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AgNOR染色技术用于末梢血和骨髓涂片,发现正常人末梢血中AgNOR定位于细胞核。粒细胞AgNOR颗粒细小,每核0-1个,单核细胞每核3-5个,淋巴细胞1-2个。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嗜中性粒细胞中的AgNOR颗粒增加。AgNOR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中,其形态各异、数目不等。结合瑞氏细胞学特征可用于白血病分型。AgNOR染色操作简便,结果清晰,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联合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和流式细胞术(FCM)-DNA倍体分析,以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04年6月起因胸腹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共67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每位患者除常规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外,均进行AgNOR染色和FCM-DNA倍体分析检测。结果恶性胸腹水与良性胸腹水AgNOR每核颗粒平均数分别为4.33±0.68和1.57±0.48(P<0.05);AgNOR染色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0.1%;胸腹水细胞DNA倍体分析检查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95.2%;DNA倍体分析与AgNOR检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95.3%。结论DNA倍体分析异常与AgNOR颗粒数增多均与恶性胸腹水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更有助于胸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嗜银染色技术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进行了计数和探讨。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AgNORs核均数是2.69±1.04,肝硬化为2.72±0.69,均高于正常肝细胞的AgNORs,核均数1.80±0.56(P<0.05),但低于肝细胞性肝癌的AgNORs核均数5.67±2.51(P<0.01)。随着肝癌的分化程度变差,肝癌的AgNORs核均计数增加。我们认为AgNOR技术有助于某些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肝癌的病理学分级,有望成为肝肿瘤研究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23例胆囊癌,9例腺瘤,105例胆囊腺上皮增生的病例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观察,发现长期的胆囊炎、胆石症引起胆囊粘膜上皮增生,以致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后导致癌变的过程。AgNOR染色显示出上皮从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到癌变银颗粒数目持续性增加,颗粒持续性增大,良恶性病变AgNOR数目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Langerhans细胞和AgNO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癌Langerhans细胞和AgNOR与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估价其预后意义。 方法 应用S_(-100)蛋白抗体对56例食管癌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作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胶质银染色技术对癌细胞AgNOR计量观测。 结果 癌组织中Langerhans细胞密度同淋巴细胞反应密度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癌细胞AgNOR计数与其分化有关,分化愈低,计数愈多。Langerhans细胞和AgNOR均与癌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及患者性别、年龄等特征无关(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但二者之间相关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反映机体免疫状况的Langerhans细胞和反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AgNOR对判断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患者预后有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者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4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正常骨髓组织内幼稚粒细胞核内NOR颗粒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组(N组8.01±0.36)、急粒组(AML组14、69±0.40)及侵粒组(CML组11.68±0.53)三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AgNOR技术不仅是一个了解白血病细胞周期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手段,而且可能是一个白血病辅助定量诊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DNA含量、P53 表达和探讨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NOR)计数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胶银染色法行AgNOR计数、流式细胞术 (FCM)行细胞核DNA含量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通过FCM行P53 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分析AgNOR个数、DNA含量及P53 基因蛋白表达与滤泡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 AgNOR计数在正常甲状腺上皮、腺瘤与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与腺癌间差异无显著性。DNA含量在正常甲状腺与腺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正常甲状腺上皮、腺瘤与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与腺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53 基因蛋白表达在正常上皮与腺瘤间差异无显著性 ;与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腺瘤与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和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腺瘤伴上皮增生活跃与腺癌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鉴别中行AgNOR计数意义不大 ,而行DNA含量测定及P53基因蛋白的定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hyalinizing trabecular tumor,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滤泡源性的肿瘤,1987年 Carney[1]首次报道了该肿瘤独特的梁状生长方式,肿瘤细胞间质中有明显玻璃样变性等病理特征。由于肿瘤形态呈现出的相似性,该肿瘤很容易误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髓样癌及副神经节瘤等。