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全球流行动态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仍然是亚洲许多国家的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本病已扩大到以往无乙脑的一些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重视并着手对本病的加强监测和控制。现将该病近年来的流行动态及应采取的控制策略综述如下。1 流行动态及其严重性在20世纪的前半叶,乙脑主要在亚洲大陆的日本、朝鲜和中国等温带地区形成长期性的流行,1965年以前日本每年发生1000~5000病例,韩国在1958年发生6897病例,1982年发生1197例,日本和韩国由于采取大面积人群疫苗接种,目前病例已下降至每年5例以下。然而在这一地区的其…  相似文献   

2.
纯化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临床观察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在亚洲是病毒性脑炎中最严重的一种,每年约有5万临床病例,有20%死亡,其中大部分是10岁以下儿童.我国每年有8000例以上的病例发生,每年因乙脑造成的死亡和残疾达数千人.目前对于乙脑还无特异的治疗药物,接种乙脑疫苗仍然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我们于2003-2004年对纯化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进行临床副反应和免疫原性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流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西1986~2005年20年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动态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有效防控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对1986~2005年全区乙脑传染病疫情报告和2004、2005年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年以来,我区乙脑每年都呈现一定的发病率水平,1986~2005年共发生乙脑病例10 263例,死亡961例,发病率为0.43/10万~2.46/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0.26/10万,病死率为4.74%~17.51%。全区14个市中,乙脑疫情以河池、玉林、百色、贵港、钦州5市为重,5市乙脑发病占发病总数的58.48%。每年5月乙脑疫情开始上升,5~8月为流行季节,6~7月为发病高峰期,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7.73%,散居儿童占67.00%。结论广西是全国乙脑发病高危地区之一,学龄前农村散居儿童发病死亡较多;季节性突击接种乙脑疫苗不能有效控制乙脑流行,农村学龄前散居儿童是乙脑疫苗接种的盲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 virus)引发的虫媒病毒疾病。该病在亚洲是病毒性脑炎中最严重的一种.每年约有5万临床病例.约20%的患者死亡,其中大多是儿童。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在我国,根据乙脑发病率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高、中、低流行区及非流行区,黑龙江省属于乙脑低流行区.  相似文献   

5.
亚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简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常见的蚊传播病毒性传染病。它是亚洲极凶险的儿童疾病,每年发病16 000例,死亡5 000人。在过去的25年中,在某些国家乙脑的流行越来越严重,病例已经遍及以往亚洲未流行的地区和澳洲北部地区。有效疫苗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发病率,同时也为亚洲其它地区控制乙脑提供了方法。但国际唯一认可的鼠脑灭活乙脑疫苗价格较贵,其它证明有效的疫苗(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只在中国使用。另外,在许多国家用于确定疾病负担和乙脑发病高危地区的疾病监测系统还不完善,无法指导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6.
正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1],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大约有67 900乙脑病例,其中75%是14岁的儿童[2]。乙脑病死率约20%~30%,30%~50%的病人会有永久的神经系统症状或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3]。广西为乙脑流行地区,20世纪60—70年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有发病急、病情重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是危害人们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2012年7月永康市某开发区连续发生2例乙脑病例,经过及时的治疗与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2例乙脑均治疗好转出院,同时该地区无乙脑继发病例.为更好地开展乙脑防控工作,对今后的疫情处置提供依据,现将本区乙脑疫情调查处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玉溪市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膜炎的流行情况,科学分析近年来乙型脑炎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玉溪市2001-2010年乙型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玉溪市共报告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68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05/10万~0.58/10万,其中2003年报告发病数最多12例,发病率为0.58/10万,2008年仅报告发病1例。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每年秋季发病,发病年龄12岁以下儿童共报告45例,占总报告病例的66.18%。结论玉溪市近10年乙脑发病率较低,呈散在发病,病例以12岁以下儿童为主,应提高适龄儿童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加强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控制乙型病毒性脑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在重庆市涪陵区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为了探讨乙脑的发病规律及流行趋势 ,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重庆市涪陵区 195 0~2 0 0 1年乙脑发病情况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涪陵区 195 0~ 2 0 0 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 ,人口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乙脑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2 结果2 1 发病动态  5 2年乙脑累积发病 16 32例 ,死亡2 5 0例 ,年均发病率为 3 6 4/ 10万 ,死亡率为 0 5 6 / 10万 ,病死率为 15 32 %。 1976年以后发病率呈下…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河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河北省乙脑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已降到<0.5/10万,2000年以后发病率降到<0.1/10万。病例散发且相对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呈明显的夏秋季流行高峰,55%病例为<15岁儿童,男多于女,以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人群为<15岁儿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4~2011年融水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融水县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共报告39例乙脑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00/10万,病例分散在15个乡镇.10岁以下儿童占84.62%;乙脑有明显季节性,5~10月为流行期,7~8月为发病高峰;接种乙脑疫苗控制疫情效果显著.结论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做好以防蚊灭蚊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1~2]。江苏省虽不属乙脑高发地区,但乙脑病例仍时有发生[3],因此对乙脑病例的监测工作仍不容忽视。1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2006年疾病监测系统中江苏省乙脑病例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结果2.1发病情况2006年共报告乙脑病例83例,发病率0.11/10万;死亡5例,死亡率0.01/10万;病死率6.02%。未出现乙脑暴发疫情。2.2地区分布病例主要发生在苏州(30例)、常州(1…  相似文献   

