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行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的成像技术,并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和参数优化.方法 采用外周门控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3 d-FIESTA),呼气末屏气扫描,结合脂肪抑制,呼吸导航及心电门控技术对27例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结果 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满意率为92.59%(25/27),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冠脉内血栓、斑块显示好.结论 3 d-FIESTA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满意,定位、线圈、序列、呼吸导航、触发延迟时间(TD)等参数是影响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沃方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076-1077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排螺旋cT检查26例AD患者,行胸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增强扫描。14例行DS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可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主动脉增宽,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的撕裂的形态,动脉瘤的真假腔的形态及大小,内膜瓣的钙化和移位,部分可见破裂口的位里及大小。根据Debakey分型,本组夹层动脉瘤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12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破口15个,也可见真、假腔及内膜瓣影。结论螺旋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手段。DSA在夹层动脉瘤破口的检测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运用磁共振真实的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 FISP)序列获取壶腹部冠状位的兴趣区图像,探讨MRI多种成像序列中True FISP序列作为首选对壶腹癌的诊断价值,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27例,首选True FISP序列扫描,获取冠状位兴趣区成像,对其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7例壶腹癌中,True FISP序列显示胆总管截断10例,十二指肠乳头处充盈缺损9例,胆总管受压变窄6例,胆总管远端显示不清2例。结论:磁共振True FISP序列可显示胆管系统,作为首选序列加MRI多种成像序列,对诊断壶腹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保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63-306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影像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2例AD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2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17例(77.3%),腔内血栓形成9例(4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AD准确、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血管造影(DSA)及彩超三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有完整的64SCTA、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DebakeyⅢ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分析3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64SCTA显示破口共计54个,撕裂的内膜片26个;DSA则分别显示为40个和18个;彩超共提示20个破口,撕裂的内膜片共计18个。结论64SCT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和撕裂的内膜片检出的敏感性高于DSA和彩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优于DSA和彩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磁共振平衡扰相梯度回波(B-FFE)及三维时间飞跃法(3D-FIESTA)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及邻近血管关系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磁共振B-FFE序列进行扫描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3D-FIESTA序列进行扫描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两种序列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结果经手术证实,两组患者均存在神经压迫,其中实验组诊断准确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不同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B-FFE序列成像可清晰、准确的显示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间关系,可应用于面肌痉挛患者术前检查,指导手术方案选择,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并记录18例患者病变血管及部位。结果本组病例中Ⅰ型4例(26.7%),Ⅱ型2例(13.3%),Ⅲ型12例(60%)。主动脉不规则扩张15例(100%),管径最大7.0cm,最小4.5cm,主动脉壁增厚钙化13例(86.7%),内膜钙化内移7例(46.7%),病变主动脉内真假两腔呈不同密度有10例(66.7%)。增强扫描15例(100%)均双腔同时显影,假腔内有附壁血栓11例(73.3%),两腔之间见内膜片15例(100%),内膜破口显示8例(53.3%)。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辨率高,病变显示清晰,是主动脉夹层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及AD破裂或慢性渗漏时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7例患者24例有高血压史.全部患者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作表面阴影显示(SSD)及二维多平面重建(2DMPR).结果 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6例.平扫显示点片状钙化内膜片内移11例,增强扫描后查见真、假2腔27例,其中2例真腔外侧血管壁又有撕裂呈3个腔2个内膜片.AD撕裂内膜呈螺旋形上下伸展.不强化之附壁血栓位于假腔8例,真、假腔均有5例.5例急性或慢性AD破裂渗漏均有主动脉周积液或轮廓不规则,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有纵隔、心包和双侧胸腔积液,3例腹主动脉夹层有弥漫性腹膜后纤维化,双腰肌、肾周间隙有网束影,形态不规则,双侧肾旁筋膜增厚.结论 CT扫描对AD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以及其病理特征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AD慢性渗漏所致腹膜后纤维化有其独特表现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盛军  陈宏山 《安徽医药》2018,39(5):568-57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SCTA在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总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按DeBakey法分型:Ⅰ型2例(9.09%),Ⅱ型5例(22.73%),Ⅲ型15例(68.18%)。主动脉内膜初始撕裂的初破口位于升主动脉7例(31.81%),主动脉峡部13例(59.09%),胸主动脉1例(4.55%),腹主动脉1例(4.55%)。所有患者均发现夹层远端内膜1个或多个再破口;再破口数量≥2个10例(45.45%),单个12例(54.55%)。其中14例患者完善DS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比较,MSCTA在显示内膜破口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11)。结论 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12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总结。结果 DebakeyⅢ型9例,Ⅰ型3例;增强扫描显示内膜片8例,平扫显示4例;真腔大于假腔10例,真强小于假腔2例,假腔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半球形、新月形、环绕行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在主动脉夹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评价三维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49例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CPR),分别计算各种重建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 MPR,CPR,VR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95.92%,95.92%,18.37%,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 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 MPR,CPR,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 MIP为67.35%。 MSCTA同时可以发现主动脉之外的疾病。结论 MSCTA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显示,所采集的数据能够满足3D图像后处理的需要。 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最好,VR次之,MIP最差。  相似文献   

12.