现报道1例北京丰台医院2013年收治的 HTT,并就其临床病理特征、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AgNOR计数与Wilms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证明AgNOR计数与Wilms瘤患者的预后有关。AgNOR值低于4者预后较好;高于6者预后极差。死亡组有22例(占44.9%)AgNOR平均值与存活组重叠,说明单纯用AgNOR计数来判断预后不十分可靠,因为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也对预后有影响。AgNOR计数是一项有用的指标,但用于判断Wilms瘤患者的预后必须进行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酪氨酸激酶可以改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治疗 ,今年来发展起来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也使该类肿瘤的诊断变得相对容易。目的 :探讨在过去的手术中切除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并确定以往诊断的准确性。病例和方法 :通过病案及病理资料选取 1987- 2 0 0 2年间因胃肠道间质肿瘤进行手术的病例 ,对他们重新进行CD117、CD34、desmin及S10 0的免疫组化染色 ,以此对诊断进行重新回顾分析。结果 :共重新分析了 36例间质肿瘤 ,在重新诊断之前 ,只有 6例正确的诊断了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 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对其余 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不完全结肠型肠化(ICM)和/或中度以上异型增生(Dys)的上皮增殖状态及癌基因蛋白表达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阴性患者之间有无差异。方法:对243例胃粘膜病变,如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ICM和/或Dys及胃癌患者胃粘膜上皮分别用AgNOR染色及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增殖状态和ras P~(23)表达情况,Hp感染由CLO试验结合病理Warthin-Starry染色而确定,其中128例阳性,115例阴性。比较胃癌前病变中Hp阳性与阴性组间AgNOR数目和ras p~(-1)阳性表达率。结果:Hp阳性各胃粘膜病变AgNOR数目及ras p~(21)阳性表达率除浅表性胃炎外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P<0.01)。胃癌前病变83例中Hp阳性40例,阴性43例。Hp阳性组AgNOR均数及ras p~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或P<0.05)。同时发现Hp密度与AgNOR均数及ras p~2表达无关。结论:Hp阳性胃癌前病变具有更多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在此过程中,Hp可能作为促进剂激活ras基因,并促使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一种特殊的Hp菌株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技术对10例原发性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进行形态学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细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由弹力纤维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免疫组化:乳头状表面被覆的上皮Vim和CD34(+),乳头轴心则S-100蛋白(+),弹力纤维染色(+)。结论: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患者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易与心脏相关疾病混淆。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及特殊染色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消化系疾病涉及范围广,疑难疾病多,尤其是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至今尚存在诸多难题。日本利用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染色内镜、窄带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细致检查,使早期胃癌的手术率达到50%甚至更高;并对早期消化系肿瘤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大大提高了消化系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宋爱莉  梁栋 《山东医药》2000,40(6):52-5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检查手段不断出现 ,针吸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出现了更广阔的前景 ,其诊断疾病的准确性明显提高。现将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1 结合流式细胞术的针吸细胞学检查研究证明 DNA倍体对判断肿瘤恶性度、分期、分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标志。流式细胞术 (FCM)可对细胞 DNA进行特异荧光染色检测。细针吸取肿瘤组织后用流式细胞仪 (FNA- FCM)进行DNA分析 ,对于在非手术下明确诊断非常有益 ,与手术切除标本 FCM分析相比 ,FNA- FCM DNA分析能更好地反映整个肿瘤的 D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例罕见的胰腺PEComas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胰头部,光镜下可见肿瘤内含...  相似文献   

18.
消化系疾病涉及范围广,疑难疾病多,尤其是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至今尚存诸多难题,日本利用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染色内镜、窄带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细致检查,使早期胃癌的手术率达到50%甚至更高;并对早期消化系肿瘤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大大提高了消化系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Ag-Nor的检测和计数已被广大病理学家应用于肿瘤的研究,发现该技术对区别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癌前期病变的检测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应用AgNor染色对肺部良性恶肿瘤进行定量研究及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盐酸二甲肼(DMH)诱发Wistar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通过分组、分阶段研究蝎毒素对大肠肿瘤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结果发现蝎毒素可以减少诱癌的鼠死亡率和诱癌率。20周内单纯诱癌组死亡率达32.69%,蝎毒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分别为23.08%和20.51%,其中蝎毒注射组死亡率与单纯诱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0-31周单纯诱癌组诱癌率为81.82%,蝎毒注射组为44%,两组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核仁组成区染色结果发现单纯诱癌AgNOR颗粒明显增加而蝎毒注射组显著减少,每核AgNOR颗粒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提示蝎毒素具有去除DMH毒性,降低实验肿瘤的发生,抑制大肠肿瘤细胞rRNA活性,直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