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缝隙连接和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心脏缝隙连接是心肌细胞间直接联系并交换信息的重要途径 ,它的分布及功能对于心肌的电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心脏疾病中 ,心肌组织都有缝隙连接的改变 ,这种改变似与心律失常的易发性有关。缝隙连接与心律失常之间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人们正将缝隙连接作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进行研究 ,以期找到对抗心律失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蛋白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缝隙连接蛋白是心肌细胞间电传导的结构基础,其在左右心房的分布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缺氧、炎症和心肌纤维化等各种病理性因素使缝隙连接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重构,体内pH值和多种蛋白激酶途径可影响其重构;心房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排,导致心房内传导速度和各向异性增加,从而成为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心房颤动又促进心房内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构,进而又促进了心房颤动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由多种不同的缝隙连接蛋白(Cx)组成的异型缝隙连接(GJ)通道的电生理``特性不同于由单一种Cx组成的同型GJ通道,前者对心脏细胞间通信的调节作用也有别于后者。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心脏内Cx的再分布所致的异型GJ通道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可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当今于细胞研究的主题。文章从干细胞,主要是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历史、来源、分布、生物学特性以及移植的可行性方面总结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变性、神经损伤和脑缺血等试验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缝隙连接 (GJ)是连接相邻细胞的通道 ,它由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蛋白 (Cx)构成。这些通道在体内参与了生物信息传播等重要的生理过程。由不同种Cx组成的GJ通道明显不同于由单种Cx组成的同型GJ通道的通透特性。Cx密度和分布的改变与心律失常相关。磷酸化作用可使GJ通道尤其是异型GJ通道的通透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心室肌的主要构成蛋白——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面积、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功能状态的改变将会影响到心肌细胞间的电传导。其中,Cx43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变通过改变其蛋白的构像而影响到缝隙连接通道的开放与关闭,由此导致心肌电的传导异常而发牛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温丽娜 《内科》2007,2(5):811-812
心脏缝隙连接是心肌细胞间介导电和化学信号的一种特殊通道,其数量和分布改变与心肌重构及心律失常有着密切关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心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心脏疾病的临床治疗仍是困扰着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心脏疾病的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心脏疾病方面应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亮点。现就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在心脏疾病方面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后分化的神经干/前体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后获得的神经干/前体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0例,其中随访满2 a者7例,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移植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干细胞移植后1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即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之后间断呈现好转趋势。移植术后有4例出现过短暂性发热,对症处理即可控制。随访过程中,7例均未出现继发性肿瘤等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分化的神经干/前体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安全、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脏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病程进展至晚期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细胞癌,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目前治疗手段以原位肝移植较为有效,但由于其治疗费用高昂、肝源供体短缺、远期存活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日趋成熟,间充质干细胞与临床疾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此文就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应激作为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及病因之一,其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和机制。不同类型的应激状态可导致全身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激素改变,细胞的损伤和凋亡,钙离子通道异常等,而促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有关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发现:缝隙连接蛋白43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与应激下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交感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时的应激状态将影响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和分布的变化,从而导致缝隙连接蛋白43去磷酸化,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心室肌的主要构成蛋白——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面积、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功能状态的改变将会影响到心肌细胞间的电传导。其中,Cx43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变通过改变其蛋白的构像而影响到缝隙连接通道的开放与关闭,由此导致心肌电的传导异常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死是发达国家冠心病导致心衰和死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因治疗方法的改进(包括介入,药物)心梗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心肌细胞丧失疤痕形成而导致心功能减退仍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心脏本身缺少干细胞没有再生能力。目前,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它们虽然够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衰症状,使闭塞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心肌,但对已坏死心肌或无功能心肌无作用。而心脏移植虽能取代受损心肌,但供体缺乏,费用高,排斥反应严重使之在临床难以推广,这使得致力于寻找恰当的心肌源性干祖细胞的研究大大增加。目前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已获成功,动物体内诱导干细胞分化心肌组织也取得重大突破^[2],使得应用干细胞植入心脏,诱导分化为有功能的心肌细织并取代坏死及无功能的心肌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经尾静脉和心外膜直视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标记,在梗死后2周,A组经尾静脉植入MSCs,B组心外膜直视注射MSCs,C组尾静脉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为对照。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化显示阳性标记细胞α-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組相比,A和B组左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A和B组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和心外膜植入都能够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对梗死大鼠的心脏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脏细胞的缝隙连接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缝隙连接(Gapjunction,GJ)是普遍存在于心肌细胞、肝细胞、肠平滑肌细胞、晶状体细胞和一些神经元细胞间的一种细胞间通道。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GJ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尤其是GJ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正备受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GJ的...  相似文献   

16.