唐晓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06-10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多层螺旋CT造影结果,然后通过正确率来探讨螺旋CT诊断AD的价值。方法:50例AD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AD及穿透溃疡,根据Stanford分类法分型。结果:对50例AD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分为A型27例,B型23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主动脉夹层典型征象;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内膜钙化向内移位14例;穿透性溃疡征6例;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30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及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AD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捕,后期应用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24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其中显示真、假腔24例,显示内膜片22例,腔内血栓形成9例,内膜破口15例。而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安全、准确、迅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MRI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患者行MRI不同方法检查(平扫、增强、电影成像及血管造影),4名经验丰富的放射学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CT、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研究。结果MRI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MRI扫描较其他检查对AD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邢会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20-121,12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AD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资料进行评估分析。结果MSCTA在主动脉夹层(AD)中均能明确诊断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真腔强化CT值显著高于假腔(P〈0.05),真腔多被假腔螺旋状包绕.横断面图像上可见“鸟嘴征”样特征,轴位图像上可虬“夹心饼”样特征。图像能明确显示初始破口位置、再破口数目、腔内血栓和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MSCTA可作为AD诊断和术前评估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经临床及DSA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扫描,结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CT仿真内镜(CTVE)、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9例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夹层范围,19例显示破裂口位置,11例显示重要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MS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先行CT平扫,再进行追踪触发增强扫描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动脉夹层23例,均可见真、假腔和内膜片,且可显示累及范围及并发症.壁内血肿6例,表现为主动脉周围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无强化影.穿透性溃疡5例,表现为突出于主动脉腔外的龛影.结论 16层螺旋CT能准确、全面的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71例AAS患者行MSCTA检查,以轴位CT为主,结合二维及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图像综合分析。结果71例AAS患者,主动脉夹层( AD)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0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3例。 MSCT能够显示3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PAU表现为内膜下溃疡,内见对比剂充盈,部分可呈“狭颈征”表现。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中71例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并发症。其中27例确诊后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及复查。结论 MSCT是一种快速、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64排螺旋CT治疗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根据Debakay分类标准,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患者为15例,Ⅱ型患者为11例,Ⅲ型患者为24例。所有患者都可以清晰看到清晰破口、真假双腔以及低密度线样内膜瓣影,假腔直径最大为47mm,真腔直径最小为5mm,有21例患者可以看到在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此外,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5例患者动脉夹层累及头臂干,4例患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6例患者累及腹腔干,5例患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4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其分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筛查疑似主动脉夹层的一种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肾脏cT灌注特点,分析破1:5大小、数目及位置与肾血流量的关系。方法采用AQUILION ONE320排CT,对22例超声诊断AD的患者,术前进行双肾血流灌注检查(5mL/s,50ml,320mgI/m1),同时行胸腹部大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测量肾血流量参数值,并观察AD内膜破口的位置、大小及数目,比较分析患者破VI大小、数目及位置与肾血流量的关系。结果22例患者中,只有1个破口者15例,破口大小(16±9)mm;/〉2个破口者7例,破口大小(6±3)nlnl。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B型)1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A型)6例。只有1个破口者肾血流量平均为(280±77)ml∥(min·100ml),A型AD患者肾血流量平均值低于B型[(210±32)ml/(min·100ml)比(292±43)mW(min·100m1),P〈0.01],破口大小与肾血流量高度相关(r=0.968,P=0.000);≥2个破口者。肾血流量平均为(246±63)ml/(min·100m1)。随破口数量增多,患者肾血流量平均值升高(P〈0.05),肾动脉起源于假腔侧。肾灌注优于真腔侧(P〈0.05)。结论AD患者内膜破口大小及数目、位置是影响。肾动脉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