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互联网向IPv6过渡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日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宣布:全球最后一批IPv4地址分配完毕。我国电信运营商所剩的IPv4地址最  相似文献   

2.
解冲锋 《通信世界》2012,(19):35-35
IPv4与IPv6的过渡是长期与复杂的,IPv6过渡技术需重点解决,而中国电信推出的轻量级过渡技术LAFT 4over6受到业界认可。从2001年中国电信就开始了IPv6的研究和推进。中国电信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是在企业发展中全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地址丰富、性能先进、  相似文献   

3.
前言 “端到端透明性”是互联网最初设计中的核心思想,即将互联网系统中与通信相关的部分(IP网络)与高层应用(端点)分离,最大限度地简化网络的设计,将尽可能多的复杂性和控制放在用户终端上。这为后来互联网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以及商用化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通信》2010,(8):48-48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加速发展,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受到业界高度关注。近日召开的2010年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透露,我国政府和电信企业以物联网应用发展为契机,正积极推进IPv6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无论国内外都将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是受IPv4地址枯竭问题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迫切程度犹如箭在弦上,因此,推动IPv6商业化进程非常重要。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电信强国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过渡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关键要素,同时应加快推动产业链的成熟,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IPv6是一项不会为运营商带来收益的工作,建议在部署IPv6初期考虑成熟、便宜的技术,并且选择较简单的环境进行IPv6运维人才的培育和累积。随着互联网IPv4公网地址资源的不断消耗,地址资源匮乏问题引起了全球各个国家和运营商的关注,而IPv6也成为大家都认可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2010年已成为IPv6商用元年,全球范围内的电信运营商相继宣布IPv6商用计划。但是如何演进到IPv6网络目前争论较大。  相似文献   

7.
对IPv6应用试点和试商用,业界不再认为是未雨绸缪,而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必要行动。在今年2月份全球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IANA)宣布IPv4地址库枯竭之后,2011年被认为是IPv6应用最关键一年。事实上,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一方  相似文献   

8.
目前at&t正在将IPv6部署到其IP产品服务以及IT网络的基础设施中。"随着IPv4地址资源的枯竭,欧洲和亚洲的很多企业都已经开始从IPv4转向IPv6,在转变的过程中,那些没有考虑IPv6的企业会在故障排查、用户体验管理以及充分利用各种最新的应用程序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在谈起IPv6的重要性时,at&t方面向记者如此表示。事实上,作为IP网络和服务的提供者,at&t目前已经投资了数亿美元来升级网络和系统,以实现对IPv6的支持,从而成为了IPv6浪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最佳的方法就是在保持IPv4的同时部署IPv6,即采用"双协议栈"法。根据国际互联网协会(InternetSociety)的统计,数千家企业和数百万个网站目前正在永久性地部署IPv6。因此,互联网已不再是一个同构网络环境下的纯IPv4网络,而是一个由双协议IPv4和IPv6组成的网  相似文献   

10.
促进IPv6的发展,关键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统一规划。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介入,进行统一的规划,给予产业链各方明确的IPv6演进时间表。互联网及其业务的爆发性增长,使IP地址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关预测表明,三网融合的发展将会有5亿部电视终端进行网络双向化改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概10倍于现有固网的IP地址;物联网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IP地址。而IPv4地址于2011年2月3日IANA(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将最后的几个A类地址分配到各  相似文献   

11.
《电信科学》2012,(9):73
目前,IPv6过渡,这一世界难题一直困扰着全球各国政府、标准化组织、运营商、设备厂商和互联网服务商,在全球范围内对过渡技术进行全面评测已迫在眉睫。作为全球IPv6商用的主要推动者,IPv6 Forum联合IETF、BBF提议开展全球范围的IPv6过渡技术测试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