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中医期刊论述脾阴虚者逐渐增多,论述脾阴虚生湿泄泻者,却少有报道。笔者对此治疗略有心得,浅述于下。1 对病机的认识 脾虚,一般多责之脾阳(气)虚;脾失健运,一般也多责之脾阳(气)虚。据临床观察,并不尽然。脾的生理功能,由脾阴与脾阳(气)协同完成,缺一不可。脾阴,包括营血、津液之类;脾阳(气),包括卫气、中气之类。脾主运化,多指脾阳(气)的作用而言,但必有脾阴的参与,二者相辅相成。如《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  相似文献   

2.
3.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4.
刘娅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78-378
有关脾阴虚证治,历代医家虽有所论及,但临床辨治较难,易与其他病证特别是胃阴虚证混淆。笔者在参阅前贤立论的基础上,就脾阴虚的病理特征进行辫治,取效满意,现举案探讨如下。1辟明虚而致这化失职究陈某某,男,5岁。1996年6月20日初诊。近月来腹时饱胀,饮食减少,大便稀薄,挟末消化之物,体日赢瘦。近一星期,腹胀如前,反饥渴善食,如久饿状,食后腹胀更甚,体瘦,大便仍稀清而完谷不化,量多而臭,舌干唇红,脉儒软。处方:党参129,裁等、莲肉各109,怀山药、谷芽各15g,扁豆、白术、鸡内金各sg,左金丸(包)3g。4剂后,饥渴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脾阴虚及其兼证临床特征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甘润养阴为主,审兼证轻重不同辅以甘寒清热、苦甘化阴等方法,认为脾阴虚及其兼证的临床治疗重在识证。  相似文献   

6.
脾阴虚及其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脾阴虚与脾阳虚、脾气虚同为脾虚的主要病证,其论治方法也与其他治脾法不同,但历代医家对之阐述不多。其临床表现、病机、治法、方药与胃阴虚亦有所不同。脾阴虚的病机是津液虚损,脾失健运,治当以滋脾阴为主,且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  相似文献   

7.
徐明 《吉林中医药》2000,20(1):35-35
泄泻多与脾虚有关,因脾阴虚而致者亦非鲜见,若妄用健脾燥温之剂,不仅不能奏效,反有伤阴之弊。兹就临床诊治体会,分述如下。1脾阴不足 脾阴不足原因颇多,常见者为久泻津液的耗损,误用或过用辛温燥热助火之品,致阴津被劫。若脾阴干涩,脾阳失其滋助,运化失司,清浊相混,夹杂而下遂致泄泻。此证多为久泻不止,泻下如涕,粘滞不畅,纳食减少,脘腹作胀,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手足心烦热,舌红少津、少苔,脉细而微数。治宜甘平儒润,滋脾养阴,以助运化。方宜参苓白术散化裁,多选用山药、薏苡仁、扁豆、莲子之类甘淡悦脾;太子参…  相似文献   

8.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9.
10.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11.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12.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13.
脾痹证辨治管见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吴远真(515300)指导黄惠杰痹证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每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机而设。而“脾痹”一证,《内经》虽有论述,然未引起今人重视。笔者较长时间的农村临证,见“脾痹”一证颇多,不少“痹证”也可...  相似文献   

14.
15.
试论阴虚泄泻之证治华东输油局医院(221008)李翼关键词阴虚泄泻脾阴虚滋法升法敛法所谓阴虚泄泻,是指泄泻同时出现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或舌裂苔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若使用通常的温燥或苦寒治泻药物,常不能取效甚或加剧。临床所见,或因久用风燥渗...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7.
阴虚证候伴随浮肿,历代医籍所论不多,代表方剂亦少,但临床常可见到,兹举几例以共同探讨。 1典型病例 1.1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脾阴虚刍议     
本文主要针对人们只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之现状,使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对脾阴的存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脾之阴阳同等重要,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脾阴虚发生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陈慧侬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在中医妇科界享有极高的声誉。陈老师擅长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妇科疑难病证,尤其对妇科阴虚湿热证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阴虚湿热证的发生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生活上调护不当密切相关。陈老师灵活运用养阴清热化湿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的范畴.关于腹水的形成,前人从脾肾阳虚以及湿热内蕴角度论述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