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介绍排海工程中扩散器水力计算的新方法,通过控制扩散器三通及喷头局部力系数,使各上升管出流量不均匀分配,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实测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2.
在污水海洋处置工程中,扩散器长度对于污水的近区稀释扩散效果及工程的建设投资影响很大。为了满足设计初始稀释度并降低工程费用,本文结合嘉兴市污水海洋处置工程,利用Jetlag3模型确定了其扩散器长度。结果表明,八团(0-1500)扩散器长度取200 ̄250m,场前(0+0000)和场前(0+1400)扩散器长度取250 ̄300m,能满足近区初始稀释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设计、施工、运维三方面,分析了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原因。在对水力失调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某小区的供热系统为例,采用静态平衡阀进行调节,从而提出了以改变系统阻力来解决流量分配问题的建议。对比了平衡阀调节前后的水力失调度和水力稳定性,分析该方法解决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冷热不均问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鹏  张丽 《暖通空调》2022,(S2):179-183
目前,供热系统普遍存在近端用户过热、远端用户不热的现象。在热水供热系统中,供热管网的任一管段或任一用户阀门开度改变,将引起系统阻力系数发生变化,系统的总流量和总压差发生变化,各用户的流量也将重新分配,当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不一致时将产生水力失调。本文讨论了热水供热系统中某处阀门调节对水力工况的影响。通过分析,对以后解决系统水力分配不均、消除各用户冷热不均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多层压裂流量分配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常规的水力压裂设计方法,一般都假设仅有一条裂缝,对低渗透、多油层油藏一次压裂施工,往往会同时产生多条裂缝,因此,需要研究多层压裂设计方法.多层压裂设计中,对裂缝几何参数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各层流量分配.基于三维水力裂缝几何参数模型,建立了一个多层流量分配数值模型,综合考虑了炮眼磨损、地应力差、地层特性等的影响;根据建立的流量分配模型,对多层压裂设计中影响各层流量分配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多油层限流法压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变曝气量和空气扩散方式,采用中试对比研究了网格填料和蜂窝管填料对提高曝气过程中氧转移系数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扩散器的初始逸出气泡直径为3 mm、曝气量由2.2 m3/h增至6.2 m3/h时,网格填料曝气池的氧转移系数的平均增长速率是蜂窝管填料曝气池的2.07倍;而且,当曝气量为6.2 m3/h时,前者的氧转移效率是后者的1.6倍。当空气扩散器的初始逸出气泡直径降至80~100μm后,网格填料池的氧转移系数和氧转移效率仍高于蜂窝管填料池的,但优势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泉州台商投资区尾水排海工程通过选定合适排放口,将全区尾水经放流管输送至尾水扩散器,利用海洋净化功能达到最终处理目的。设计中对该工程的排污口位置、管道路由、尾水扩散器、高位井工艺等进行了比选,优化了设计方案。尾水排海工程的建成,对保护该区的水体环境安全、促进该区可持续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际供暖系统中,常采用"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弥补水力不平衡带来的冷热不均问题。该运行方式既不节能也不符合现代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水力不平衡问题须从根本入手找到产生原因,以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板辐射采暖用分集水器的流量分配和水力工况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分集水器并联支管中末端支管流量占整个系统流量的比重较大;当实际流量达到某一值后,调节流量对地板表面散热量和室内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管道进出口温差随管长的增加而减小,随入口流速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节点流量分配的准确直接关系到管网水力模型的精度和模型应用的效果,主要分析阐述了节点流量分配的基本方法.结合T市供水管网水力建模项目,以及针对GIS系统不够完善的情况,采用先按照营业抄表四至范围和厂站供水范围划分区块,再在区块内按比流量的方法进行节点流量分配的方法.水力模拟结果显示,主要干管流量和测压点误差范围均符合水力模型对于精度的要求,节点水量分配准确.该方法可为今后水力建模过程中的节点流量分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随着水力变流量系统的广泛使用,即使系统经过水力平衡计算,冷媒的水力输配系统先天上存在着阻力不平衡的现象。系统实际运行时,流过各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水流量就与设计要求不符,造成冷热分配不均匀,从而影响室内人员的舒适感,而且能耗较多。工程中常用设置平衡阀来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利用计算机对集中供热三热源环形管网的复杂环路进行水力计算,迅速准确地调整节点流量分配,使系统达到最佳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并自动生成各环路水压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节点流量分配不准确的问题,基于J市供水管网水力建模项目提出新的节点流量分配方法,此方法先根据营业收费数据将供水区域划分区块,再利用GIS技术,采用"水表上溯"法找出用水量节点,该流量分配方法中的节点流量是营销节点流量和产销差节点流量之和。