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麻栗坝水库坝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质量综合检测中采用了多道瞬态面波法、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垂直反射法以及弹性波透射层析成像法(简称CT法)4种方法.文中重点介绍了其中多道瞬态面波法的原理及其在麻栗坝水库坝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以及成果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卧虎山水库大坝防渗墙施工完工后,为了正确评价地下防渗墙的施工质量,先后采用了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方法,钻孔取芯法和钻孔电视检测,同时通过钻孔对墙体进行压水试验以检验防渗性能。特别是钻孔电视法,能够更加直观地检测到浇筑混凝土的内部质量。通过以上各种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可以评价防渗墙是否存在断墙、小墙、落淤、塌槽、夹泥及混凝土离...  相似文献   

3.
弹性波CT是对混凝土桩基等岩土工程进行无损检测的重要技术方法.为实现某水库大坝混凝土防渗墙岩体的质量检测,采用弹性波CT技术对坝基进行检测.在对检测得到的原始波形进行校正处理后,采用反投影算法(BPT)进行迭代计算,反演得到其波速分布特征.综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表明,该防渗墙整体完整、连续均匀,达到了工程验收标准.本次防渗墙弹性波CT检测为同类工程检测提供了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鹏  闫浩  陈卫 《江苏水利》2013,(10):24-25
阐述了地质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水利工程防渗墙连续性、完整性检测中的工程应用实例,并通过采用其他试验方法验证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地质雷达技术适合于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具有无损、省时、高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震动映像在堤坝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密度震动映像的深入研究,确定了适合堤坝防渗墙检测的激振方式及最佳信号采集参数.通过防渗墙模型试验及实际的现场试验,验证了高密度震动映像在堤坝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有效性,从而建立了一套用于堤坝防渗墙的高密度震动映像快速无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邹晨阳  陈芳  祝小靓 《人民长江》2016,47(19):62-65
防渗墙属地下隐蔽工程,人为因素影响、施工材料及工艺的不确定性均可造成防渗墙质量缺陷。为探测防渗墙质量缺陷的分布范围及具体位置,查明墙底入岩情况,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及墙体施工工艺,通过高密度地震映像法结合瞬态瑞雷面波法对墙体质量进行探测,应用Geo COD及GeoRwa反演软件辅助分析,最后与钻孔取芯检测成果进行对照,证实了地震勘探技术在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适用性。实践表明:地震勘探技术可在快速、无损、经济的探测基础上,进一步探明防渗墙整体范围内可能的缺陷位置和分布情况,为堤防工程除险加固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工程特性,介绍了防渗墙质量检测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弹性波CT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检测混凝土防渗墙的原理和过程。通过对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检测实例的分析,说明弹性波CT技术在防渗墙工程质量检测中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准确度高、可以获得连续检测结果等特点,对墙体连续性、完整性等特征反应敏感,在墙体是否存在裂缝、裂隙、空洞等不均匀现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在水工建筑物防渗墙质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厚度较薄(一般为0.3~0.8 m),加之其物质组成相对普通混凝土具有较大变化,其质量检测一直是个难点.近年尝试利用工程物探检测技术中的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和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做了一些有益的生产试验工作,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研究成果.针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具体特点,借助探地雷达的高频特性揭示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不同质量缺陷(夹泥裂缝、夹泥洞、胶结不良)的雷达图像特征,经开挖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验收评价及其加固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基于冲击弹性波的弹性波层析扫描(CT)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两个典型水工混凝土结构内部质量无损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冲击弹性波一般由激振锤激发,能量大且集中,测试深度显著提高,现场操作简便,对工作面要求低,与传统的超声波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检测设备自身先进的接收、采集、滤波、分析手段使测试结果受介质内杂散波的影响很小,保证了检测的精度,大大缩短了检测、数据采集、分析、形成结果的时间;检测得出的弹性波(P波)波速能够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动弹性模量和强度)建立直接的物理相关关系。以上优点将会使本项技术在水工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总结我国堤防工程常见隐患,对目前用于堤防无损检测主要方法,如地质雷达探测法、弹性波法、高密度电法等无损检测技术做了重点研究,为后续典型堤段相关隐患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选定马汉河堤防段、长江堤防南京六合区堤防段、长江堤防南京栖霞区金陵电厂堤段、长江堤防南京雨花区江心洲堤段、长江堤防南京浦口区团结圩堤段、南京石臼湖西大圩堤防段、南京天生桥河堤毛  相似文献   

11.
