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在经历了"反服贸""白衫军"等一系列社会运动之后,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为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的"总统及立委"选举中青年的踊跃投票参选现象。目前,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政治参与广度与强度的提升;从动员参与走向自动参与;青年政治参与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呈现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状态;网络新媒体成为组织参与的重要媒介。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态势势必对台湾政局以及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台湾传统的政党政治产生一定冲击;其次直接推动与加快台湾主要政党的革新化与年轻化转型;最后,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社会化与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环境状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青年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对3 483名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群体环保行动参与意愿偏低。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青年白领与青年农民工;郑州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北京青年与上海青年。性别、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政治兴趣、社会认知水平、政府工作满意度、有过不公经历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网络渠道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4年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太阳花学运中,台湾青年由政治冷漠群体走上台湾政治舞台,他们的运动诉求具有明显的"反中"倾向,出现"中国认同"危机。从世代政治视角分析发现,"趋左"的青年政治生命阶段、历史上特殊的群体成长经历和经验以及现实中两岸和平发展的利益分配问题等三方面导致了学运中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异化。后太阳花时代,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台湾青年、务实的方式与他们分享发展利益、用中华文化软实力引导他们认同中国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构建基于网络思维的行动者网络系统,既是拓展政党青年组织控制与影响幅度最大化提高青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路径,也是政党青年组织因应网络时代对青年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组织模式创新和工作模式改革发展的有益探索。富有"黏性"是政党青年组织行动者网络系统拥有改变青年的思想或行为的影响力的前提,也是政党青年组织贯彻网络思维开展富有成效的青年工作行动的核心所在,故而行动者网络系统要按照网络的传播规律来运作。  相似文献   

5.
伴随现代性日益彰显出多元形态,个体化与群体性成为社会行动的二元对立统一。当"空巢青年"逆群体性行动对规则遵从与社会关联产生影响,该群体就会在自我确证与反思中进行合法性探寻。"空巢青年"逆群体性张力结构造成传统规则衰微,将行动合法性诉求纳入"抽象社会"规则遵从的工具化轨道。"空巢青年"的社会关联是规则遵从下秩序建构与社会整合方式,它使得个体化背景下理性社会发展的自诀得以可能。"规则—行动—秩序"的解释框架可对"空巢青年"的产生基础、行动逻辑和功能的合法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青年对于"鲁蛇世代"的群体文化经历了从他者定义到自我认同、从结构使动到自主赋能的转变,具有与东亚地区其他同类群体不同的特质。时代变迁、世代差异、阶级分化、贫富固化限定了"鲁蛇时代"的生存空间以及亚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世代正义"和"分配正义"的诉求成为"鲁蛇世代"的差异点和特质,但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困境无法有效回应这种诉求。"鲁蛇世代"的生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当下台湾地区青年群体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而走向两岸融合发展是突破困境的理性选择和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7.
青年与青年运动既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而诞生,同时也是作为近代社会的对立、对抗的一方而存在。"青年"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孤立现象,或者是政治运动的权宜之计,而是近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型思想的诞生,是一种以"青年"理念为核心的概念群的产生。这类概念体系在充满着形形色色"主义"的19世纪可以被称之为"青年主义"。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知识界、舆论界将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进行了翻译与再创造,构筑了汉语范围内有关"青年"话语的原生系统。自此,"青年"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9.
青年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与社会、国家之间具有历史、现实、伦理价值的实然统一性。由此出发,反思当前我国青年发展研究,就存在一般性指标、生存性指标过重及研究流于普遍化的问题。从而,我国青年发展研究应强化青年发展的本质指标与内在指标,建构与深化具体、历史与自我价值性的"个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近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婚恋择偶观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2010以来的三次广州市青年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偶观的变化表现为:重视道德、性格、感情等内在品质,也逐渐将"颜值"视作重要择偶标准;择偶观的性别差异明显,"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观依然存在;对网络择偶认同度不高,但对尝试网恋的态度趋于积极。  相似文献   

11.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2.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青年“博客文化”是指当代青年广泛利用“博客”为手段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不断实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本文从兴起、特征、影响对青年“博客文化”进行解析,提出了重塑青年“博客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后浪》宣传片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后立即引发热议,直接导致"后浪"一词入选十大网络热词,并成为青年群体的新代名词.通过对微博数据LDA模型话题的分析发现,由于个人认同、代际观念和批判倾向的差异,青年群体对视频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看法;青年的异质性态度也折射出他们的现实境遇和数字时代下新的世代关系.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下我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常规的对于当代青年群体的研究和分析,往往集中于这些"享有共同价值和具有相应的实现角色期待"的特定年龄群体正在或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群体对于社会期待的反应是否符合原有的程序化标准,他们与既定的社会规则是否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而这些研究和分析,又因为研究者的观察角度和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其论证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当程度的推理特征,则往往得出不可验证的较为粗略的结论.以"5.12"大地震为坐标,分析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作为成长平台的"80后"、"90后"以至于"00后"的群体应急行为,可以对于当代青年群体的行为模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探寻青少年研究的路径,以回应青少年研究中出现的困惑。通过对青少年生态系统的构成、特性及其平衡机制分析,提出在现有系统中增加专门援助系统.以修补原系统破损的结构和残缺的功能。最后探索了问题性、成长性与发展性以及前瞻性等三类青少年研究的生态学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青年“无所谓”心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年无所谓心态是青年在试图解决问题时产生两难境地时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原因.然而青年自身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误读、价值失衡、责任心薄弱、信仰失却是其更为本质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和根据青年的特点,对无所谓心态应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9.
在"去中国化"的社会环境以及"独派"团体对"台独"的塑造过程中,台湾青年形成了强调"与生俱来"天性、追求多元化与小格局心态等特征的"天然独"认知。"时代力量"等年轻小党派的兴起,正是台湾青年"天然独"的影响结果。未来,在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中,台湾青年的"天然独"与大陆青年的"中国梦"思维将难免会有小摩擦,但只要两岸青年多交流多交心,相信台湾青年也将体认到两岸同属一家的事实,逐步褪去"天然独"并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