13.
<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人畜 (主要是猪)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亚洲是病毒性脑炎中最严重的一种,每年约有5万临床病例,约20%死亡,其中大多是儿童。幸存者中经常残存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30%-50%)。目前还无特异的治疗药物,故预防工作极为重要。松江区自1954年建立传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日本脑炎)是病毒性脑炎中最重要的一种.每年导致至少50000个临床病例,而且至少10000例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在最近数十年来,乙脑的暴发已经蔓延到许多原先的非流行区,由于它的高病死率及在幸存者中经常残存神经的后遗症,使得乙脑成为一个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蚊子从被病毒感染的动物中(多数是猪)传播乙脑病毒,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传播给人.尽管在许多国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但现在还没有专门治疗乙脑的药物,接种乙脑疫苗仍是仅有的并且最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共报告病例362例,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57%。结论宜宾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惠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乙脑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惠州市1990-2007年乙脑流行特征。结果惠州市1990-2007年共报告乙脑病例59例,死亡7例,乙脑年发病率为0~0.664/10万。乙脑发病集中在6-7月,占总病例数的86.40%;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岁病例占86.40%;2003年以来的病例中66.60%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预防控制乙脑应以抓好乙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为根本,建议每年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重点做好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防蚊灭蚊工作,同时加强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乙脑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90-2007年乙脑流行特征.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1990-2007年共报告乙脑病例59例,死亡7例,乙脑年发病率为0~0.664/10万.乙脑发病集中在6-7月,占总病例数的86.40%;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岁病例占86.40%;2003年以来的病例中66.60%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预防控制乙脑应以抓好乙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为根本,建议每年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重点做好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防蚊灭蚊工作,同时加强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较严重的一种主要传染病。自1974年在潮阳市推行乙脑疫苗免疫以来,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在施行乙脑疫苗免疫前的1964~1973年的10年中,全市乙脑发病2739例,死亡432例,年发病率波动在9.03/10万~40.82/10万之间。平均年发病率为21.58/10万。年死亡率波动在1.18/10万~7.93/10万之间,平均年死亡率为3.44/10万。流行强度大,波及面广,全市26个区镇均有过不同程度的流行,每年有20~45%自然村有病例发生,1村2例以上较为多见,占总病例数34.2%。发病年龄12  相似文献   

19.
2005-2008年浙江省仙居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方法按《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进行乙脑病例、疑似病例、宿主动物、蚊虫媒介及健康人群监测。结果仙居县2005-2008年监测疑似病例137例,实验室确诊乙脑10例,发病率为0.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均在7岁以下,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有完整乙脑免疫史的1例;6月开始蚊密度进入高峰季节,三带喙库蚊是仙居县的主要蚊种之一,占捕获蚊虫总数的43.5%,2007年从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到2株乙脑病毒,人群发病时间与蚊虫媒介密度升高相一致;宿主动物猪的乙脑总感染率为67.4%,猪乙脑感染率进入高峰季节比人群发病早1个月。结论仙居县广泛存在乙脑流行的自然因素,是乙脑的流行区,消灭乙脑免疫空白是防止和减少乙脑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开展乙脑监测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韶关市2006-2007年监测的乙脑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呈散发性。发病季节高峰为6~7月,占95%;发病人群为2~12岁,以4~10岁儿童为主,占80%;所有病例均发生于农村,部分来自相邻的省、市。结论该市乙脑疫情呈散发,主要在农村和儿童,乙脑防治的重点在农村,应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措施,接种的主要人群为10岁及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