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东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山东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的优势、劣势,面对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人群、地域、职业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2005—2015年统计数据做出计量分析,得出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益、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农村机械化程度、城市就业机会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尽管众多学者对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但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则要依赖于地方,因此需要对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准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算出延安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在的存量、增量和转移所面临的空间,以分清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认清转移中面,临的压力,采取恰当措施,彻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山东省邹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进行了调查 ,总结了该地区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做法 ,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 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认为只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因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并立足现实 ,将农业内部吸收与推进城镇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 ,以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部分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基于大庆市2000-2013年鉴统计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预先选定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得出: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线性相关,且农村男女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大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静  杨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91-4393,4396
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崛起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是制约其顺利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雁  王征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72-5373
概括了目前农村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总结出市场参与行为变化的理论依据,为以后大批的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韩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71-3174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应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量化,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消除制度因素影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 本,而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及劳动技能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开 展职业技能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及实践能力,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 文通过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分析职业技能培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及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