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QT离散度对比分析。方法:对146例胆石症患者,以术前1d和术后3d记录12导联心电图;选择T波清楚12导联心电图分析,并由专人测量每导膜QT间期,QT期间测量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每导联中测3个相邻Q-T间期,取平均值作为本导联的Q-T间期。以各测量导联中最长Q-T间期减去最短Q-T间期为QT离散度(QTd),每例测量导联不少于9个。结果: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后的QTd分别为(50.1±1.2)ms和(43.7±1.5)ms;手术组与对照组为(43.1±1.3)ms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胆石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心电图QTd延长提示系胆心综合征并发症,应以手术治疗原发症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前后,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T波峰末间期(T peak-T end interval,Tp-Te)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成功实施PCI术的AMI患者为AMI组;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2、4、8、24 h及3、5、7 d的心电图,测量各个时期的QTd和Tp-Te值并行统计学分析。PCI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arrhythmia,MA)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7天QTd和Tp-Te值。结果:AMI组QTd和Tp-T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PCI治疗4 h后QTd和Tp-Te值显著减少(P0.01)。心律失常组较非心律失常组QTd和Tp-Te值明显延长(P0.01)。结论:AMI患者PCI治疗前后QTd和Tp-Te值显著减少。PCI能降低心肌复极离散度,提高心肌电稳定性,明显改善AMI患者预后。QTd和Tp-Te可作为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卡维地洛和科素亚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莉  李卉 《武警医学》2003,14(8):465-46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联合科素亚对高血压病(EH)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84例患者随机分为L、B两组,L组口服科素亚50mg/d;B组科素亚50mg/d合用卡维地洛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QT间期及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L组治疗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减低(P<0.05)、QTd缩短(P<0.05);B组治疗后LVMI减低(P<0.01)、QTd缩短(P<0.01),两组间比较LVMI和QT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QTd与LVMI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科素亚和卡维地洛合用,有协同逆转左室肥厚并能显著降低QTd.  相似文献   

4.
王毅 《人民军医》1999,42(9):523-524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大小反映了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匀的程度。我们分析了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AMI)60例的QTd临床及其与预后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980~1998年青壮年AMI60例,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均为发病24h以内的住院患者,且排除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入院前应用影响QTc间期的药物。男48例,女12例,30岁以下21例,31~39岁39例,平均年龄34岁。AMI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电图(ECG)和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或乳酸脱氢酶(LDH)的动态改变。1.2 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及其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者79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中前循环梗死患者与后循环梗死患者及轻症梗死患者与重症梗死患者之间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SDNN低于健康对照组,而QTd及VLP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患者的SDNN低于前循环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QTd及VLP阳性率高于前循环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梗死患者的SDNN低于轻症梗死患者,而QTd及VLP阳性率高于轻症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及其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可影响心脏电活动.脑梗死患者,尤其是后循环梗死及重症梗死患者,其SDNN减低,而QTd及VLP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O辅助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分成HBO组60例和常规组4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HBO组再行20次HBO治疗.所有患者在行HBO治疗前和HBO治疗20次后测定心率、血压、心脏射血分数、血清钾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QTd和QTcd.结果 QTcd在HBO治疗前后分别为(59.8±17.4)ms和(52.2±15.5)m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辅助治疗可以降低QTd,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机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透析液钙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对15例慢性肾衰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先后应用钙浓度为1.25mmol/L(dCa^2 +1.25)、1.5mmol/L(dCa^2 +1.5)及1.75mmol/L(dCa^2 +1.75)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5次血液透析,分别于第5次透析时观察透析前后有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测量并计算QT间期(QT)及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显示,采用dCa^2 +1.25血液透析时,血总钙血清Ca^2 明显下降(P<0.05),QT明显延长、QTd明显增大(P<0.05);采用dCa^2+1.5及dCa^2+1.75血液透析时,血总钙及血清Ca^2 明显升高(P<0.05),QT在dCa^2+1.5透析时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dCa^2+1.75透析时明显短(P<0.05),QTd在dCa^2+1.5及dCa^2+1.75透析时虽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不同钙浓度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引起QTd增大,但只有低钙血液透析时在引起QT明显延长的同时,QTd才明显增大,从而增加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杨凌伟 《西南军医》2007,9(3):82-82
QT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的是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和心电的不稳定性。我科2004年6月-2006年12月收住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LVH)患者80例,通过与无LVH者(对照组)比较QTd的变化,探讨EHLVH患者QTd增加对评价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入选后记录标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QTd。95例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依据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为无心律失常组、轻度心律失常组及复杂心律失常组,比较不同情况间QTd差异。结果 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57.36±9.1)与高血压无定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d(38.91±9.21)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QTd(74.82±12.62)与高血压伴轻度心律失常者比较QTd(41.89±10.51)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在伴左室肥厚情况下,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及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分期和 QT 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舒张功能不全75例,分为松弛功能受损型、假性正常型和限制性充盈型,并设立正常型作为对照组.心电图选取常规12导联,记录各导联的 QT 值,计算 QT 离散度(QTd)和校正 QT 离散度(QTcd).结果QTd、QTcd 分别为正常型(20.8±5.7)ms,(26.1±5.4)ms;松弛功能受损型(27.1±4.3)ms,(34.1±6.6)ms;假性正常型(32.3±6.7)ms,(38.1±6.8)ms;限制性充盈型(39.4±9.5)ms,(47.5±11.6)ms(P<0.05).结论病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时,其 QTd、QTcd 较正常型延长,且随着舒张功能不全分期的加重,其 QTd、QTcd 逐渐延长,说明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稳定性及不同步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常合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随着延缓或阻断心肌重塑的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心脏移植的开展,其预后已得到很大改观,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仍然是主要死因之一。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分别对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颤颇有预测价值[1,2]。笔者对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进行研究,探讨临床上QTd变化与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EFE患…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患者QTd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登贵  刘绪宏 《武警医学》2002,13(4):195-197
