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向管腔内隆起引起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从而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性事件.多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采集能提供高质量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其成像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工具.文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应用和缺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结构是决定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否利用螺旋CT造影技术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性状也倍受关注。 方法 试验挑选了55例准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岁)。手术前,给他们进行单片螺旋CT造影。造影选取患者颈动脉的以下三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桂华 《山东医药》2008,48(21):65-66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与颈动脉血管B超比较,评价其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一致性。CTA图像重建后,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狭窄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19例患者共检查76条颈动脉,CTA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的共有47条,两者的一致性为62%,两者间一致性检验(K=0.404,P〈0.001)。2.在76条被检查的动脉中,CTA图像重建后测量,得到58条动脉无狭窄,5条轻度狭窄(0%~29%),11条中度狭窄(30%~69%),2条重度狭窄(70%~99%)。其中重度狭窄的两条动脉分别狭窄88.66%和70.43%。19例病人中,经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者为9例,有颈动脉狭窄为10例,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为53.6%。3.颈动脉狭窄与高胆固醇相关,与年龄、血压水平、空腹血糖、TG、LDL、HDL均无相关性。结论CTA与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一致性较好,而且可以检测到超声不易发现的细小钙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及狭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高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可引起脑梗死.约6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不但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而且还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除能提供管腔直径和狭窄程度等信息外,还应能准确反映斑块的构成成分和表面形态学特征.易损斑块的识别和分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超声、CT、MRI、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后者是颈动脉病变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但随着其他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不同冠心病亚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利用CTA(采用64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内斑块性质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与CAG的诊断符合率,并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斑块性质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与CAG相比,CT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6.96%,特异性为93.76%,假阴性率3.04%,假阳性率为6.24%,阳性预测值90.25%,阴性预测值为98.11%;以CAG为标准,CTA在显示冠脉斑块的整体符合率为85%;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钙化斑块比例顺次降低,而混合斑块与软斑块比例顺次升高。结论CTA与CAG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用于诊断冠脉病变,并可对冠脉斑块性质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颈动脉介入治疗的严重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13年10月之间197例行颈动脉介入治疗的严重CAS患者,所有患者在行颈动脉介入治疗前常规进行CAG。据造影结果分析CAS和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关系。结果CAS合并CAD共155例,共患率为78.68%。不同CAS病变血管数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12,P=0.078)。不同CAS病变血管数不同冠脉病变血管数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6,P=0.008)。以分类变量CAS有无合并CAD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在CAS患者中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S病变血管数与冠脉病变血管数正相关(r=0.328,P=0.030)。结论CAS与CAD的共患率较高,颈动脉病变血管数与冠脉病变血管数存在正相关,这对患者的整体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最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多见,分别为37.5%(6例)和52.4%(11例)。颈动脉超声及CTA检出颈动脉夹层与DSA相比,一致率分别为66.7%和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Kappa=0.39,P=0.08;Kappa=0.43,P=0.22)。颈动脉超声联合CTA检查与DSA的一致率为87.5%(15例),(Kappa=0.67,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不可替代。颈动脉超声联合CTA能提高诊断率,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颈动脉夹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We report on a patient with pulseless disease (Takayasu's arteritis) in whom access to the central circulation by extremity arterial cannulation was not possible due to absent pulses in all four limbs. The transseptal approach was used for aortography, bilateral selective carotid angiography, and successful elective stent deployment in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40:416–420, 1997. © 1997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迭代重建算法(IRA)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技术评估壁冠状动脉管腔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治疗并行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心肌桥(MB)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根据患者MB病变程度将其分为无收缩压迫组32例、轻度收缩压迫组56例以及重度收缩压迫组72例。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的壁冠状动脉管腔密度差异(MCA-COD)、冠状动脉腔内强化梯度(TAG)和标化TAG值以及MB长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标化TAG、MCA-COD以及MB长度对收缩压迫MB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随着收缩压迫程度增加,患者TAG、标化TAG值逐渐下降,MCA-COD以及MB长度逐渐增大;重度收缩压迫组与轻度收缩压迫组、无收缩压迫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检查MB是否伴有收缩期压迫方面,MCA-COD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相比标化TAG和MB长度更高,且三者联合检测在预测伴重度收缩压迫时的诊断价值更高。三者联合检测对轻度收缩压迫的诊断敏感度为83.12%,特异度为8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 0.768~0.864);对重度收缩压迫的诊断敏感度为90.62%,特异度为8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 0.799~0.890),相比各指标单独检测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MCA-COD、标化TAG以及MB长度作为基于IRA的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CCTA检查指标,对于评估伴收缩压迫MB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3.0 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及其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或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者400例,均行CTA冠状动脉检查,其中53例行DSA冠状动脉造影;由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采用分级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15节段.结果 CT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共5 793个,其中评分为4、5分5 691个(98.24%);与DSA比较,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3%、特异性为93.75%、敏感性为94.59%.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为0.868.256层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在不同心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A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可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主要节段影像,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特异性、敏感性较好,且不受心率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