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梦远 《各界》2010,(9):95-96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城市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其环境设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没有绿色环境,就没有人类居住赖以生存的氧气。怎样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组团绿化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规模绿化概念。  相似文献   

2.
骆中姝 《学理论》2008,(4):81-8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戏曲剧种,日渐失去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剧种368个,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许多地方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舞台.而且在农村演出市场也日渐缩小。如何保护和发展各地戏曲剧种,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高峰 《党政论坛》2009,(5):60-61
在20世纪初,北欧诸国还是一些落后的农业小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北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沉重的打击,其国家竞争力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4.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邓小平亲自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现在己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成千成万地派遣留学生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5.
江羽 《党政论坛》2014,(12):17-17
耐用品的消费阶梯 耐用品消费是居民家庭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当居民家庭对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第一波耐用消费品表现出旺盛的消费热情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新兴家用电器正以一种“奢侈品”的姿态悄然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领了第二波耐用品消费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是取得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热词     
《党政论坛》2013,(4):59-59
第三次移民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披露,在当下的中国,“第三次移民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仅2011年,中国对外移民就超过了15万。所谓“第三次”,是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波移民潮而言的。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0,(12):12-13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和南斯拉夫都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两国领导人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毛泽东曾四次批判铁托,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王青花 《学理论》2013,(6):165-166
大学民主治理是指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以间接手段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允许、提倡和实行大学自身参与治理,它是大学及其内部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自主而且自我管理即自己治理自己的方法。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民主治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兴起和实施。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民主治理为线索,力求能够吸取一些营养,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廖心文 《党政论坛》2012,(14):36-37
中苏关系恶化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采取了…系列行动,对中国实行战略性包围,试图压服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北面,陈兵百万于中苏、中蒙边界,对中国直接进行军事威胁。  相似文献   

11.
许利平 《党政论坛》2011,(16):37-37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南海争端,现在呈现复杂化、扩大化趋势。虽然我国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岛礁被侵蚀、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使我国在南海争端上目益陷入尴尬境地。实践证明,现有战略并没有减缓南海争端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樊艳芳 《学理论》2009,(24):27-28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将通过对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探讨它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国新 《理论视野》2009,(10):54-56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做一个学术评估是恰逢其时的。由于篇幅的缘故,只能先就国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一介绍。大体说来,国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呈现出一个高峰,进入新世纪后则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创新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它们同时也有很大的后发劣势,特别是在获取新技术和接近国际市场这两个方面遭遇严重的发展瓶颈。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与国际科技发展的长期隔离,它们没有辨认、吸收与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甚至无力吸收当时已成熟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田雯 《求知》2007,(4):40-4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如何做到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已经成为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能否使经济社会做到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0,(8):47-47
杜治洲、任建明在《人民论坛》撰文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过程中,腐败潜伏期在逐渐延长。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贪官的平均潜伏期在2至3年,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期,腐败潜伏期大幅度攀升,达到了5至6年。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0,(14):44-4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国际敌对势力四面包围和封锁之中.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敌对势力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地做出了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决策。  相似文献   

18.
李周书 《党政论坛》2011,(16):31-31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始建设国防工业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不当军火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军事援助都是无偿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多次听取军工部门和航空工业领导的汇报,他指出:飞机发展的途径要包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要引进科研手段,要多派一些人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19.
郭大方 《党政论坛》2012,(13):42-4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打破了封闭、单一、沉闷的状况,呈现出开放、多样、活跃的局面。在思想观念上,西方与东方碰撞激荡,历史与现实传递转化,正确与错误斗争较量。在价值取向上,由封闭式的局限性趋向开放式的广泛性,由传统的一元化趋向现代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张玉磊 《党政论坛》2008,(19):25-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功能性质、组织形态、资金来源、隶属关系、服务对象、业务种类、活动范围等千差万别,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各级政府和学术界都主张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