 目的探讨脑出血时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客观评价脑出血病情及继发心脏损害的危险性。方法对54例脑出血患者及46例健康者的心电图QTd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等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并作了对照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QTd明显增加,心肌酶谱各项检测指标显著异常,与对照组比较,P<0.01或P<0.05,并与脑出血量多少相关。QTd增加与心肌酶谱多项指标升高呈正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QTd及心肌酶谱显著异常。对QTd及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病情及心脏受累程度,有利于脑源性猝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柳青  李慧芳  刘丽凤  董瓅瑾 《武警医学》2012,23(8):671-673,677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和硝酸甘油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1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实验组应用硝酸甘油和盐酸地尔硫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48 h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血压、心肌耗氧指标、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无并发症,无死亡,并且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心率及心肌耗氧指标(率压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PR间期和QT间期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联合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并能显著降低心肌氧耗,提供更佳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部分睡眠剥夺(PSD)对健康大鼠心电活动的影响,间接判断PSD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于PSD前1d及PSD后1、4、7、10d测量体重并进行体表心电图(S-ECG)检查。于最后一次PSD次日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查血清生化指标(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血清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E-选择素)浓度。结果与PSD前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PSD后4、7、10d,实验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与PSD前比较,实验组QRS时限增宽,QT间期、校正QT间期、QT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增加,P波振幅增高,ST段下降,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PSD后1d,两组ST段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1、4、7、10d,两组QT间期和校正QT间期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4、7、10d,两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SD后10d两组心率及P波振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血葡萄糖浓度降低,甘油三酯浓度降低(P0.05)。结论短期PSD可明显影响心电活动,影响血糖、血脂代谢,并可能造成心肌损伤。心电活动的异常表现可间接反映前述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用动态心电图研究了268例心肌梗塞、心肌缺血、Lown'S Ⅰ~Ⅴ级室早患者QT间期昼夜变化,并与55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全部受检者夜间QT间期均延长(P<0.001);QT与RR间期比较,正常组有显著相关,心肌梗塞、心肌缺血、Lown'SⅣ、Ⅴ组相关系数依次小于正常组,其夜间QTC明显延长(P<0.0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心肌梗塞、心肌缺血、Lown'SⅣ、Ⅴ级室早夜间QT间期延长与植物神经功能受损及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比较各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成功组治疗7d后QTd或QTcd较失败组显著减少(P<0.05),CVA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溶栓失败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化矿泉浴对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活动指数(MPI)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13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随机分为两个组,每组66例,观察组行磁化矿泉浴,对照组行单纯矿泉浴,每天治疗1次,每次15 min,15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左室MPI及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PI与QTd均明显缩小,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之比(E/A)与射血分数(EF)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化矿泉浴可提高冠心病患者左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韩宇娟  谢志泉 《人民军医》1999,42(6):335-337
电生理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近年来,人们认为QT离散度(QTD),即心肌最早复极与最晚复极的时间差值,是代表心肌复极不同步的良好指标,并发现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应急诱发心肌缺血等多种心脏疾病,且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能明显减少梗死后心肌复极的离散度[1,2]。我们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肌复极电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5~1998年成功施行PTCA89例,其中男71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9.3岁。近期(>40d)心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矫正QT离散度(QTcd)及左室电压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儿50例。对患儿术前、术后1d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分析,测量QTd、QTcd、RV5、SV1、Ra VL、SV3、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观察介入封堵术后QTd、QTcd、左室电压(RV5+SV1、Ra VL+SV3)的变化特点。结果介入治疗术后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术后左室电压(RV5+SV1、Ra VL+SV3)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VSD后QTd、QTcd明显缩短,左室电压明显下降,显著改善了心室的电重构。  相似文献   

20.
正摘要目的对4个不同种族、前期无冠心病病人的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瘢痕与心电图(ECG)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采用交叉性列表分析法,由伦理委员会批准,志愿者均知情同意。共有1 669名志愿者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MESA),行ECG检查及MRI心肌扫描均无前期心肌梗死。无延迟钆强化确定的心肌瘢痕病人有1 131例,采用T1mapping评估左心室(LV)间质弥漫性纤维化。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LV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与ECG参数[QRS电压、QRS持续时间、校正QT间期(QTc)]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