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辩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9例(12眼)患者施行LASEK手术.结果:12眼均一次完成手术.术中消融深度25~44 μm,平均(34.42±6.04.)μm.术后第1天检查,上皮瓣基本透明者9眼,3眼有轻度的水肿.LASEK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半个月有9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和屈光度3~6个月已基本稳定.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偏高者(已作矫正)2眼,无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未显示中央岛及明显偏中心等改变.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过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主要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对1066例(2128眼)患者准分子激光手术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屈光度一1.50D--11.00D,散光度-4.00D以内。【结果】术中并发症有游离角膜瓣、角膜瓣偏中心、角膜瓣下异物残留、卡皮脱落、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有疼痛、角膜瓣皱褶、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屈光欠矫、屈光回退、眩光、视疲劳、干眼症。【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术中术后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强手术医师技能培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治疗效果及其特点。方法对55例(95眼)大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并对术前屈光度、屈光相关因素、预矫、实矫屈光度及手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治疗的大龄高度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角膜平均屈光力44.85 D,与低度近视角膜屈光力平均43.24D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术后角膜屈光力为平均33.29 D;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屈光度-6.00~-9.75 D,共68眼占71.58%,超高度近视-10.00~-16.00 D,共27只眼占28.42%,两者轴镜屈光度-0.5~-3.75 D平均-2.76 D。治疗效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矫正视力0.5~1.2平均0.92。术后裸眼视力0.5~0.9共31只眼(32.63%);≥1.0共64只眼(67.37%),平均视力0.94。结论 LASIK治疗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术前进行精确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球轴长测量后加以综合分析,对预矫屈光度确定和预留屈光度设计、激光切削直径的选择是必要的,可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比较治疗近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10年2期)、CNKI、VIP 及万方数据库(1990.01~2010.10),检索语种限制为中、英文,纳入LASIK对比L...  相似文献   

5.
屈英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75-176
准分子激光技术在眼屈光矫正中的应用,使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有部分患者因角膜偏薄、角膜前基质变性,角膜曲率过高或过低、睑裂小、眼窝深等因素而不宜行目前较为普遍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一种新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方式一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正日趋受到手术医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1983年,Trokel等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切削角膜,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成为眼科手术的一场革命。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一度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由于其明显的术后疼痛、角膜雾状混浊、可矫正范围有限,很快被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替代。但LASIK罕见然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术中角膜瓣破碎、游离,术后上皮植入、创伤导致角膜瓣移位等使手术风险较PRK增高。由Camellin提出并开展了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因手术过程中在角膜光学切削表面覆盖了一层角膜上皮而兼顾了LASIK和PRK的双重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方法对102例(200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LASEK术。术前等效球镜为(6.00D(12.00D,平均(-8.5±1.25)D,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角膜混浊程度、眼压等情况。结果 (1)LASEK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181眼(90.5%),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或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91眼(95.5%);(2)术后102眼平均屈光度为+0.5±0.75,术后3个月为+0.25±1.25D,术后6个月为+0.25±1.0D;(3)术后6个月发生haze0级190眼(95%),0.5级9眼(4.5%),1级5眼(2.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术后haze发生率低,术后屈光回退率低。  相似文献   

8.
崔馨  贺翔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58-7259
1983年,Trokel等将准分子激光应用于切削角膜.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成为眼科手术的一场革命。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一度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由于其明显的术后疼痛、角膜雾状混浊、可矫正范围有限,很快被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is,LASIK)替代。但LASIK罕见然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术中角膜瓣破碎、游离,术后上皮植入、创伤导致角膜瓣移位等使手术风险较PRK增高。由Camellin提出并开展了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因手术过程中在角膜光学切削表面覆盖了一层角膜上皮而兼顾了LASIK和PRK的双重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矫治薄角膜近视眼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角膜屈光术的186例(337眼)薄角膜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2例,女94例,年龄(22.8±5.2...  相似文献   

