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蛋白尿,不仅是临床上肾脏损伤最显著的标志,大量蛋白尿的持续存在,也是导致肾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蛋白尿成为肾脏病治疗和对疗效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对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现在认为肾小球滤过屏障至少由五层结构组成:内皮细胞表面膜结构,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窗孔,肾小球基底膜(GBM),足细胞下间隙和足细胞.  相似文献   

2.
肾小球是肾脏滤过单位,其滤过功能与滤过屏障密切相关.肾小球滤过屏障可有效阻止白蛋白等大分子量物质进入尿液,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蛋白尿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肾小球滤过屏障由内而外分为三层:①首先是带窗孔的肾小球内皮细胞;②其次为肾小球基底膜(GBM),这是一高度水化的胶原网,对白蛋白及其他血浆大分子物质兼有分子及电荷屏障作用,GBM含有紧密交联的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ollagen)、纤维连接蛋白(FN)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GBM中主要的HSPG是集聚蛋白(agrin),这些HSPG构成GBM的高度阴电荷;③足突(FP)及覆盖于FP裂隙间的裂孔隔膜(SD).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肾小球正常滤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足细胞从GBM上脱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足细胞通过许多分子锚定于GBM上,如:α3β1整合素、αβ蛋白聚糖复合体(αβdystroglycan complex)、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尿激酶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磷酸二酯酶抑制剂(B7-1)等[1~5],其中α3β1整合素与足细胞脱落之间的关系最近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α3β1整合素与足细胞脱落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瑜  刘超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3):1876-187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1936年Kimmelstiel等[1]第一次描述DN时,系膜基质增多和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增厚就被描述为DN的主要病理表现。研究也证实,系膜增生与蛋白尿、肾功能恶化密切相关。但是,系膜增生并不能解释蛋白尿的发生,因为由肾小球内皮细胞、GBM、足细胞构成的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才是蛋白尿的根源。事实上,肾小球内皮细胞和GBM参与了DN蛋白尿的发生,但两者均是有孔的,均允许某些蛋白通过[2]。因此,足细胞构成了蛋白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其在DN中的生物…  相似文献   

4.
Nephrin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表现,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或获得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均以大量蛋白尿为典型表现,人们早已认识到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异常有密切关系。肾小球滤过屏障包括三层:内皮细胞孔、肾小球基膜(GBM)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裂隙,裂隙孔上有裂隙膜,研究表明虽然内皮细胞孔和GBM对大分子血管蛋白的滤过有重要的阻挡作用,但白蛋白滤出的最后屏障是足突裂隙膜,多年来,虽然对GBM的结构和成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而有关足突裂隙膜的 分子组成一直知之甚少,直到近3年来,通过克隆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并研究该基因的产物Nephrin,人们对裂隙的结构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开始认识到裂隙膜Nephrin的异常,是蛋白尿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肾小球滤过屏障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膜(GBM)以及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相似文献   

6.
<正>肾小球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由细胞体、初级突起、足突(FP)及足突间的裂孔膜(SD)构成~([1])。足细胞与肾小球基底膜(GBM)以及有孔的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GFB)。足细胞位于GBM外侧,即Bowman’s囊侧,是防止血浆蛋白通过GFB、从尿液中丢失的最后屏障。足细胞损伤参与了众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足突融合、足细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肾小球滤过屏障(glomerular filtration barrier,GFB)由内皮细胞、肾小球基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以及足细胞三层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2T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的2TDN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24h30~300mg);蛋白尿组(尿蛋白0.5~2.0g/24h)和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3.5g/24h)。收集三组患者临床指标,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肾活检组织学及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形态学计量分析方法分别测算肾小球体积、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对密度、绝对数目和足细胞足突宽度及肾小球基膜(GBM)厚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血压和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2TDN患者肾组织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证实:(1)2TDN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数目就已增加(实验组vs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相对密度则维持在一定水平(各组间P>0.05);(2)GBM改变包括三层结构消失、GBM增厚等,这些改变在微量白蛋白尿期就已发生,且GBM与病程密切相关(蛋白尿组,r=0.538,P<0.05)。(3)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下降(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1)、足细胞足突宽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5)。随病程进展,足细胞相对密度和绝对数目呈进行性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组vs大量蛋白尿组P<0.05)。(4)2TDN患者蛋白尿水平与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大量蛋白尿组,r=0.648,P<0.01)及GBM厚度(蛋白尿组,r=0.538,P<0.05)相关。结论: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肾小球基膜(GBM)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基膜,它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的主要部分。发育成熟的GBM厚约300~350nm,位于内皮细胞和足细胞两层细胞之间,如同其他基膜一样,它含有4种主要成分: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巢蛋白及少量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1]。组成GBM的分子结构异常以及细胞  相似文献   

10.
肾小球滤过膜是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功能的结构基础,从内至外由肾小球内皮细胞(EC)、基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构成。这三层结构构成了肾小球滤过的机械和电荷屏障,使分子量较大或分子量虽较小但带有负电荷的物质(如白蛋白)不能滤出至肾小囊。  相似文献   

