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膜下腭裂     
<正> 粘膜下腭裂又名腭隐裂,在腭裂中较为少见。我院自1975~1981年共收治6例,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报道较少,临床上易于误诊及处理不当,有必要加以讨论。病例报告摘要男、女各3例,就诊年龄自7~35岁,平均16.7岁,其中施行手术4例,平均年龄11.2岁,两者均明显高于腭裂患者。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修复     
本文主要讨论下颌骨外伤性骨折的骨缺损和骨折后不连接的晚期处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下颌骨的完整、外形和功能。文献复习Hinds(1962)复习了1958年以来植骨术的进展,认为经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治疗方面有所改进。近年来抗菌素和战地抢救技术的进步,使较多的伤员得救,故需要  相似文献   

3.
4.
下颌下进路行上颌骨切除术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颌下进路切除上颌骨与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经下颌下进路对3例侵及上颌骨的恶性肿瘤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结果 1例行保留眶底的上颌骨扩大切除术,2例行保留部分上颌骨的次全切除术。术后10-14d,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随访3-9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下颌下进路行上颌骨切除要,经临床实践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侵及上颌骨后份的肿瘤的治疗,具有切口隐蔽,翼腭窝区术野显露好,能保留部分上颌骨等优点,符合肿瘤外科与功能外科的手术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颏下血管与颏下岛状瓣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部皮瓣色泽优良 ,因而 ,临床常用来整复面部软组织缺损。通常应用 3种类型的组织瓣 :随意瓣、颈阔肌肌皮瓣和锁骨上神经血管瓣。每一类型都存在着缺点。随意瓣移动受限 ,供区疤痕不可接受 ;颈阔肌肌皮瓣术后效果难以预测 ;而锁骨上神经血管瓣仅能达到面下 1 / 3区域 ,而且需要广泛分离组织以便于转位。  颏下岛状瓣是整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又一新的手段 ,且优点较多。自 1 993年Martin等[1 ] 报道以来 ,国内外学者在颏下岛状瓣的应用解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 ,就这一问题的现状作一简介。1 颏下血…  相似文献   

6.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淀粉样变性极罕见 ,我院于 2 0 0 1年 3月 1日收治 1例舌、颏下、颌下淀粉样变性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某 ,5 9岁 ,因舌、颏下、颌下无痛性肿大 2年 ,吞咽困难 7个月入院。两年前无意中发现舌、颏下及双侧颌下区肿大 ,发音不清 ,进行性加重 ;7个月前出现吞咽困难 ,睡眠时偶有憋气。于当地医院经CT、B超检查示 :舌、口底肌层广泛增厚。颏下区活检 :肌细胞部分萎缩 ,肌间脂肪细胞增生 ,血管玻璃样变性。检查 :双侧颌下及颏下区弥漫性肿大 ,范围约 15cm× 6cm× 3cm大小 ,表面无红肿 ,皮温正常 ,无压缩性及凹陷性水肿 ,体位实验阴性。舌…  相似文献   

