量为(7.69±2.87)支;门静脉左支管径(10.95±2.25)cm,分支数量为(10.68±3.24)支。17个右前叶分为腹侧支及背侧支,2个分为右前上支和右前下支。腹背侧分支的腹侧支数目为7~9支,背侧支数目为7~11支。尾状叶门静脉的分支数目为1~3支。结论离体肝脏门静脉空气造影CT扫描可以准确显示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类型、数量、管径、起始点位置。  相似文献   

3.
CT门静脉成像对门脉高压患者侧支循环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门静脉CTA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方法15例患者在经内镜套扎前、后分别接受门静脉CTA,对门静脉主干、主要属支和侧支循环血管进行显示和测量。结果经内镜套扎后,门静脉CTA可显示曲张静脉中的充盈缺损、胃左和门静脉内的血栓形成。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CTA图像,对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可靠评估。  相似文献   

4.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的HCC患者,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MSCTA成像,比较其中62例HCC合并PVTT患者横断面与CTA图像在PVTT诊断中的差异。结果MSCTA与横断面图像均能显示全部43例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横断面和CTA成像对门脉二级和三级以下分支PVTT以及长度2cm以下PVTT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A可明显增加门脉分支癌栓和门脉内较小癌栓的检出率,对制定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脉显像133条;正常52条,病变81条;1条闭塞不显像。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血管受压或牵拉移位,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部分中断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椎动脉发育畸形和椎动脉各段病变发生情况如下:椎动脉先天畸形31条(发育纤细17条,走行异常14条);起始段(V1)病变11条(血管壁粗糙、变细10条,其中3条扭曲成角;1条钙化);颈椎段(V2)和寰枕段(V3)病变30条(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移位13条,牵拉内移7条,局限性狭窄10条);颅内段(V4)病变55条(血管呈串珠状、管壁粗糙52条,其中钙化2条;血管部分中断3条)。血管造影7例14条血管,血管异常8条共13处病变;颅内段病变2处,3D-CTA显示明显狭窄,DSA为轻度狭窄,其余11处病变两者相符。结论3D-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先天畸形、血管钙化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方法,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脉系统血栓及其继发性病变的多层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临床综合诊断的37例门脉系统血栓患者的多层CT表现,分析门脉血栓及肝内外继发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并与5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癌门脉癌栓做对照。结果门脉血栓的直接征象:除3例机化性血栓外,其余34例血栓边缘光滑、界限清楚、形态规则,局部门脉管壁见线样强化征,而所有癌栓未见线样强化征;动脉期血栓平均强化(9.32±5.32)Hu,与癌栓(43.08±14.05)Hu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15.59,P<0.01);动脉期所有血栓未见强化血管影,而19/50例癌栓见肿瘤滋养动脉影;此外,癌栓更易导致管腔完全性阻塞(癌栓组100%,血栓组32.43%)和门静脉管腔显著扩张(癌栓组68.00%,血栓组8.11%)。门脉血栓继发性病变包括:①肝实质缺血4例;②肝动脉灌注增加14例:门脉主干栓塞者以外周带为主(9/10),分支栓塞者按肝叶或肝段分布(4/4);③门脉海绵样变7例:④肠壁淤血水肿4例;⑤脾脏淤血性损伤4例。结论多层CT对诊断门脉系统血栓具有特征性,能与癌栓鉴别,并进一步反映肝内外继发性病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CTV)诊断上肢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22例超声提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行CTV,采用MPR、MIP、VR、CPR等进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范围、管腔内病变及周围侧支开放情况。结果22例CTV均清楚显示狭窄位置、范围及程度,其中10例血栓位于锁骨下静脉,6例位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交汇处,4例位于无名静脉,腋静脉2例。结论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可快速、相对无创、较清晰地显示上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癌的轴位CT和螺旋CT尿路造影(CTU)表现,探讨CTU对输尿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由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癌患者组成.患者在术前接受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将CTU图像与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图像结合CTU重建图像对各种输尿管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和100%(χ^2=6.67, P〈0.05).结论 CTU结合轴位CT改善了对输尿管癌变引起的输尿管的异常改变的识别,为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的CT表现及其常见相关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总结门静脉间隙增宽的CT表现、分布特点及相关基础疾病类型。结果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表现为增强扫描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及其分支周围低密度影,肝左叶及有叶门静脉后支周围表现为“轨道征”,右叶门静脉前支周围表现为“晕环征”。16例门静脉间隙增宽中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外伤2例,晚期胃癌化疗后1例,骨髓移植术后1例,尿毒症1例。结论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可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及分布特点具有特征性,是一种重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MSCTU)在复杂性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6例泌尿系B超诊断上尿路积水但其他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梗阻位置及病因的患者,利用MSCT进行全尿路平扫和增强延迟扫描,扫描方法 通过螺旋CT工作站(Alatoview)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CT仿真内窥镜(CTVE)等方法 ,结合临床资料、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6例均获得立体、直观的泌尿系全程图像,清晰地显示出上尿路梗阻部位、积水程度、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193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MSCTU显示的影像相符,诊断正确率98.4%.