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膀胱压力、最大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膀胱训练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纳入对照组30例,采用间歇导尿4周;干预组30例,采取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4周,比较2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改善症状,改善膀胱残余尿量,疗效优于单纯间歇导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等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行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针刺及心理护理等综合疗法;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及常规护理。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与45.7%,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排尿障碍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通过改进的间歇导尿等综合疗法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促进SCI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DIGITAL URO STIM尿失禁刺激器对脊髓损伤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25)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加尿失禁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n=25)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导尿次数减少(P〈0.01);观察组尿失禁发生情况较对照组轻(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DIGITAL URO STIM尿失禁刺激器可以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  相似文献   

8.
电兴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机制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1例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传统的护理方法外,增加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能明显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简易盆底振动治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盆底振动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2组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B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残余尿量及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更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振动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确切,并且方便经济和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表明,电磁疗与中药热敷分别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但电磁疗与热敷相结合疗法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电磁疗与中药热敷相结合疗法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置入治疗5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固定后按照不同的康复疗法随机分成3组,电磁疗组、中药热敷组和电磁疗与中药热敷结合组,每组19例。于康复治疗8周后进行X射线摄片检查,根据股骨干骨折疗效评定标准对各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电磁疗与热敷结合组患者下肢活动改善明显,局部疼痛感较轻或消失,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程度显著好于单纯电磁疗组或中药热敷组患者(P〈0.05),电磁疗组与中药热敷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电磁疗与热敷结合疗法促骨折愈合作用优于单纯电磁疗或中药热敷疗法。  相似文献   

12.
FromJanuary2000toJanuary2001,21patientswithin-tractable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weretreatedusingintermittenturethralcatheterization,20patientsofthesameperiodwereselectedascontrols.Weobtainedgoodtherapeuticeffect,hereisthereport.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41inpatientswith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confirmedbyclinicalandexperimentalexaminationenteredourstudy.DiabeteswasdiagnosedaccordingtoADAcriteria.5patientswerediabetestype1,26werediabetestype2.Thesepatients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4.
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的康复护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06例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56)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50),对康复护理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和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康复护理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01)。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腿痛患者采用中药热敷与按摩二合一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398例腰腿痛患者按首次治疗日期单双日分为仪器治疗组(200例)和传统治疗组(198例).分别使用自行研制中药热敷与按摩二合一治疗仪与传统手工中药热敷加按摩治疗,1个疗程(10 d)结束时比较两组护士手工操作时间、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仪器治疗组护士手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中药热敷与按摩二合一型治疗仪治疗比传统手工中药热敷加按摩治疗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护士操作更方便,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导尿间歇判断方法,为合理选用导尿间歇判断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用残余尿量判断法,观察组用膀胱尿量判断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定两组实验前及实验后2个月的生存质量,监测两组实验后2个月的膀胱功能。结果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分值、总健康状况评分与总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间歇判断以膀胱尿量判断法为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例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持续留置尿管、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及健康教育等康复护理措施,比较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前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使用膀胱功能训练和电刺激等康复措施,拔尿管时膀胱容量大于入院时(P < 0.01);患者接受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大于拔管时,残余尿量少于拔管时(均P < 0.01)。结论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术后重建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的疗效。方法将76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8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h尿白蛋白、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症状、肾功能的改善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中药灌肠是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