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32岁男性,因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样剧痛四小时入院。入院查体:精神差,表情痛苦,血压16/11kPa,体温37.3C,心率66次/分,律齐,第一心音低纯,可闻及病理性第四心音.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留心肌梗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在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100%阻塞,远端血流TIMIO级,无侧支循环.按标准方法行直接IyTCA,3.ommX20Inm球囊至病变处,扩张后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显影,远端无血流,第一对用支起始70%狭窄,远端血流TIMI3级,近端病变处残余狭窄80%,C型夹层。送入原球囊多次,长时间扩张,残余狭窄仍>50%,故植入…  相似文献   

2.
廖贵红  张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28-1529,153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于发病0.5~1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监测IABP置入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于4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18例,左主干病变2例。28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3例患者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0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42.9%(12/28)。16例存活患者4周时检查射血分数(EF)为0.43-0.67(0.53±0.10)。结论应用IABP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行急诊PCI中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②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的住院资料,与同期住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括高心肌梗死患者(STEMI)进行比较分析。⑧结果NSTEMI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STEMI患者:高血压(57.7%vs.40.3%,P〈0.05)、糖尿病(31.8%vs.14.3%,P〈0.05)、血脂代谢异常(27.2%VS.12.3%,P〈0.05)。NSTEMI患者既往心绞痛(65.3%vs.0.2%)和心肌梗死(30.1%vs.11.7%)的发病史高于STEMI患者(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NSTEMI患者3支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生率也高于STEMI(P〈0.05)。NSTEMI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率为55.2%(132/239),明显低于STEMI患者的82.9%(651/785)(P〈0.001);NSTEMI和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出现侧枝循环发生率分别为:57.5%(137/239)、20.5%(161/785)(P〈0.001)。④结论NSTEMI患者发病前常有心绞痛史;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冠脉造影显示其较STEMI患者有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但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而侧支循环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子母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使用子母导管行血栓抽吸65例患者作为子母导管组,未行血栓抽吸常规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特征、置入支架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以及血栓抽吸后需球囊预扩张的比例。结果:子母导管组2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3.1%;对照组8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14.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子母导管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和血栓抽吸后需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的比例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子母导管行血栓抽吸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新鲜血栓,可以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减少预扩张球囊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胡智星  李浙成 《浙江医学》2004,26(11):854-854
患者女性,78岁.因发热1周、间歇胡言乱语3d于2003年7月25日收住入我院血液科.患者1月前因"心绞痛"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 支架术.  相似文献   