8.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颌下淋巴结结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牙周病龈下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病为一种世界性疾病,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大量证据表明,细菌及其产物是龈炎和牙周炎的主要病原因子。由于近年来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发现了许多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0.5 % 聚维酮碘(PVP-I)龈下冲洗后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并与0.5% 洗必太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11 例,共计45 颗患牙,牙周袋深≥4m m 。将含有患牙的不同象限随机分组,分别采用:(1)0.5 % PVP-I;(2)0.5% 洗必太(CH) ;(3)0.9 % 生理盐水5ml 进行一次性龈下冲洗。冲洗前及冲冼后24 小时分别采集龈下菌斑行刚果红染色涂片,高倍视野下(×100) 观察龈下微生物组成的变化。结果 0 .5% PVP-I龈下冲洗24 小时后龈下菌细胞密度降低,球菌比率升高,杆菌比率降低( P< 0.01),螺旋体比率未见明显改变,与CH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效果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0.5% PVP-I龈下冲洗短期即可减少龈下微生物的量,并使微生物组成发生有益的转化,与0.5 % 洗必太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表皮样囊肿少发于颏下、下颌下区,病灶大小不一,巨大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颏下、下颌下巨大表皮样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越来越多的口腔外科手术的开展,下齿槽神经(IAN,inferior alveolar nerve)的损伤已成为一个问题。尽管如此,有关该神经正常感受性的资料还很少。有人已经通过将IAN 与眶下神经(ION,inferior-bital nerve)对比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检查IAN 的感觉缺陷,可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条神经本来具有相似的感受性。本文作者采用广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组感觉神经检查方法,即轻触觉试验、定向力试验、两点辨别觉试验和温度觉试验。对30例受检者(女14例,男16例,平均年龄26岁,无面部损伤史和一过性或残余性的感觉缺陷,无牙疾病和面部手术史)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一种使永久性的面瘫得以支持和赋予生机的方法。作者决定采用嚼肌的运动神经(嚼肌神经)和面神经的下行分枝相吻合。尸体解剖证明,三叉神经的运动分支自颅内穿出卵圆孔后,越过翼外肌的侧面,穿过乙状切迹,在嚼肌起端附近进入嚼肌后份的表面。通过尸解,证实该神经具有合适的大小、相对不变的位置和有足够的长度以利吻合。操作方法是在全麻下,作一长而垂直的耳前切口暴露颧弓后份,仔细地将嚼肌后份的一半,自颧弓的骨面上解剖出来,此时在穿过乙状切迹的出口处,甚易暴露嚼肌神经和来自颌内动脉的伴随血管。此神经可能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与慢性牙周炎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 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男性 2 7例 ,女性 3 5例 )的牙周炎活动部位 ,牙周炎静止部位 ,以及轻度龈炎部位的龈下菌斑 ,使用SeekVi ralDNAkit试剂盒提取DNA ,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CMV ,比较同一患者不同牙周状态的检出率并加以分析。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活动部位、牙周炎静止部位、轻度龈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为分别为 3 8.7%、14 .5 %、12 .9% ;HCMV在牙周炎活动部位的检出率高于牙周炎静止期部位 (P <0 .0 5 ) ,以及轻度龈炎部位 (P <0 .0 5 ) ;牙周炎静止部位与轻度龈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提示HCMV感染与慢性牙周炎及其活动性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食盐氟化(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与下后牙槽高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计算方法 ,为临床口腔正畸间隙分析提供简捷 ,便利的诊断依据。方法 在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上 ,沿平面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至下颌下缘 ,升支前缘距离 ,对测量值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存在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2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与下后牙槽高度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建立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8.
本病在1953年由Joshi和Lal在印度发现,并首先以“粘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名作了报导。之后,又有人用其它的病名,如“自发性口腔粘膜萎缩症”、“弥漫性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硬化性口炎”等作报导。虽然就病理改变而言称之为“上皮下纤维性变”(Juxta-epithelial fibrosis)更确地,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接受粘膜下纤维变性的命名。  相似文献   

19.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Master 40 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成人牙周炎患牙 2 0个 ,随机分入实验组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 )和对照组 (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 )。记录治疗前、后 0、7、14d的探诊出血 (BOP)、探诊深度 (PD) ,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培养 ,观察比较总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及检出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PD、BOP、CFU和牙周可疑致病菌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 ) ;实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 (P <0 .0 1)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P <0 .0 5 )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Master 40 0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系统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 +药物冲洗能更有效地减少龈下致病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四、氟化食盐在机体内的代谢(一)氟的摄入量氟化食盐中盐是载体,因此机体氟的摄入量与个体盐的消耗量有关,当然也与氟化食盐中氟浓度有关。Torh等[1]调查了匈牙利家庭制备食物时盐的消耗量,结果表明:每人每天平均厨房盐耗量约为8.25g,其中大约有3.34g被人体摄入。此外,由于食盐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也导致了学者们对个体盐摄入量的调查。有学者通过销排泄量的方法估算了德国青年的食盐消耗量,结果表明每天平均消耗食盐约11.3g,此项结果的人均耗盐是Toth等结果的3倍,比来自瑞士的调查结果也要高出4g左右。有学者指出,德国青年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