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伟龙 《收藏》2007,(7):146-147
集邮活动的与时俱进,使得一些官方和民间的邮事部门为扩大业务宣传印制了一些集邮文化用品。这些因集邮衍生的文化用品,反映有丰富的集邮信息,因其本身印制精美、发行数量和使用范围有限,遂成为邮人竞相寻觅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2.
杨贤足会长在全国集邮联六届四次理事会议工作报告中,对民间集邮组织生肖集邮研究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生肖会“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民间集邮组织之一,该会组织的邮展活动和集邮学术研究活动日趋成熟,为普及基层集邮活动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谢宇 《上海集邮》2002,(10):32-33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邮政部门和集邮团体纷纷开辟网站,一些新潮的集邮甚至建立起了个人集邮网站,或依托于商业网站建立个人集邮主页,开展网上集邮交流,与此同时,网上邮品拍卖也渐入佳境,集邮报刊和集邮网站联手推介网络集邮,如日本《邮趣》介绍集邮网站,集邮网站也为集邮报刊开辟电子版,更有如美国的《林氏邮票新闻》那样的报刊开办自己的网络媒体或电子版。不过,在“网络集邮”成为集邮界一个时尚话题的同时,网络给集邮带来的“东西”是喜还是忧,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徐胜 《集邮博览》2003,(1):12-12
随着因特网(Internet)日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空间有了’全新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和乐趣的途径早已与过去育所不同:在网络环境下,集邮爱好的传统集邮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类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集邮爱好可以通过网络,丰富自身的集邮生活.改善集邮环境,提升集邮层次,收获更多的集邮之乐。  相似文献   

5.
与邮相约     
要想集邮永存,就要有更多的人认识集邮,喜爱集邮.推广集邮,发展集邮。要我谈谈几十年集邮的收益,我说集邮的特殊功能有三:  相似文献   

6.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7.
夏季随笔     
酷暑天就显出集邮散文的功效了。喻金刚的《邮情芳馨》一书中,有《静是一种美丽的集邮境界》、《邮中自有清凉风》、《让集邮为生活减压》等篇,读读集邮散文,火气全消,各人柜中珍藏的那些未必贵重的邮票,一分一寸都凸现着欣赏的价值,满足的心理化成自我陶醉的幸福感。此乃邮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集邮协会成立于1 983年5月23日(原名华东师大集邮协会教工分会)。图为成立纪念封。 华东师大邮协“集邮者之家”建成于1999年12月16日,收藏各种集邮图书、期刊、报纸供会员阅览。 华东师大集邮协会在校工 会领导下,紧密团结会员,不断 探索高校集邮活动方式,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 献。2002年荣获上海市“集邮先 进集体”光荣称号。 阅华东师大集邮协会已举办了16届集邮展览,让高雅集邮文化进人校园。图为市邮协领导在观看“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五十周年集邮展览”。 华东师大集邮协会从1 993年起开设公共选修课《集…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10.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7):24-24
近5年来,笔每年都要在国外旅居3,4个月。这对于退休还念念不忘集邮、经常参加各类集邮活动、几乎把集邮当成一种新“职业”的我来说,远在异国他乡,仅靠邮友间的通信和邮寄集邮报刊,实难及时了解国内的各种集邮信息,生活中似乎缺少了重要内容与一大乐趣。去年10月我又赴国外,一住半年有余。年近七旬的我,开始学用电脑,学习上网。众多的集邮网站,令我及时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集邮信息。网上浏览多了,对比之下有了一些看法,愿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集邮实际上是集邮进校园的问题。它与集邮进企业、进乡镇……有共通也有不同;前必须坚持集邮育人的方针,正确处理与教学工作以及素质教育的关系,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收藏与集邮     
陈康 《集邮博览》2001,(6):34-35
“国家盛则收藏兴”是一句老话。如果有人问“集邮是不是收藏”,很多人听了肯定觉得奇怪。“集邮就是收藏”,这还用说吗?但这句话说得并不全面,实际上有很多集邮从心里是把集邮从收藏中独立出来的。收藏虽有这么多的门类,但仅有收藏协会、东方收藏家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而集邮在国际上有国际集邮联组织,在中国号称有几千万之众,在全国集邮联领导下,国家拨给一定经费,  相似文献   