11.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重要组成部分。足细胞损伤是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病理生理基础。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微小病变(MCD)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足细胞病变。足细胞损伤机制和靶向治疗一直是肾小球疾病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足细胞基因组、转录组研究进展和新发现的足细胞损伤相关基因,重点阐释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改变与肾功能及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的T2DN 75例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24h 30~300 mg);蛋白尿组(尿蛋白0.5~2.0g/24h)和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3.5g/24h).收集三组患者临床指标,并分别使用Cockcroft-Gault公式、简化的肾脏疾病饮食控制(MDRD)公式等计算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形态学计量分析方法分别测算肾小球体积、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对密度、绝对数目和足细胞足突宽度及肾小球基膜(GBM)厚度.结果:(1)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GFR的关系:微量白蛋白尿组Ccr与肾小球足细胞密度及数日均负相关(分别为r=-0.480,P<=0.05;r=-0.478,P<0.05);大量蛋白尿组以SCr估算的eGFR与肾小球足细胞密度正相关(r=0.462,P<0.05);余均未见明显相关.(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中肾小球足细胞密度、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尿酸与Ccr相关(R~2=0.616,P<0.01);大量蛋白尿组肾小球足细胞密度、尿酸与以SCr估算的eGFR相关(R~2=0.613,P<0.01).(3)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及肾小球体积与糖、脂质代谢指标的关系:①肾小球体积与血糖的关系:微量白蛋白尿组中肾小球体积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0.425,P<0.05);而在蛋白尿组则为负相关(r=-0.427,P<0.05).②GBM厚度与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关系:微量白蛋白尿组中,以GBM厚度为因变量,糖及脂质代谢水平为自变量,可见空腹血糖水平和总胆固醇与基膜厚度相关(R~2=0.247,P<0.05).结论: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GFR及糖、脂质代谢水平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且与DN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13.
蛋白尿形成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GCW )的滤过屏障由内皮细胞孔、肾小球基膜 (GBM)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突组成。正常情况下 ,水和小分子溶质可自由通过滤过屏障 ,而蛋白质和其它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过去认为GBM对大分子血浆蛋白的滤过有重要的阻挡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发现 ,白蛋白滤出的最后屏障是足突之间的裂隙膜 ,故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GEC)是决定肾小球选择性滤过的关键。从经典生理学和微穿刺技术 ,发展到今天复杂的显微技术 ,多年来 ,人们一直对蛋白尿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增进了人们对于蛋白尿的认识。本文主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Nephrin与糖尿病肾病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ephfin为肾小球足突细胞裂孔隔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nephrin分布和表达异常将导致不同程度蛋白尿,糖尿病肾病中蛋白尿也与nephrin异常有关。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可缓解蛋白尿并恢复Nephrin的正常表达,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缓解蛋白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足细胞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及限制血浆蛋白的滤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足细胞的损伤可部分解释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的原因。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足细胞损伤已出现,并可进一步导致。肾脏损伤。本文就足细胞与糖尿病肾病中若干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与足细胞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的影响 ,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喂养 5周后 ,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和尿白蛋白排泄率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标志蛋白 -desmin的表达 ,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肾小球内desmin蛋白表达上调 ,足细胞部分足突融合 ;同时 ,两组间血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明显损害 ,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 ,这可能是糖尿病肾脏损害、蛋白尿出现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一道重要防线,被认为是蛋白尿产生的中心环节,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抑制剂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促使人们寻找除其免疫抑制作用之外对足细胞直接的保护机制.足细胞本身是否具有免疫细胞样的特性?在病理情况下,足细胞又是如何对机体炎症反应作出应答的?上述问题的解答将对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和探寻治疗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足细胞位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它是肾小球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在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后天获得性因素作用下足细胞损伤后表现为足突融合、细胞肿胀、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组织水平表达的改变[1],足细胞凋亡或从基底膜脱落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9.
足细胞损伤及其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膜(GBM)外侧的一种终末期分化细胞 ,其构成了避免机体蛋白丢失的最后一道屏障 ,所以足细胞损伤必然伴随大量蛋白尿。目前研究也认为 ,各种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均特征性的表现为足细胞的异常。本文就近期发现的足突细胞损伤应答作一综述。1 足细胞损伤及其原因各种类型损伤包括足细胞膜抗原的抗原抗体反应 (膜性肾病、微小病变 ) ,血流动力学损伤 (肾单位数量减少、糖尿病、代谢性疾病 ) ,基因突变 (nephrin、α actinin、CD2AP) ,大量蛋白尿 ,毒素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霉素 ) ,感染 (HIV)及一些目前…  相似文献   

20.
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主要组成部分的足细胞,在特定致炎因素诱导下,可具有抗原呈递的特性,扮演非专职抗原呈递细胞的角色,并启动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膜性肾病等肾小球足细胞疾病的发病中起作用。因此,阻断由足细胞启动的抗原呈递过程,有望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的途径。近年来,抗原呈递阻断剂CTLA4-Ig融合蛋白制剂在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实践证实了这种可能,本文就肾脏足细胞B7-1抗原呈递与CTLA4-I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