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基于穴位的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探讨虚拟针刺过程中穴位区的组织形变。方法:结合虚拟现实力反馈和组织形变技术,以穴位作为力反馈作用对象,通过局部形变方法建立局部形变模型。结果:完成了针灸学三维浏览器的开发,实现了虚拟针刺时穴位区组织结构的动态形变过程,给虚拟进针加入了逼真的动态视觉效果。结论:在融合了腧穴定位信息和穴区层次结构的数字化虚拟人体上,构建针刺时穴区的组织形变,并实现动态视觉变化的过程,能够增强用户现场操作的真实感,对针灸教学和针刺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穴位立体构筑理论认为腧穴是由不同组织以不同配布形式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通过将穴位立体构筑理论与数字虚拟人相结合构建的针灸穴位数字虚拟人系统可以通过鼠标选定穴位直观地看到进针角度、深度以及针体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并同时显示腧穴的标准定位、功能主治以及腧穴周围各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有助于对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理解及针灸操作技术的掌握,为针灸本质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医学影像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石学敏 《中医学报》2012,27(9):1077-1079
目的:探讨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方法:对针灸治疗显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包括处方、腧穴定位、针刺方向与深度、选择手法与施术时间、针刺间隔时间等参数详细记录和验证,通过积累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量效关系治疗中风病、郁证、多发性硬化症、高血压病疗效肯定。结论:针灸手法量学标准化是针灸治疗学走向剂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医腧穴学出发,结合西医解剖学、神经学理论,探讨穴位深度与针刺靶点问题,分析了一直以来针刺和选穴操作不规范的原因及针刺神经节、神经孔的理论依据;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例,提出将下关、攒竹、四白、夹承浆定位于蝶腭神经节及相应神经孔(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的针刺方法;认为规范穴位针刺靶点,既符合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对针刺细节的国际化要求,也有利于针灸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对于临床规避风险、提高针刺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析腧穴耐受性的产生机理,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从穴位局部对刺激的适应、针刺后效应、大脑中枢记忆功能对刺激的耐受三个环节探讨腧穴耐受性产生的机理,为针灸临床上避免腧穴耐受性的产生,更好的发挥针刺效应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电波技术经历着从医学诊断方法到多学科研究手段的跨越,针刺中穴位客观化和治疗机制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笔者旨在分析患者针刺反应与脑电波改变的相关性,借助脑电波技术为穴位客观化研究提供支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脑电波技术、腧穴解剖结构、针刺针具研究、脑电波在针刺临床研究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脑电波技术现今涉及的领域有生物医学工程、人工器官、法医学、侦讯学、人才学、航天和体育医学等多种学科;腧穴是由一系列已知结构按一定规律进行空间布局的多层次立体构筑,与非穴位相比存在相对特异性;针灸针具研究和发展都是为临床和科研服务,脑电波在针刺临床研究的作用分为疗效评价指标、针刺机制、镇痛研究、针刺戒断成瘾等四个方面。结论脑电波技术极具发展潜力但在数据采集、分析、交互技术尚不成熟;脑电波已在针刺临床机制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文献分析,得出脑电波技术能高效地为科研和临床提供穴位客观化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哮喘历史悠久,其方法层出不穷,主要有针刺法、针刺结合药物及穴位敷贴等。针刺肺经、膀胱经腧穴在临床和动物实验方面均取得相应疗效,对支气管哮喘有一定作用,从病因病机、临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概括针刺肺经、膀胱经穴位治疗哮喘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虚拟人体为针刺手法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实人体信息数字化的研究。针刺手法是针灸的精华和针刺疗效的关键,虽然诸多研究人员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都不令人满意。在针刺研究领域中采用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可实现针刺手法的三维立体表达,可以精确形象地展示针刺操作的手法过程,可使针刺手法的效应机制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在总结众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借助数字化虚拟人体进行针刺手法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或灸刺激人体体壁一定的穴位进行的,因此针灸穴位结构与功能的特征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就对中医学穴位论述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对穴位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研究这二方面进行综述与讨论。一、对中医学穴位论述的认识中医学对穴位的名称有多种,有的叫做腧穴、孔穴、气穴。在古代腧与输、俞字是相通的。把腧穴看作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在体表的部位,这个部位也是针灸疗法实泻虚  相似文献   

10.
