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b1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50%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35天,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b1治疗,于第5周(实验结束)时检测肝功能、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同时分离肝组织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三七总皂甙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降低血清pCⅢ、HA、LN含量;三七总皂甙能明显减轻肝组织胶原的沉积,改善肝纤维化程度;而人参皂苷Rb1不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血清pCⅢ、HA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有相关关系。结论:血清pCⅢ、HA是反应肝纤维化程度的可靠指标;人参皂苷Rb1不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人参皂苷Rb1不是三七总甙抗肝纤维化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七总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50% Ccl4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35 d ,同时予三七总皂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不同剂量治疗,于第5周(实验结束)时分离肝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应用体视学方法计量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m)、面积密度(Svm)、比表面(Qm)、面数密度(Nam)。结果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体视学结果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三七总甙组、Rg1低剂量组和等渗盐水组Vvm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Rg1中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Vvm较正常对照组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高、中、低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 Vvm 与等渗盐水组比较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低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等渗盐水组Svm较正常对照组呈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中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Svm较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Svm较Rg1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1低剂量组、秋水仙碱组、等渗盐水组Nam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中剂量组,三七总甙组Nam较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Nam较Rg1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Qm较正常对照组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三七总甙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过三七总甙,且Rg1的上述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故认为人参皂苷Rg1是较理想的防治肝纤维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三七总皂苷具有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炎等作用,其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saponins,PNS)中主要含有三七皂苷R1(notoginsenoside R1,R1)、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Rg1)、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Rb1)、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Rd)、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Re)等单体皂苷。PNS口服难以被直接吸收,必须经过体内代谢才能发挥生物活性。然而迄今国内尚未检索到PNS体内代谢过程比较系统的研究报道。故该文对PNS的检测方法及5种活性单体在生物样品中的吸收分布及代谢等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在心肌缺血复合肿瘤病理环境下的作用,并通过研究血管新生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经皮下移植LLCs肿瘤细胞及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方法制备肿瘤复合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皂苷Rg1组、人参皂苷Rb1组;另设正常对照组。Rg1组和Rb1组分别予腹腔注射Rg1、Rb1(50 mg/kg);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5 d后,比较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心肌和肿瘤组织中CD34、vWF的蛋白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g1及Rb1治疗组小鼠移植肿瘤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其平均瘤重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心肌组织缺血损伤显著改善,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P0.01);同时心肌组织中CD34和vWF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而肿瘤组织中CD34和vWF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三七总皂苷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在心肌缺血复合肿瘤病理环境下显著抑制LLCs肿瘤生长,并显著改善心肌缺血损伤,其双向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对血管生成双向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七皂甙Rg1、Rb1抗大鼠纤维化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四氯化碳复制肝纤维化模型,给药结束后,比较各组的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情况差异.结果 三七皂甙Rg1、Rb1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PC-III、HA、LN的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转氨酶的升高,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结论 三七皂甙Rg1、Rb1具有明显的抗大鼠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与Rb1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茶碱为内标,氨基键合相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检测波长203nm。结果: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和Rb1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保留时间分别约为5.7和21.5min。人参皂苷Rg1在80-280μg/mL(r=0.9995),Rb1在80-240μg/mL(r=0.9993)线性关系良好,Rg1和Rb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和98.4%,RSD分别为2.44%和2.35%(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人参及三七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NH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流速为1.0 mL/m in,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人参皂苷Rg1平均回收率为101.86%,RSD为1.68%(n=9);三七皂苷R1平均回收率为101.23%,RSD为1.28%(n=9);人参皂苷Rb1平均回收率为102.02%,RSD为1.45%(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癖消颗粒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含量。 方法 色谱柱为CAPCELL PAK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水;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洗脱程序:0~12 min,A相19%,B相81%;12~60 min,A为19%→36%,B为81%→64%。结果 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保留时间分别为21,25,51 min,与各自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在1.5以上。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 2~2.00 4 μg、0.418 8~8.376 μg和0.187~3.74 μg。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回收率分别为98.5%,99.6%和96.5%,RSD分别为1.9%,1.3%和1.9%。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乳癖消颗粒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 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血塞通口崩片中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及三七皂苷R1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250×4.6mm 5μm)柱,以乙腈和水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03nm,柱温25℃.结果 进样量在0.385~3.08μg、0.39~3.12μg、0.12~0.96μg之间,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及三七皂苷R1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与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及三七皂苷R1的进样量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均为0.9999,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9%(RSD=0.53%,n=6)、98.4%(RSD=1.90%,n=6)、99.8%(RSD=1.56%,n=6).结论 本定量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本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三七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BEH C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35℃;进样体积为2μL。