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带给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空前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张永和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推敲其现代建筑的生成过程。由此基于建筑类型学角度深入探究和总结了张永和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型的抽象提取"阶段和"设计原型回应实际场所"阶段。这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续传统技艺、新旧和谐共生以及避免不顾历史一味地追求新奇模仿外来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热点     
《新建筑》2015,(2):152
<正>赖特的遗产2015年2月,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10个建筑作品被列入本年度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作品首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对象。作为一位出身"纯正"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当年被微软公司选中,在光盘百科中制作了赖特专辑:作为最为中国建筑学子们熟知的现代主义建筑宗师之一,赖特此次被申遗的建筑作品很可能是中国学生们做的第一个建筑模型。但是赖特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仍然很陌生。赖特在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3.
江海峰 《建筑与环境》2007,1(4):108-111
本文从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实例出发,选取其建筑中常用的标志性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安藤的建筑理念,并且尝试分析其中反映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的联系。安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所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理论的强烈影响。但同时他对建筑中人文精神的表现的追求,与对建筑内部光线、自然元素的敏感,明显带有东方审美传统与地域民族文化的痕迹。这一点上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安藤的建筑实践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纯净型体与功能化设计的要求,同时带有强烈的精神意味,可以看作其本人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发展,其追求的目标可以形容为心灵上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主义承前启后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一直在持续地探索建筑的未知领域,其有大量具有创造性的建筑作品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未能建成而鲜有人知。文章基于对路易斯·康未建成作品的研究,分析路易斯·康独特的设计手法及精神内涵,以期填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形成对路易斯·康建筑思想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萧喻 《山西建筑》2010,36(34):30-31
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观进行了介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他的建筑作品设计特点,结合其在包豪斯学院从事教学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了他的建筑设计构想,以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啸乾 《建筑》2012,(19):77-78
在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过程中,会发现经典作品与"功能至上"的理论出现了许多矛盾,笔者通过对建筑作品与著作的反思,重新理解现代主义建筑,体会"现代派"建筑真正的核心思想。"形式追随功能"的叛离如今大学里建筑学教育大多是"现代主义"教育,现代主义的代表作——萨伏伊别墅,成了许多学生认识建筑的起点。这次对于现代主义的探究,也从这座外星飞船一样的白色建筑谈起。柯布西耶的创作冲动1929年,由高喊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建成,它看起来也许像是一台实用的机器,实际上却成了一场只追求艺术性的闹剧,成为了柯布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的试验品甚至是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从绘画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切入,简述现代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提出受到现代主义绘画的深刻启发,现代主义建筑在时空观和审美态度上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继而从几何原形、历时性和共时性三个方面研究现代主义建筑所呈现的审美转向和设计方法的流变,并以分析著名作品作为实例和佐证。  相似文献   

8.
宫聪  卢峰  孟阳  胡长涓 《建筑师》2021,(2):90-99
穆扎鲁尔·伊斯兰姆对南亚地区现代建筑发展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有密切联系.通过对孟加拉国建筑师伊斯兰姆所处背景、作品及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建筑师设计历程以及背后现代性与地域性的理论支持,探讨了建筑师怎样通过作品回应民族历史使命,以及逐步引申出其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背后更深层次的“回归”意图.  相似文献   

9.
翻看最近的建筑期刊或作品集,少不了大量的光洁玻璃幕墙,毫无"手法"和"装饰"可言的建筑方块体.一批在晚期现代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们,将老一辈简洁的形式和设计手法又推进了一步,用更洗练的表现形式和设计原则演绎着极具简约之美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极少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10.
重点阐释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对现今及未来设计的重要启示,探究其设计思想及技术手段的源头,研究其设计背景,分析其设计语言与严谨的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7,(5)
作为现代建筑史中体现功能理性的经典之作,施蒂希韦住宅完美地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工艺设计的统一。通过对这一住宅深入、全面的剖析,以及与其他三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经典住宅作品的比较,突显其居住空间的特质,再现其对现代主义发展之路的重要意义,以利于更好地领悟格罗皮乌斯建筑之魅力并对当今中国建筑研究和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以来,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形式、空间及体验有了更多认识和探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场地和现有环境的、关注人的活动与体验的建筑。文章试图层层深入,剖析建筑设计的巧妙,从不同方面使分析更加接近建筑本体,探讨设计如何在建筑作品中体现并被感知,各种相对独立的设计手法如何整合为设计力进而体现在建筑作品中,未经设计的空间如何在作品中得到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3.
戈登·邦夏夫特是美国摩天大楼的推动者,企业建筑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国际风格的忠实拥护者。他满足了现代工业文明下企业建筑的标准化设计需求,充分发挥新型材料和结构的优势设计出了一系列标杆式的建筑作品,被称为美国企业建筑现代主义之父。同时他探索了现代企业建筑的文化话语,融合建筑的地域化特色,给国际风格注入了新的语汇。本文将聚焦邦夏夫特的建筑思想与实践作品,分析他对建筑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实践以及对非标准化的追求,展现现代主义的深刻内涵,丰富西方建筑史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田思俭  杨涛 《建筑学报》2022,(5):98-106
以路易·康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拱形母题”为线索,回溯康的相关建筑思想的形成轨迹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考,剖析其以“纪念性”为主题的建筑理想。基于对康本人的草图、图纸、访谈语录等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及对多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分类归纳拱形元素的呈现形式,总结其设计演化过程,追溯作品中“拱形母题”的来源,并探讨其最终意欲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伊别墅在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五元素,对建筑的材料、结构、工艺等各方面进行革新。本文通过对萨伏伊别墅的空间设计的理论观点、设计手法、布局形式等进行分析,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精神,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藤村纪念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第一代日本现代建筑师谷口吉郎二战后设计思想的转变,介绍他在20世纪40~60年代探索的具有"纯净的意匠"的现代建筑之路,认为包括谷口吉郎在内的许多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没有走"国际化"的道路,而是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具有人文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尝试,其成就对中国当下建筑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有重要的启迪。文章提示对具有人文精神的早期现代主义设计师和作品应加以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付志前 《工业建筑》2004,34(8):4-10
通过对现代主义影响下工业建筑作品的回顾和当今建筑设计多元化工业建筑作品的分析 ,对当今世界工业建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提出看法 ,引起建筑界对工业建筑的类型学研究的重视 ,对提高工业建筑的设计水平和技术含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有了新的发展,解构主义风行一时,其作品更是屡屡出现在世界各地,他们大胆地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并发出对建筑思想和理论的全面挑战,一场全新的设计革命顺势展开.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意义,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解构主义的建筑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林广思 《新建筑》2014,(6):114-117
东湖休养所是冯纪忠先生早年重要的设计作品。简述了东湖休养所的建造过程,指出它的建设得益于陶铸的关注,并对岭南现代建筑庭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东湖休养所进行设计分析,指出东湖休养所的空间组合和建构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冯先生在德国接受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是其渊源,而东湖休养所的建筑与户外环境的融洽关系依然体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和谐共处理念,这又源于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  相似文献   

20.
西班牙建筑师哈韦尔·皮奥斯(Javier Pioz)和罗莎·塞尔维拉(Rosa Cervera)是"建筑学与仿生工程学(Architecture & Bionic Engineering)"这一新理论的先驱和倡导者,通过学习存在于自然界的柔软性和适应性规律,运用于建筑创新的实践中.文章简要介绍了塞尔维拉和皮奥斯(Cervera & Pioz)的五个设计作品和五项主要设计原则,主要阐述作者如何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将灵感融入建筑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优美的建筑新里程碑--"建筑学的仿生结构(Architectural Bio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