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热毛细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两相流动的均相流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稳态数学模型,并针对以R134a为工质的制冷系统开发了绝热毛细管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理论计算和有关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2.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4,(11):1705-1707
通过联立固液两相流泵蜗壳的不同形式的特性方程,得出了全新的两相流泵流量扬程与蜗壳基圆、喉部面积等的数学关系式,并分析了蜗壳结构(基圆、喉舌面积)对两相流泵的扬程的影响规律,即两相流泵的扬程与蜗壳基圆直径成正比,两相流泵扬程与喉部面积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滑片式动力往复泵的运动分析,给出了滑片受力平衡方程,根据平衡方程对滑片受力进行了计算,为泵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低比转速两相流杂质泵叶轮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铃凤  唐凌霄 《机械传动》2005,29(1):41-43,55
目前两相流杂质泵效率偏低,主要原因为尚未有成熟的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方法。为提高杂质泵的效率,本文运用优化思想,以能量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杂质泵叶轮进口直径、出口直径、叶片数、叶轮进口宽度、出口宽度、叶轮出口安放角为设计变量,经验公式中设计参数的变化范围为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建立了杂质泵的优化模型,建模时,引用了经验速度系数法、速度比设计法的一些公式,以巩义市两相流泵厂的80LXZH-80-58泵为算例,通过优化,得到了该两相流杂质泵叶轮参数的最佳组合。该方法可提高杂质泵的效率,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杂质泵的另一参考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凯钊 《水泵技术》2005,(3):48-48,11
固液两相流泵叶轮内流体可视化和压力变化的测定[日],家用自动给水泵装置[日],燃油、滑油大量处理用泵[英],气体和液体用微型泵设计[英],渣浆泵系列的开发[英]……  相似文献   

6.
滑片式压缩机泄漏分析及其计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滑片式压缩机容积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工质的泄漏,系统地研究了滑片压缩机泄漏的成因和机理,并从密封理论和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定量化分析计算油气泄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三维磁流体动力学与电磁场方程,对气液两相流磁流体发电机等截面直方通道内的流体流动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通道截面尺寸、空泡率、磁场强度、入口速度、负载系数、工质对对磁流体发电机的性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负载系数为0.5时输出功率达到最大,输出功率与磁场强度、流动速度和工质对中混合导电率成正比关系,同时输出功率与空泡率成反比关系。磁流体发电通道尺寸越大输出功率越大,但输出效率与发电通道尺寸形状密切相关,笔者研究的两个尺寸模型,较小模型由于边界层射流增强及电流聚集的存在使其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固液两相流泵是运用普遍的流体机械。泵的性能参数影响泵的效率与使用寿命,基于此,研究固液两相流的介质特性和泵结构参数对泵性能参数的影响,对测试系统中的硬件、软件系统、试验管路、关键仪器仪表的选择进行了设计搭建。利用由Lab VIEW与PLC组成的固液两相流泵性能参数的测试系统,完成固液两相流泵性能参数影响因素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固液两相流泵进行的清水和浆体实验,证明了按固液两相流动理论设计的渣浆泵是高效、节能型产品。其有关理论和实验数据,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阐述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的叶轮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基于不同两相流理论的叶轮参数的选择方法,指出叶轮型线设计是固液两相流泵设计的重要环节,并阐述了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片型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气体的增压过程,提高滑片式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本文通过减小排气容积提出了一种不对称滑片式压缩机。建立了不对称气缸型线设计的几何理论,验证了气缸型线特性的优越性;对不对称滑片式压缩机的压比、气量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不对称滑片式压缩机的理论工作过程;完成了不对称滑片式压缩机的数值模拟,对不同时刻下工作腔内压力变化进行了揭示,分析了不对称滑片式压缩机的动力学特性,通过进、出口质量流量守恒验证了几何模型的准确性。对于开发不同结构形式的新型滑片式压缩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离心式气液两相流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QYS100-20型离心式气液两相流泵的试验,分析和研究了泵的性能,获得了研制高含气量的气液两相流泵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射流泵极限工况下空化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限工况发生时,液体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的汽液两相空化流动为均相泡状流。基于定常、等温及水平流动假设和Wood声速公式,导出极限工况发生时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一维均相泡状流的控制方程组。依据该控制方程结合射流泵壁面沿程压力测试结果,计算喉管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流动的马赫数。从喉管的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流动的马赫数逐渐增加,在压力最低点附近达到最大,其最大值为0.94,十分接近1。进一步分析表明,极限工况发生时,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空化流表现为两相临界流动,其流速达到当地液汽两相流声速,流动出现臃塞,从而导致一定工作压力下吸入流量不再随出口压力的降低而增加,而是保持不变。揭示射流泵极限工况发生的机理,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旋转滑片式压缩机进行运动分析,从理论上推导了旋转滑片式制冷压缩机气缸腔曲线方程,缸腔容积及理论输气量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基本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为旋转滑片式制冷压缩机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验台装置系统与测试系统,并进行了台位精度的初步分析。该台位符合两相流泵标准及有关国际规程要求,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符合现代测试规范,为两相流泵设计与生产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研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泡状入流条件下旋流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规律,对旋流泵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分析不同入口体积含气率及不同液相流量对旋流泵内部流动结构演化的影响,并探讨流动结构与外特性的关联。结果表明,在1%~20%入口体积含气率条件下,气泡进入旋流泵后大部分聚集在叶轮轮毂附近,泵内气液两相流型主要有3种,分别为凝聚气泡流、气囊流和气液分离流;当入口体积含气率为1%时,液相介质中少量气体的混入有助于泵压升和效率的提高,而当含气率增大到5%时,泵内循环流旋涡数量增多,并且向无叶腔内聚集,从而增加了能量耗散,导致泵做功能力降低,进而降低了泵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气液两相条件下旋流泵的优化设计和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锆钛酸铅(PZT)的逆压电效应,设计并制备了膜片式压电微泵。通过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了液体的微流体控制。微泵由微驱动器与单向微阀两部分组成;微驱动器主要为液体流动提供驱动力,单向微阀则用于精确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通过对PZT-Si膜片的位移量、位移形状的仿真分析,确定了微驱动器的设计尺寸,并估算其液体驱动性能。利用共晶键合工艺、研磨减薄工艺、硅深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和准分子激光加工工艺等制备出了微驱动器和单向微阀。最后,设计了驱动测试实验,检测了微泵的液体驱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膜片式压电微泵驱动的谐振频率约为70kHz,能驱动微米量级的液体位移或运动。当微泵驱动电压为30Vp-p、频率为600Hz时,液体的驱动流速约为65μL/min。该微泵具有体积小,线性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验台装置系统与测试系统,并进行了台位精度的初步分析。该台位符合两相流泵标准及有关国际规程要求,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符合现代测试规范,为两相流泵设计与生产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研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对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分析为基础的Eulerian - Lagrangian模型对离心式两相流泵内部稀相固体颗粒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离心泵内运动的轨迹分布以及时间分布,并分析了颗粒粒径对其在泵内运动规律的影响,得出颗粒粒径在某一临界值上下时,颗粒在泵内分别有着大致相同的运动轨迹,为离心式两相流泵的设计及其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片式有源模块是雷达的核心部件,其集成度高但尺寸链公差设计难度大。针对片式有源模块在应力筛选实验后部分信号不通的问题,通过分析两条相互影响的轴向盲配互联尺寸链公差,确定弹性连接器和射频内转接器配合公差问题。针对该尺寸链的轴向盲配公差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尺寸链公差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