结果三七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分别在0.116 8~1.168μg、0.123 6~1.236μg、0.030 0~0.300μg范围内与相应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99.3%、99.9%,RSD值分别为0.4%、0.6%、1.0%(n=6)。结论较之HPLC法,UPLC法在不影响分离效果的情况下可大大提高三七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分析速度,改善分析效果;同时可减少溶剂的消耗。UPLC法可作为替代传统HPLC法的一种更为方便、快捷、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参三七皂苷Rb1、Rg1药理性预适应对乳鼠肥厚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A/R)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肥厚心肌细胞A/R模型,心肌细胞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A/R模型对照组(组),参三七皂苷Rb1、Rg10.01—10μmol/L药物预适应组(预适应48h后进行A/R处理);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A/R对照组相比参三七皂苷Rb1、Rg10.0110μmol/L预适应48h后,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下降,Rb1、Rg1最大凋亡抑制率分别为86.68%和85.26%(P〈0.01)。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参三七皂苷Rb1、Rg1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基本结构无损害。结论:参三七皂苷Rb1、Rg1药理性预适应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肝细胞亲和-HPLC法体外筛选三七总皂苷(PNS)中降脂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HepG2细胞系与PNS体外共孵育,联合HPLC法检测孵育后的细胞解离液,色谱柱为Aglient-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0~35 min,乙腈的体积百分比为29%;70~100 min,乙腈的体积百分比为29%→4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采用体外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对PNS中亲和成分的降脂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从PNS中筛选出2个肝细胞特异性亲和成分,分别为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与正常组相比,建立的体外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组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浓度的PNS、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作用后给药组细胞内TG含量显著降低(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建立肝细胞亲和-HPLC法,筛选出PNS亲和成分为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经体外模型验证亲和成分具有显著降脂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e家兔组织中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分析方法,并研究冰片对三七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在家兔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空白组、三七组、配伍组家兔于服药后30 min处死,取心、肝、大脑、肺、肾组织,匀浆后取上清液2.0 mL,固相萃取法去除干扰物质,收集70%甲醇洗脱液,HPLC测定三种指标成分在各组织中的含量.结果:三种皂苷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有增加,三七皂苷R1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冰片可显著提高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的在脏器组织中的分布,从而提高三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人参皂苷Rg1、Rb1对体外培养膝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Rb1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IL-1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比较其对细胞影响的差异性。方法成功培养出软骨细胞后,进行人参皂苷影响细胞代谢浓度筛选,设人参皂苷Rg1不同浓度组、人参皂苷Rb1不同浓度组,MTT法检测人参皂苷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选取其Rg1、Rb1合适浓度作为干预细胞凋亡浓度组,设立人参皂苷Rg1、Rb1组和对照组,IL-1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数量和比例,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和亚微结构。结果人参皂苷Rg1m、Rb1m组对软骨细胞调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软骨细胞过度凋亡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Rg1、Rb1能明显抑制软骨细胞过度的调亡,抑制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在体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参种子先用乙醚提取,得棕色油状液体,经半微量挥发油测定器分离出挥发油,将此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分离鉴定,得到几种有机酸。样品又用甲醇提取得总皂甙,总皂甙又经多次的硅胶柱层析,得到六种化合物。有四种与标准品一致,它们分别为R_(B1)、R_C、R_E和R_(G2)。第5种化合物的一些测试数据与Kg_3相似,还有一化合物未定。又用比色法测定了人参种子中的总皂甙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16.
人参皂苷Rb1和Rg1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ginsenoside)Rb1和Rg1(GRb1,GRg1)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及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S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正常组、Rb1组、Rg1组、Rb1+API-2(Akt抑制剂)、Rg1+API-2、Rb1+PD98059(MEK抑制剂)和Rg1+PD98059组,培养1d,用免疫染色观察神经突起的生长。加入Aβ25—35制备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损伤组(AB组)、Rb1组、Rg1组、Rb1+API-2、Rg1-I-API-2、Rb1+PD98059和Rg1+PD98059,培养48h,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活细胞与凋亡细胞。用Elisa观察培养上清液里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nerve growth factor,NG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neurotrophin-3,NT-3)。结果Rb1和Rg1组神经突起生长高于对照组(P〈0.05);API-2和PD98059显著抑制了Rb1和Rg1诱导的神经突起生长(P〈0.01),API-2的抑制效果强于PD98059;Rg1+API-2组BDNF高于对照组和Rg1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组NT-3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Rb1+PD98059组的NGF高于Rb1组。Rb1和Rg1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PD98059和API-2阻断了Rb1和Rg1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0.01);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1和Rg1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及抵抗A1325—35损伤,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其机制与Akt和ERK1/2的信号通路激活有关,与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在慢性HBV携带者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HBV携带者病例5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血生化、病毒DNA、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患者肝穿刺活检后肝脏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表现,并根据炎症结果将50例分为:A组:炎症0级;B组:炎症≥1级。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PD-1表达。结果根据炎症结果病例分为两组:A组26例(炎症G0)和B组24例(炎症≥G1)。病理分级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例数为15例。两组患者4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与A组比较,B组肝脏PD-1表达水平明显高(P〈0.05)。PD-1表达与肝纤维化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PD-1表达水平越高,炎症及纤维化进展的可能性越大,肝脏PD-1表达可作为慢性HBV携带者病程进展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Anti-lipid peroxilativ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and Rg1.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Ginsenoside can increase body resistance to many harmful factors and protect tissues from damage when an organism is in stres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action, a study on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and Rg1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Ginsenoside Rb1 and Rg1 could inhibit lipid peroxidation of rat liver and brain microsomes and that Rb1, at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0(-4)-10(-3) mol/L, could scavenge O2-. induced by liver microsome-NADPH-gossypol system. In in vivo experiment, Rb1, at a dose of 50 and 25 mg/kg/day x 3 ip, inhibited MDA formation in liver homogenate of rats by 26.8% (P less than 0.05) and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catalase and GSH peroxidase by 47.2% (P less than 0.001) and 96.4% (P less than 0.001), respectively. However, no change in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was found in liver cytosol of rats treated with Rb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