营销节点流量通过营销数据确定;在各个供水区域分别采用传统沿线流量法和人口密度法分配节点产销差流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分配的节点流量都可满足流量监测点误差以及测压点相对误差要求,对比后发现应用人口密度法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时,模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潜管排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型试验,在全面研究潜管排放主要设计参数对表层初始稀释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器设计采用密排或疏排的判断条件下以及相应的初始稀释度预测方法;建议优先采用较多喷孔、增大竖管间距的布置以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4.
结合天津市供水管网实例,通过分析其计量水量的特点与水力模型的构建要求,按照水量数据来源分别侧重于小区表、户表和在线流量计,提供了分区计量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三个流量分配方案;从数据健全度、流量分配准确度、实施难度、流量分配校正依据、漏损考察功能、模型动态模拟、模型维护与应用难度和模型构建平台八个方面对三个流量分配方案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可为水力模型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以均压管定零压差点运行调节的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利用一维流体仿真软件Flowmaster,结合实际工程,对均压管安装在热源和第一热用户处2种位置的系统水压图和变流量调节水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均压管安装在第一热用户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端换热站超压的问题,变流量调节中可提高分布式换热站的水力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暖通空调》2007,37(B01):10-10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要求和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空调系统的大型化。变流量系统在暖通空调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设计的绝大部分暖通空调工程都是变流量水力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位置阀门对热网水力工况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整个热网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局部运行状况的变化、个别用户用热量的变化、管网结构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用户,甚至整个网路。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是在管网结构已定,运行条件变化时计算热用户的流量分配和热用户的水力失调度。研究偏离设计工况时管网失调的程度以及在采用各种措施后调整热用户失调度的能力:本文给出了研究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基本回路法编制程序计算和研究了在热水网路中不同位置阀门开启度增大或减小对整个热水网路的影响和各热用户的流量变化规律,计算其水力失调度并显示相应的水压图:上述所计算与分析的工况已超出《供热工程》教材中阐述的几种工况,可以为实际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及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网管道调峰运行水力计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热网管道调峰运行水力计算的探讨盛晓文(哈尔滨建筑大学,150001)李志宏(大连开发区热能实业开发总公司,116600)热网管道水力计算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各管段的管径并计算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以使各管段内流量分配符合设计条件要求。确定管径的主要依据是管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结合高速公路改造,为保证下穿路堑雨水的排放,研究确定了雨水计算标准和雨水排放设计流量,在雨水自排系统的基础上,为抵御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积涝风险,又增设了一套泵排系统。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了水力模型模拟法对自排管渠及泵站系统的工况进行校核,保证了设计满足工程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王晓松 《暖通空调》2005,35(12):130-132
在建筑物暖通空调工程中,水力平衡的调节是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暖通空调水系统流量变化特性的分析,以及对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负荷变化规律的分析,探讨安装水力平衡阀后水系统流量变化与负荷变化趋势的协调一致性,以及采用水力平衡阀调节水系统流量变化与负荷变化趋势的优势和局限性。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水力及负荷变化特性的分析探讨水力平衡阀使用的合理性$德国欧文托普公司中国代表处@王晓松1 陆耀庆,等.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 贺平,孙刚.供热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