10.
McDonald[1] 1988年首先将准分子激光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眼 ,称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 ) ,1990年 ,Pal likaris[2 ] 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上述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矫正屈光不正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但通过多年的观察 ,仍然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MassimoCamellin[3] 为解决这些问题 ,于 1997年提出了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 (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 ,LASEK)这一治疗近视的新概念。我们于 2 0 0 1年 7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眼压的变化。【方法】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对72例(139只眼)测量LAsIK术前后眼压;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LAsIK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其与眼压的关系。【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17.99±2.69)mm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为(10.99±2.70)mm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为(11.55±2.29)mmHg,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后角膜形态对眼压无影响,术后偏心距离与术后眼压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偏心距离与术后眼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9例(118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干眼症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个月,3个月症状的自我评分与术前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②术后3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与术前比无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UT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泪液分泌试验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干眼症是LASIK术后普遍存在的并发症之一.②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BUT、泪液分泌试验等的检查可出现异常的改变,其发生机制与患者自身情况、手术方法、手术操作及术后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③LASIK术后干眼症最终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缓解或痊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应用于LASEK手术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76例150眼进行LASEK手术,术中用0.02%丝裂霉素C棉片覆盖于激光后的基质床上15~60 s.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随访12个月.结果 该组病例对手术认识全面,依从性好.平均视力在术后6月时为1.05±0.29;Haze情况,术后1月时Ⅰ级仅8眼,术后2月0.5级2眼,到术后6月时无Haze病例.结论 0.02%丝裂霉素C能减轻术后Haze形成,全面的护理指导和随访观察是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 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 (F-LASIK组)各150例300眼。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愈合、视力、干眼的3项客观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泪液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 FS)评分]、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的问卷评估。  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瓣均一期愈合, F-LASIK组有1只眼术后第1天角膜瓣细皱, 冲洗后好转; 所有眼均达到手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值K1、K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 < 0.05),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1个月两组BUT、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均明显下降, FS评分明显增加(P < 0.05)。术后1个月F-LASIK组BUT明显高于M-LASIK组(P=0.045), 泪液分泌试验、F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IK组主观症状的评分总和明显低于M-LASIK组(Z=-0.989, P=0.043);满意度明显高于M-LASIK组(Z=-2.316, P=0.021)。  结论  传统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和现代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及生活视觉质量, 而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满意度更高, 且可以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Keratomileusis     
F Ryan 《Nursing times》1970,66(11):325-32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4年2月-2011年12月期间采用LASEK治疗近视患者345例669只眼,屈光度3.50~13.5 D,平均(6.87±2.92)D;散光0.50~4.00 D,平均(1.83±1.32)D。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中度近视组(3.50~5.75 D)120只眼,高度近视组(6.00~8.75 D)288只眼,超高度近视组(9.00~13.50 D)261只眼。应用综合措施防治Haze,术中用日夜配戴的高亲水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覆盖保护角膜上皮瓣,术毕频点激素眼液4次,术后使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抗生素眼液;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Haze的发生率,并按Fantes(1990)标准分级,分析相关原因。结果 LASEK术后6个月时0.5级Haze发生率14.65%(98只眼),无1级Haze。各组0.5级Haze发生率分别为中度近视组2.5%(3只眼),高度近视组11.11%(32只眼),超高度近视组24.14%(63只眼)。结论 LASEK术后Haze的发生与术眼的屈光度呈正比,与角膜上皮瓣的活性和完整性,术后紫外线照射等有关。术后采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减少、减轻Haze的发生,使LASEK技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2009年3月行LASEK术患者80例160眼,屈光度范围-4.86D±2.15D(-1.25D~-6.50D),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3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在LASEK术中合理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更快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飞秒激光与Moria M2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干眼症发生差异。方法200例(400眼)拟行LASI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分别采用飞秒激光( A组)和Moria M290刀头( B组)制瓣行LASIK手术。术后第1天、10天和1月随访,记录泪液分泌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术后10天A组的泪液分泌量比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10天和1月时A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均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和1个月,B组分别有74眼(37%)和52眼(26%)有干眼症状和表现,A组分别有28眼(14%)和14眼(7%)有干眼症状和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原地区,飞秒激光术后泪膜恢复较Moria M2快,LASIK术后干眼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