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心跳停止时间对兔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时间对心肺复苏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和脑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兔气管夹闭窒息法制作心肺复苏模型,心跳骤停后4、5、6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测定血清NSE含量,并对兔脑损伤情况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心肺复苏后24、48、72、96hNSE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h达峰值;心跳骤停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以复苏后24h最高;心跳骤停5、6min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血清NSE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NSE水平评价CPR后脑损伤灵敏、客观。心跳停止4min复苏后脑组织损伤较轻;停止5min以上,脑组织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2.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急诊抢救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CPR)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的脑组织缺血超过5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其主要病理生理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与否成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既往有一些方法如神经病学评分、头颅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脑耗氧的测定等,但不能确切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及预后。所以临床医生需要一个准确、简便预测心肺复苏后早期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及复苏最终预后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1 心跳呼吸骤停(1)复苏概念为了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尽快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措施 ,称为心肺复苏 ,简称为复苏。(2 )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①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②意外损伤 :车祸造成的严重损伤、溺水、电击等。③急性中毒与过敏 :急性中毒、高血钾、酸中毒、过敏等。④麻醉与手术意外。(3)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突然出现 :①意识丧失 ;②呼吸停止 ;③大动脉 (颈动脉、股动脉 )搏动消失。2 心肺复苏方法(1)心肺初期复苏①通畅气道 :清除口鼻腔内异物 ,按额托项 ,拉直气道。②人工呼吸 :口对…  相似文献   

5.
后期心肺脑复苏在ICU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极为紧急的危重症,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措施,此措施包括初期复苏和后期复苏。ICU接受的此类患者往往是经过初期复苏后的患者。我院ICU从1995年2月~2000年5月共收治心跳呼吸骤停初期心肺复苏后患者18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可达47.9%[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由丽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32-1232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在诊治的7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进行心肺复苏57例。结果:在57例患者中,心跳呼吸骤停时间≤5min者,救治成功率12.8%;心跳呼吸骤停时间〉5min者,救治成功率为5.6%。结论:越早实施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血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的变化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复苏成功的心搏呼吸骤停后继续脑复苏患者20例,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A、B、C 3组,分别检测3组BNP的浓度,并比较心跳骤停即刻、复苏成功后即刻及6、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作者亲身参与救治的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复苏技术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心肺脑均复苏)仅3例。复苏率分别为10%、3·4%。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可逆,抢救开始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廖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40-4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肺复苏的10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结果:7例病人经心肺复苏成功出院;22例有效,心跳呼吸恢复,而且持续12小时以上,随后死亡:无效77例。结论: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是建立自主循环的决定因素,尽早实施电击除颤是CPR成功的最关键措施,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国际复苏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重要的地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改善脑灌注,终极目标为最大程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于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贝科能(复合辅酶)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脑、肾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行假手术)、常规复苏组和贝科能治疗组,每组8只.复苏后24 h采取组织标本,采用比色法测定心、脑、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 -K - ATPase活力,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常规复苏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脑、肾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高,SOD及Na -K -ATPase活力显著降低(P<0.05);贝科能治疗组各项指标检测均比常规复苏组好(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正常,常规复苏组各器官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性,贝科能治疗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轻.结论: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大鼠的心、脑、肾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1/1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15.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cerebral and cardiac tissue injury subsequent to use of vasopressin and adrenaline in combination compared with vasopressin alon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Methods In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laboratory animal study 28 anesthetized piglets were subject to a 12-min untreated cardiac arrest and subsequent CPR. After 1 min of CPR, 10 of the piglets received 0.4 U/kg of arg8-vasopressin (V group), and 10 piglets received 0.4 U/kg of arg8-vasopressin, 1 min later followed by 20 µg/kg body weight of adrenaline, and another 1 min later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10 µg/kg/min) of adrenaline (VA group). After 8 min of CPR, the piglets were defibrillated and monitored for another 3 h. Then they were killed and the brain immediately removed pending histological analysis.Results During CPR, the VA group had highe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cerebral cortical blood flow (CCBF) but similar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After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ressure variables, but CCBF tended to be (36% ± 16%) higher in the V group. Neuronal injury and signs of a disrupted blood–brain barrier (BBB) were greater, 20% ± 4% and 21% ± 4%, respectively, in the VA group. In a background study of repeated single doses of adrenaline every third minute after 5 min arrest but otherwise the same protocol, histological measurements showed even worse neural injury and disruption of the BBB.Conclusion Combined use of vasopressin and adrenaline caused greater signs of cerebral and cardiac injury than use of vasopressin alone during experimen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心跳骤停犬复苏后及给予纳洛酮干预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S100蛋白表达情况,了解纳洛酮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6只,予体外电击诱发室颤,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 纳洛酮;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于复苏后6h取脑海马组织行脑形态学检查及NO、S100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纳洛酮组S10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脑组织NO的含量高于纳洛酮组(P<0.01),纳洛酮组脑组织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纳洛酮后心肺复苏犬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有所减轻,脑组织NO、S100蛋白的生成也显著减少,纳洛酮可能通过减少NO、S100蛋白的表达而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大脑皮层病理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乌司他丁组(药物组),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药物组)0.5、3、6、12h和24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药物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000U/kg)。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各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药物组ROSC后各亚组各时间点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6、12、24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乌司他丁通过降低血清NSE浓度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病人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病人,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心率者11例(52.5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g.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救治网络(EMSS)体系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奠定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