6.
林萍  周鑫 《当代医学》2014,(22):26-27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前景乐观的治疗方法。人脐血干细胞(HUCBC)移植则是干细胞移植中的热点。虽然相关研究多为基础研究[1-7],但临床效果也不容忽视。 1临床资料 1.1入院时情况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发作胸闷、胸痛7个月加”于2013年8月5日入院。患者7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呈持续性,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予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多处狭窄50%~60%,冠状动脉血流(TIMI血流)3级,回旋支(LCX)近中段狭窄70%,TIMI血流3级,右冠状动脉(RCA)近段80%狭窄,中段100%闭塞,TIMI血流0级,右优势型。干预RCA,于RCA置入2枚支架,术中患者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最低至80/60mmHg,予以升压药对症治疗(0.9%生理盐水500mL,多巴胺40mg,阿拉明40mg25mL/h静脉泵入),并予以IABP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对72例食管吻合口狭窄进行球囊扩张术,扩张次数1次-8次,平均2.8次,最大扩张直径18mm,球囊充气压力0.25MPa,每次维持15min,结果:根据患者进行改善情况和食管钡剂造影显示吻合口大小判断疗效。明显好转者65你(90.3%),好转者3例(4.1%),总有效率(94.4%),无效3例(4.2%),并发症1例(1.4%)吻合口撕裂。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吻合口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结果:8例患者有5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例合并泵衰竭维持3d后进行PCI;1例维持2d后冠脉造影血管狭窄〈70%,未行PCI;1例冠脉造影后于心外科进行了搭桥手术。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床旁应用IABP治疗,为患者赢得了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郭熹 《中国厂矿医学》2014,(2):179-180,18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复发性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狭窄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8例复发性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22—61(35.7±11.8)岁。患者均有肾、肾盂或输尿管上段手术或治疗史,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合并肾积水深度1.0—8.0(2.5±1.1)cm。合并结石直径0.4~3.5(1.2±0.7)cm。输尿管狭窄长度0.3~2.0(0.8±0.4)cm。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肾结石,联合使用顺行性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上段狭窄。统计结石清除率、肾积水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对比手术前后静脉尿路造影(IVU)及CT尿路成像(CTU)检查结果。结果45例(93.8%)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3例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并发肾出血4例(8.3%),3例给予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止血,1例给予肾切除术;肾周脏器损伤3例(6.2%),保守治疗2例,开放手术处理1例。44例手术成功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42(20.3±4.2)个月。随访复查B超及CT示结石清除、肾积水明显减轻或减轻37例,IVU或CTU示输尿管显影通畅无明显狭窄;肾积水无明显变化7例。总有效率84.1%(37/44)。结论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复发性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狭窄手术效果确切,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5F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68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6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共用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33例(97.8%),完成右冠脉造影12.9例(94.9%);Judkins型导管组132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udikins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21例(91.7%),完成右冠脉造影122例(92.4%)。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P〈0.05)。共用型导管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较judikin型导管组明显减少(P〈0.01)。共用型导管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94%,judikins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5F共用型导管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可提高手术操作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用“网篮”取出脱载支架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81岁,2006年3月24日因“突发胸痛4h”来诊,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第1段急性闭塞,可见钙化,前降支、回旋支弥漫性狭窄。予行急诊右冠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推送导引钢丝极其艰难通过闭塞段,再行造影发现右冠第一段99%狭窄,右冠中远端弥漫性狭窄。Sprinter 1.5mm×10mm球囊艰难通过右冠闭塞段并预扩张,后换用Sprinter2.5mm×10mm球囊多次高压力预扩张,仍有残余狭窄约80%。再置入CyhperSELECT2.5mm×18mm支架,准备覆盖病变时发现支架通过病变困难,多次推送支架亦未能完全覆盖病变,此时亦发现支架不能收入到指引导管内,支架与支架球囊略有分离,故准备全部拔出指引导管、球囊及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马方综合征心血管异常的认识,并寻找本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组3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均行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射线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4例进行胸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CT)检查,6例行胸腹部核磁共振显像(MRI)检查,12例行主动脉造影。11例采用联合置换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同时移植冠状动脉开口,并将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1)马方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临床特点以胸闷(50.0%)、心慌(43.8%)、主动脉瓣区2/6-4/6级的舒张期杂音(87.5%)为主。(2)超声心动图、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根部扩张分别为93.8%、100.0%。(3)11例行外科手术仅1例术后死于主动脉破裂。(4)病理检查显示:中层弹力纤维稀疏、中断、粘液样变及囊性坏死。结论 马方综合征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主动脉根部扩张,其次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只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并不困难,对病变合适者行外科手术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ZDM)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从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病例中选取585例(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83例,单纯冠心病302例)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包括病变程度、累及的血管数目。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发生病变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且血管狭窄的程度较重(狭窄程度≥75%的比例为61.1%比52.3%),3支血管均发生病变的比例显著增高(49.1%比40.1%,P〈0.01)。而单支病变比例低(13.0%比21.5%,P〈0.01)。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较重、受累的血管数目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在提高支架可视性和指导球囊扩张中的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2例为SB组,植入156个支架;支架可视性和后扩张治疗通过SB评价。同期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临床特征相似的患者102例为CAG组,植入支架151枚;支架可视性和后扩张治疗通过标准的CAG评价。比较2组支架可视性积分、支架内后扩张必要性积分、支架后扩张例数。结果sB组支架可视性积分及支架内后扩张必要性评分明显优于CAG组(P〈0.01),后扩张例数多于CAG组(P〈0.01)。结论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后扩张,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费用的基础上可能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色通道组(n=33)和常规入院流程组(n=9),比较组间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及急诊介入干预组组内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时间差异。结果:急诊介入干预组死亡13例(30.95%),住院费用(9.83±6.18)万元;强化药物治疗组死亡24例(58.24%),住院费用(1.73±1.7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急诊介入干预组内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流程组为(66.82±19.75)min,常规入院流程组为(131.33±36.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赢得宝贵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合并哮喘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和结果 患者为73岁女性,有哮喘病史10年,反复胸闷4年,咳嗽伴胸闷半个月,胸痛7h入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第一对角支分出后主支狭窄约40%,其余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左室造影显示心尖呈球囊样.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EF)为35%.诊断为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合并哮喘.经对症治疗后心功能逐渐恢复.结合文献,表明心尖球囊样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困难,而治疗和预后相距甚远;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合并哮喘发作急性左心衰时,与肺源性哮喘鉴别较困难,治疗迥异.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心尖球囊样综合征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个月余,加重1.5h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前区闷痛就诊我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前降支中段狭窄80%,远段狭窄50%,第一对角支开口狭窄85%~90%;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内膜不光滑,  相似文献   

18.
王健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210-212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探讨心房纤颤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62例房颤患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诊断冠心病。持续性房颤26例,阵发性房颤36例;37例无体表心电图ST-T改变,25例有体表心电图ST—T改变。结果:26例持续性房颤中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者12例(46.2%);36例阵发性房颤中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者4例(11.1%)。25例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150%11例(44%);37例无缺血型ST-T改变,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150%者8例(21.6%)。结论:不能盲目以冠心病作为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逆向导引钢丝技术,观察组则结合使用球囊扩张导管结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比率两组患者术前造影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的造影剂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小血肿和心包填塞的比率显著都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能显著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导丝数及支架数,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8日至2007年9月30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326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心脏及冠状动脉树,二者图像融合,透明化处理,分别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部位、走行分布情况。结果:共326例冠状动脉各段及其与心脏关系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313例(96.0%),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3例(4.0%)。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主动脉右窦上方1例,右圆锥支(CB)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于主动脉左窦上方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侧圆锥支(LCA)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旋支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另有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口于主动脉升部前壁和乳内动脉.并可见侧支循环动脉。循环类型呈右冠优势型311例(95.4%),均衡型6例(1.8%),左冠优势型9例(2.8呦。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