13.
《安徽集邮史》安徽省地处江淮之滨,集邮活动具有较悠久的历史,我国邮坛前辈周今觉、张包子俊均为皖籍邮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的集邮活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邮电局还开办了集邮业务。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的集邮活动迅速发展,目前全省所有地、市、县都成立了集邮协会,有基层集邮组织1200多个,会员达  相似文献   

14.
集邮是一项健康有益的化活动,在众多的集邮爱好中,不乏有一批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小学的学生,集邮爱好大有人在。培养好这支集邮大军,将是壮大中国集邮队伍的源泉,也是中国集邮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邮》2001,(1):7-7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十年动乱中,集邮活动一度处于低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化范畴的集邮活动也进一步发展。l981年1月l0日,全国第一个省区市级集邮组织——上海市集邮协会宣告成立,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本刊特将上海市集邮协会自成立之日起的上海集邮大事记陆续刊载,以飨读。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活跃职工集邮活动,提升协会工作水平,上海铁路、港务、交运三家集邮协会于9月15日在铁路化中心会场举行结为友好集邮协会签字仪式暨集邮交流会。 结为友好集邮协会的三方,有优先知道对方发布的活动信息、优先参与对方开展的集邮活动、优先享有对方提供的活动资源的权利,协议规定,三方将经常开展座谈、研讨、展评和咨询活动,每年联合组织活动不少于一次;不影响任何一方与其他协会的关系和交往;活动费用的筹措和使用坚持自愿、公平和节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类型的民间集邮组织风起云涌,各种民办邮刊似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民间集邮组织的特点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自愿参加进出自由的宽松组织,操办民间集邮组织的方法与官方邮会或有不同。由于有部分集邮协会的领导缺乏集邮知识,不了解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心理和需求,集邮活动开展得比较少。所以,广大集邮者为满足对集邮知识的渴求、对集邮活动的兴趣,自发形成了民间集邮组织它的性质只是松散集邮者的集合体,不是行政单位更不是党派组织;一切民间集邮组织的经费都是来自会员的会费及会员对会的资助,就是挂靠后也没有上级拨款,因此会员的利益是民间集邮组织的根本,会员群体是民间集邮组织的立足之本就某一个民间集邮组织个体来说,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兴旺、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据官方人士统计现有民间组织数量达到800多个,从1987年以来,我国已经消亡的民间集邮组织已不止一个两个,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在此,本刊专题栏目组挑选了几个民间集邮组织对其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上海集邮》2006,(6):6-6
本刊讯 南京市集邮协会、献集邮研究会,《集邮》杂志社,《集邮报》社、《集邮博览》杂志社,《上海集邮》编辑部,《天津集邮》编辑部等七单位主办“我心目中的2005年‘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办法:在下列10种省级集邮报刊内,挑选5种(其中报纸型至少1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在下列30种其它集邮报刊内,挑选10种(其中报纸型至少2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  相似文献   

19.
对发展集邮业务的理论思考一、集邮业务的属性集邮是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邮源于邮票、邮票又源于邮政通信收费方式。邮政开办集邮业务是适应社会需求顺理成章。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邮政就开办了集邮业务,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举措。邮政办理集邮业务有两大好处: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邮》2003,(10):34-36
集邮家李曙光分别在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开设选修课《实用集邮学》,其考试内容有一道论述题,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以“我与集邮”为主题,写一篇800-1000字左右的短,题目自似,体裁不限,这里刊载的5篇作即选自这些试卷。高校集邮选修课润育莘莘学子的集邮兴趣,这种兴趣能得保持并发展,则集邮事业幸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