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肝脏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3月收治的64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对肝脏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各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8例肝脏转移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原发灶大小、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情况和HER2表达情况与乳腺癌术后肝脏转移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受体情况和HER2表达情况是影响乳腺癌术后肝脏转移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初诊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情况和HER2是乳腺癌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实性成分≤2 cm的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01至2021-01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实性成分≤2 cm的肺腺癌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0例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31例(9.1%,阳性组)...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经报道过 ,新近设计合成的YIGSR的均叉、杂叉聚合肽较其前体YIGSR肽对高转移肿瘤细胞具有更显著的抗黏附和抗侵袭活性 ,并且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自发性肺转移[1 ] 。为了进一步证实以上合成肽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并探讨其应用范围和可能作用机制 ,本实  相似文献   

4.
余湘玲 《西南军医》2016,(5):423-42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CA12-5水平、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附件受累情况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和附件受累情况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CA12-5、肿瘤直径>2cm、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和附件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肺转移瘤术后疗效的因素和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方法总结两家医院18年间手术治疗的肺转移瘤125例,统计术后生存期,分别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中,除了转移瘤类型外,转移灶数目、无瘤间期均对术后疗效有影响;多因素分析中三种因素均对术后疗效有影响,其中,转移灶数目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风险比为5.593.结论肺转移瘤术后疗效可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时应慎重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种影响因素与NSCLC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PET/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将其分为无N2淋巴结转移(非N2+)和有N:淋巴结转移(N2+)2组,采用x2检验或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问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SUVmax、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然后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及分组进行量化赋值,先后用单因素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N: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男109例,女68例,年龄(60.1±10.6)岁。非N2+(142例)和N;(35例)2组间的肿瘤大小[(36.1±19.7)mm和(49.3±24.4)mm]、SUV-(8.81±6.23和11.21±4.43)和分化程度(高分化:3和0例;中分化:74和11例;低分化:65和2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9和-2.633,疋。6.143,均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74—4.999,t=0.836,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sUVmax及分化程度与N2淋巴结转移相关(r=0.201、0.245和0.185,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示,只有SUVmax与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546,P〈0.01)。NSCLCN:淋巴结的转移概率随着原发病灶SUVmax的增加而增加;当原发灶SUVmax≤2.5时,发生N: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0,而SUVmax〉7.5时概率为O.29。结论SUVmax是NSCLC发生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选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6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指标有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等合并症、手术时间、中转手术、术中失血量等。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漏、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蛋白血症、伤口裂开。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进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sitiC回归检验。最终分析总结引发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与肺部疾病和手术时间≥180 min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中转手术等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独立风险因素是肺部疾病(相对危险度为4.385,95%可信区间为1.282~15.617)和手术时间(相对危险度为5.146,95%可信区间为1.592~15.81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中以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最高,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肺部疾病以及手术时间。在进行结直肠癌手术时,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术前合并疾病、手术者经验、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学分型、T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5%(51/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出现并发症与年龄、术前合并疾病及手术者经验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术者手术经验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越大、术前合并疾病和术者手术经验越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越高,临床上应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舟山群岛居民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舟山群岛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266例肺癌患者和280名健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作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癌的发病与下列3个因素关系密切:吸烟指数OR=31.25,95%CI=28.66—156.16;腌制食品OR=18.56,95%CI=1.86~198.63;淀粉类食物OR=12.34,95%CI=1.98~174.51;而下列4个因素是避免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油烟机OR=0.81,95%CI=0.68—0.97;螺贝类食物OR=0.268,95%CI=0.133~0.540;蛋类食物OR=0.023,95%CI=0.002—0.317;蔬菜OR=0.03,95%CI=0.003~0.311。结论吸烟、食用腌制食品和淀粉类食物为引发肺癌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油烟机和食用螺贝类、蛋类食物及蔬菜则为避免肺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浩  熊永强  黄河 《武警医学》2019,30(4):322-32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2014-06至2018-06收治的146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13例(8.90%)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其中男10例,女3例。