结论 MSCTU是目前诊断复杂性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最佳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 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 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1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合并门脉癌栓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多层螺旋CT资料,与手术病理相对照,回顾分析其栓塞部位、CT表现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栓塞部位: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栓塞23例,其中4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和(或)脾静脉、下腔静脉栓塞,1例合并胆囊浸润;门静脉主干及左支栓塞1例;f1静脉主干及右支栓塞5例,其中2例合并肝右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栓塞;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例;单纯右支栓塞1例。CT表现:平扫癌栓均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呈等密度,相应血管内可见充盈缺损。侧支循环开放与血管扩张情况:肝门胆管周围侧支开放31例(100%),胆囊窝周围侧支开放19例(61.29%),胃底、胃小弯区侧支开放21例(67.74%),食管下段侧支开放7例(22.58%),脾静脉扩张15例(48.38%)。结论HCC并门静脉癌栓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I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T门静脉成像(CTPV)用于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PH)的价值。方法 纳入267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PH患者,分析其治疗前CTPV资料,观察肝内有无肿瘤、肝静脉与门静脉的相对空间位置、门静脉通畅度,曲张静脉分型、程度及有无异常分流道等。结果 在267例中,23例合并肝脏肿瘤,79例存在门静脉血栓,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分叉部、左支、右支裸露者占比分别为13.11%(35/267)、5.62%(15/267)及2.25%(6/267),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2.83±9.56)mm,前后距离为(28.23±10.06)mm。术前增强CT及CTPV显示227例胃左静脉曲张、111例胃后/胃短静脉曲张及72例自发性门体静脉分流,其与术中DSA的一致率分别为98.24%(223/227)、85.59%(95/111)及100%(72/72)。264例TIPS成功(264/267,98.88%),对其中58例采用辅助手段穿刺门静脉成功。结论 CTPV对于指导实施TIPS治疗PH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扫描方向对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变头颈联合CTA成像的扫描方向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锁骨下静脉注射伪影,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图像。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00例),分别进行头向足方向及足向头方向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升主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CT值及对比剂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和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P〈0.001)。②两组基底动脉、颈总动脉、升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两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1,P〈0.001)。④两组升主动脉中心部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1,P〈0.05)。结论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头向足方向扫描可以有效避免较重的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及注射侧锁骨下静脉残留对比剂的伪影,同时能够得到强化均匀的高质量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女性尿道的三维成像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对正常控尿女性的膀胱、尿道进行CT的横截位连续扫描,在此基础上手工勾画尿道的轮廓,在个人电脑上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女性尿道三维成像的初步探索.结果 CT连续扫描显示,女性的尿道在增强影像上与周围组织可以区分开.经三维成像显示,女性尿道的平滑肌肉与膀胱的肌肉相连续,在中段较粗,对应于组织学上括约肌最丰富处;中外1/3处尿道有一个略向前的弯曲,与大体的病理观察、临床观察相吻合.结论 增强CT可以显示女性尿道;三维成像可以显示尿道的轮廓,这为今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慢性腰痛或腰腿痛患者的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依据对比剂在椎间盘内、外的弥散范围,对椎间盘破裂、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椎间盘破裂进行分级。结果 55例中,2例穿刺失败,53例造影成功。造影椎间盘132个;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法,51个椎间盘形态正常,81个椎间盘形态异常。阳性椎间盘73个,其中椎间盘纤维环撕裂30个,包括Ⅰ级3个、Ⅱ级15个、Ⅲ级12个,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24个,包括Ⅰ级2个、Ⅱ级12个、Ⅲ级10个,椎间盘退行性变并合椎间盘破裂19个。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同时可激发再现原有腰痛或腰腿痛,证实腰痛或腰腿痛的病因。结论依据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可准确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破裂程度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破裂进行分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对23例肢体软组织肉瘤行320排CTA检查,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岁)。肿瘤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滑膜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320排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23例患者中7例行广泛切除术,16例行边缘切除术。其中2例肿瘤位于腘窝的患者,CTA显示肿瘤包绕腘动脉,术中将血管切除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随访10~40个月(平均24个月),8例复发,复发率34.8%。结论 320排CTA能提供肢体软组织肉瘤与邻近血管及器官组织的三维空间图像,是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血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最佳重建相位窗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对原始数据进行R-R间期75%及10%~90%(间隔10%)多个时相重建,按心率≤65 bpm和>65 bpm分为2组,图像质量分为3级.结果第1组图像质量为Ⅰ级的冠脉比率 (82.2%)显著高于第2组 (47.4%),Ⅲ级者则相反 (5.3%和22.4%).两组中图像质量为Ⅲ级的冠脉共计45支,占总数的12.5%.LAD、LCx和RCA在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居多,随心率增加,75% 相位窗显示最佳者减少(第1、2组分别为92.3%和61.4%).15支冠状动脉在不同相位窗重建互相弥补.结论对于大多数心率≤65 bpm者,各支冠状动脉能同时在75%相位窗最佳显示;最佳重建相位窗和互补相位窗的选择可提高冠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