钙通道相关心脏病因高发心源性猝死和严重的临床表现而倍受关注。目前所知与钙相关的遗传性钙通道病包括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非遗传性钙通道病包括心肌病,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钙通道在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可因触发早期后除极和晚后除极引起。钙通道依赖的心律失常治疗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但临床试验却不尽人意。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和研究针对钙离子操纵蛋白的新一代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针对兰尼丁受体滑面内质网Ca2+-ATP敏感的ATP酶和Na+/Ca2+交换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一旦成功,必将给临床治疗领域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缝隙连接与心脏的传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之间动作电位或兴奋的传导称为胞间传导 ,可兴奋细胞间的电耦联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胞间结构而实现 ,这种结构即是缝隙连接 (gapjunction ,GJ)。现已证实 ,心脏的正常传导和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传导都与缝隙连接直接相关。目前 ,缝隙连接是心电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共同热点。一、缝隙连接的基本概念心肌细胞间的连接主要由闰盘 (intercalateddisk)构成。闰盘由桥粒 (desmosome)、粘附膜 (fasciaadherents)和缝隙连接三部分组成。桥粒是紧密贴附在一起的细胞膜 ,能将各个心肌细胞紧密连接在一起 ,其功能目前尚不明了 ,但其电阻很高 ,离子很难…  相似文献   

18.
心肌细胞缝隙连接 (GJ)与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有密切关系。各种病因引起的GJ的异常变化可引起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明显延缓及传导安全性增加 ,并可增加心房肌细胞不均一各向异性从而促进房颤的产生 ,而房颤引起的GJ重构对房颤的维持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移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除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1)外,MSCs组(n=15)和心肌梗死(MI)组(n=14)经球囊导管堵闭左前降支法建立猪MI模型并分别移植MSCs悬液和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进行窦性HRT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①与Control组比较,MI组规一化高频成分(HFnorm)降低(P<0.05),规一化低频成分(LFnorm)和LF/HF比值增高(P均<0.01),MSCs组LFnorm与MI组无差异,但HFnorm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LF/HF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②MI后正常HRT的双相反应几乎消失,与Control组比较,MI组震荡初始(TO)增大、震荡斜率(TS)减小(P均<0.01);MSCs移植后HRT的双相反应有所恢复,与MI组比较,MSCs组TO减小、TS增大(P均<0.01)。结论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MI后窦性HRT的双相反应,可能与MSCs移植改善MI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mHCN4基因修饰后异体心外膜下移植区细胞形态学的演变情况,探讨细胞移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细胞移植3天、1周、2周、4周组(每组各10只)。开胸直视下将0.2 ml含1×106个/毫升转染mHCN4基因的兔MSCs悬液注入兔左室游离壁心外膜下,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EGFP及mHCN4表达。结果共有46只兔完成实验。对照组表现为轻微炎症反应,动态演变不明显。移植组术后3天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细胞多为圆形,与周围心室肌界限明显;术后1周时移植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可见部分细胞呈短梭形;术后2周时炎症细胞及移植细胞进一步减少,梭形移植细胞数量增多;术后4周时存活移植细胞形态基本呈长梭形,与周围心室肌界限较模糊。免疫荧光于术后3天时即可检出EGFP和mHCN4阳性表达;术后2周时移植细胞形态已呈典型长梭形,与正常心室肌细胞相邻生长。结论mHCN4基因修饰的兔MSCs心外膜下移植后存活细胞从圆形逐渐伸展为梭形,可成功表达EGFP和mHCN4通道蛋白,到术后2周时形态已接近于心室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