腧穴配伍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腧穴配伍近年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重点,国内近10年的相关文献初步总结了经典医籍中的配穴规律,各家配穴经验总结,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较少.但国外有学者在评价针刺内关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数据分析中指出,内关穴疗效确切,同时也提出,增加穴位或延长刺激时间是否能提高疗效.[1]这表明国外学者对于腧穴配伍的应用与研究也逐步关注起来.腧穴配伍直接影响着针灸疗效,势必逐步成为国际针灸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穴位结构的空间布局、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穴位形态立体构筑、穴位内含物——多种酶的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经穴CT扫描图像解剖学、经络弱发光径路的研究、穴位结构、穴位针刺原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针灸穴位医学工程学以及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系列解剖新学科十个方面的总结,以期对针灸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生成逼真的三维环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实践当中,是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教学方式,已经开始在针灸推拿学教学当中得到应用,并且得到了肯定的评价。随着虚拟针灸人的开发,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针灸技能教学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推拿教学相关的虚拟实训教学系统至今没有开发。推拿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急需开发推拿虚拟实训教学系统,满足目前推拿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少毅  郑寅  邢翘楚  李敏 《中医学报》2020,35(4):753-756
《神应经》是明代针灸学家陈会所著,其记载的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深远,其理念深受道家医学影响,遵循天人相应观念,在取穴、配穴及补泻手法三方面皆有建树。在取穴方面,强调穴位定位的精准,主张一穴一法,注重揣穴,倡导适时使用"同身寸"和"折量之法";在配穴方面,灵活使用前后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配穴法;在补泻方面,提出针刺须以人体左右分补泻,并首创先泻后补手法,丰富了针灸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有1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0条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88个,总频次1 143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位置以胸腹部为主,任脉穴位使用次数最多。通过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组方具有规律性,且与单纯性呃逆的选穴规律的差别体现在选穴部位和穴位配伍上,中风后呃逆更注重脑腑协同作用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颊部穴位分布规律与人体全身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研究和面颊部的解剖研究,结合生物全息论,分析颊针的理论基础与颊针疗法的理论依据。结果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系统——颊针系统,对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结论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诊疗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治疗体系中,以针刺、灸法等作用于穴位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磁刺激是一种新型刺激疗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易重复、能进行深部刺激等优点,以前大多用于脑功能区或刺激外周的神经、肌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四大脑技术之一。近年来磁刺激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穴位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对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睡眠障碍、脑疲劳状态、抑郁症、脑卒中后偏瘫、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肌肉疲劳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磁刺激穴位有一定的作用,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常规治疗。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需要以后的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机制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在不同穴位、不同参数、不同状态下的磁刺激干预的大脑皮层变化来进行探讨,目前的主要手段大多聚焦于脑电诱发电位、脑网络,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磁刺激系统来达到更好地效果。研究者除了中医针灸专业之外,还有不少的工科研究人员,存在多学科的交叉。综述表明将现代磁刺激技术和传统经穴理论相结合,是磁刺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新开拓,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的临床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利于经穴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耳鸣的选穴规律、核心穴组及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上的电子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针灸治疗原发性耳鸣的处方,利用Python编程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1)共纳入有效处方268首,涉及腧穴98个,总使用频次1793次,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最为常用。2)局部选穴占据主导,其中位于耳周部的腧穴使用频次为781次,占总频次的44.91%,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依次为听宫、翳风、听会。3)腧穴配伍存在固定搭配,关联分析可得支持度最高关联群是耳门→听会;聚类分析可得到中渚-耳门-翳风-听宫-听会等3个聚类群。[结论] 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治疗原发性耳鸣临床文献的研究合理可行,相关的数据挖掘结果可为原发性耳鸣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选取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是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选取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在穴位配伍方面,双穴配伍天枢、足三里组合频率最高,支持度61.67%。三穴配伍时足三里、中脘、天枢或足三里、上巨虚、天枢最为常用,支持度40.00%。结论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Recent clinical tri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pain improvement are small 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acupoints and non-points. Whether acupuncture needles must be inserted in specific points depends on whether acupoint specificity exists that is still not resolved, and is now urgent. Previous anatom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cupoints exist higher number of nerve fibers/trunks, blood vessels, hair follicles, and sweat glands as well as density of the gap junction. Recent evidence shows that nitric oxide(NO) level is elevated in the acupoints/meridian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enhanced expression of NO synthase endowed with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groups showing that acupuncture induces NO-mediated vasodilatation, which increases local blood flow and allows for a flush of algesic or sensitizing substances, leading to pain relief. Previous studies, using a novel biocapture system,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Ox–(total nitrite and nitrate) and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 GMP) concentrations are consistently increased over skin acupoints compared to non-meridian control regions(NMCR) in humans. Dermal microdialysis in humans showed that NO-c GMP releases in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of acupoint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MCR and increased by electroacupuncture(EA).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nual acupuncture with low stimulating force and rate produce an elevation of NO release predominantly over acupoints. In contrast, NO levels over the areas of the skin regions are moderately reduced by high-frequency EA stimulation. The results from anatomical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consistently show that acupoints exist higher levels of NO signaling molecules, and stimulus-evoked NO release is also with a higher level at acupoints. Results suggest that NO signaling molecules contribute to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and selecting well-trained acupuncturetists for using correct acupoints and appropriate parameters should improve acupuncture clinical tri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