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35 g/L、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数量超过2个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高于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2个的患者(P=0.013、P=0.037、P=0.011)。多因素分析,术前白蛋白水平(OR=4.092,95%CI:1.231~13.602)、术中使用闭合器数量(OR=4.272,95%CI:1.285~14.202)是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水平、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数量大于2个是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患者合并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当引起注意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全身静态骨显像(ECT)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用ECT检查发现的35~85岁肺癌脊柱骨转移76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49岁以下组及50岁以上组(包括50岁),分析其临床特点及ECT表现,并结合X线检查结果分析其早期诊断优势。结果:50岁以上组61例,占80.3%;49岁以下组15例,占19.7%;76例脊柱转移患者中50例为多发病灶(占65.8%),26例为单发病灶(占34.2%)。转移灶尤以胸腰椎最多见。全组病例的78.9%表现为溶骨性破坏,14.5%表现为蜂窝状溶骨性骨破坏,5.3%表现为小片状、斑片状成骨性改变,1.3%表现为斑片状溶骨及成骨混合性改变。结论:肺癌脊柱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较之X线检查,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于肺癌脊柱骨转移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肺癌病人吸烟率很低,尽管目前国内大多肺癌筛查试验及项目已关注被动吸烟的群体,但较少关注有其他危险因素暴露的非吸烟女性高危人群,很多筛查研究尚存在非吸烟女性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总结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并就目前国内外基于低剂量CT的主要筛查试验及项目的女性纳入情况作一述评,以期为肺癌筛查纳入标准的完善及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ⅠA-ⅢB期患者共21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放疗伴或不伴同步化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和相关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结果 2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3.4%、72.5%。随访期间死亡46例(21.8%),其中,2例非肿瘤相关死亡,1例第二原发肿瘤结肠癌导致死亡;复发转移57例(27%),其中单纯局部复发16例(28.1%),单纯远处转移27例(47.4%),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14例(24.6%)。单因素分析显示,2年OS、DFS与病理类型、治疗前鳞状细胞抗原(SCC)水平及分期明显相关(OS:χ2=7.123、6.014、8.398,P<0.05;DFS:χ2=11.832、8.003、7.731,P<0.05),除以上因素外,2年DFS还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χ2=9.28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治疗前SCC值、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2.963、2.473、2.574,P< 0.05),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则包括病理类型、治疗前SCC值及盆腔淋巴结转移(HR=3.014、1.988、1.914,P< 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中,腺癌、中晚期、放疗前SCC值超过30 ng/ml者预后较差,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椎转移瘤的围术期并发症,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或随访至患者死亡.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Karnofsky评分、Frankel分级、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率等.结果 与术前相比,57例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下降(P<0.00l),Frankel分级改善(P=0.025),Karnofsky评分增加(P<0.00l).局部复发率为12.3%.围术期死亡率为3.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4.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Karnofsky评分<60分、多节段切除、术中出血>300ml为围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300ml和Karnofsky评分<60分为围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转移瘤经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和体力状态,但手术风险较高.该手术的围术期并发症与术前Karnofsk评分、术中出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淋巴结转移和16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组织学类型的影响最大(OR=16.96)。结论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Brachytherapy》2019,18(6):747-752
PurposeTo evaluate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 submitted or not to vaginal cuff brachytherapy in the postoperative setting.Methods and MaterialsIn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of patients treated from 2010 to 2017, patients were eligible if they had confirmed 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surgery and adjuvant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Vaginal cuff brachytherapy (VCB) was indicated according to the radiation oncologist discretion.ResultsSeventy-nin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with a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of 47.5 years (26–77). Brachytherapy was delivered to 59 patients (74.7%).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CB and the no-VCB groups. A total of 13 (16.5%) patients presented one or more events, 5 (25%) and 8 (13.5%) events in the no-VCB and VCB group, respectively. Most recurrences were pelvic and/or vaginal: 7/20 (35%) in the no-VCB group and 9/59 (10.2%) in the VCB group. There were eight systemic relapses with eight deaths.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45 months, mean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ere, respectively, 85.1 and 83.8 months. No variables were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survival. The only factor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VCB, with a mean of 86.9 and 68.4 months for patients who did and did not receive brachytherapy, respectively (p = 0.043). Vaginal recurrence was lower in the brachytherapy group, but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65).ConclusionVCB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ecurrence rate in the postoperative setting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