地质雷达在长河坝水电站导流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水工隧洞中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具有精度高、无损伤、检测结果的连续等特点.可以作为水工隧洞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在防渗墙中预理的灌浆管,使用跨孔超声波法、单孔超声波法和超声波CT综合检测技 术对某150 m深基础混凝土防渗墙浇筑质量进行综合检测,并进行了钻孔取芯和钻孔电视验证。结果 表明,应用综合超声波检测技术对大深度基础混凝土防渗墙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技术,检测准确度 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弹性波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弹性波检测技术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坝基可利用岩体和层间剪切带检测,建基岩体质量检测,坝基岩体卸荷的时间效应检测,不同施工状态下坝基层间剪切带变形效应检测,坝基固结灌浆效果检测,地下洞室岩体卸荷厚度和大坝混凝土与基岩接触程度检测,相应成果在坝基地质调查和质量评价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面波与震动映像结合的防渗墙无损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高密度震动映像进行模型墙试验,结果表明,墙体高密度震动映像反射波到达时间早、主频值较高的地段强度较高,反之亦然.通过现场剪切波速测试及分析,引入波速变异系数,建立墙体均匀性评价标准;以墙体周围土体剪切波速为基准,利用最小剪切波速评价墙体局部质量缺陷,从而建立起应用瞬态面波法定性评价墙体均匀性和局部缺陷的标准.由此,形成了一种简便、快捷、从整体到局部的适用于堤坝防渗墙的无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邓希贵 《东北水利水电》2004,22(1):45-45,50
本文介绍了钻孔彩色电视设备系统、技术要点,及该技术能解决的地质及工程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钻孔彩色电视在水电工程建设中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区地质调查和工程施工质量方面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冲击弹性波法的理论和特点,并采用此项技术针对胶凝砂砾石的力学强度,胶凝砂砾石坝保护层材料的抗冻耐久性能开展了探索性的试验研究。通过测试试件的波速与试件的力学强度和动弹性模量等建立相关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与弹性波波速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动弹性模量与弹性波波速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将此项技术应用到胶凝砂砾石筑坝工程的质量检测和安全监测方面具有前景,本文的室内试验成果为工程现场应用做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结合大同至西安铁路客用专线2标段隧道工程,提出并实践基于隧道内地质编录、TRT6000弹性波反射法和地质雷达的综合超前预报技术。在对区域工程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依托超前预报系统TRT6000开展隧道内长距离预报,当接近不良地质地段时,应用地质雷达进行更精确的短距离预报,将隧道地质编录结果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不断提高隧道超前预报的准确性。该综合超前预报方法在大西客用专线2标段隧道工程穿越破碎带、土石过渡带、断层等区域的施工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水库大坝渗水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尤其是大坝蓄水后,渗漏现象处理较为困难。常规的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等无损检测手段受到场地或干扰条件限制,很难准确发现渗漏具体位置和规模。引入跨孔超声波透射技术对大坝裂隙进行探测,将获取的声波初至走时进行拾取,利用网格射线获取大坝介质内部波速结构,结合PSD(Power Spectral Density)判别法判断大坝裂缝发育的具体位置和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跨孔声波法透射成像技术能获取较高的分辨率,精细探测水库大坝坝肩裂隙发育状态,探测结果与钻孔取芯资料高度吻合。该方法的成功引入为水库大坝渗漏检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手段,其探测成果不仅可为大中型水库大坝渗漏处理提供检测依据,还可为水库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岩体声学特性与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风化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岗上隧道工程岩体声学特性,采用声波测试技术对某隧道工程岩体及岩芯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波速与岩体的风化及破碎程度密切相关。掌握工程岩体的声学特性,对岩体结构分类、岩体动弹性参数测试、以及岩体质量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