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锐器伤发生上报的196例案例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追踪,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占85.71%和46.43%;白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91.33%;所有锐器伤中,主要是针刺伤占85.71%;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操作前、中占60.7l%,其次为操作后整理用物占17.86%。锐器伤不明感染源的占52.0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占95.92%。结论: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当是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力口曼量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调查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护士意外针刺伤的危害,从生理和心理危害阐述.针对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安全使用锐器,规范污物处理,刺伤处理原则五个方面的对策,减少和避免护士针刺意外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锐器伤中护士占84.0%,医生占12.0%,其中工作年限〈5年护士占72.0%,发生锐器伤主要场所病区占88.0%,手术室占12.0%。其中职业暴露占56.0%,暴露源主要为HBV占57.1%、HIV占35.7%。结论:低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最多见;加强低年限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的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锐器伤44例,其中护士32例,占72.73%;医师10例,占22.73%,其中手术室医师7例,占15.91%;其他人员2例,占4.55%.锐器伤的种类主要是注射器等针头刺伤及刀片划伤,42例,占95.45%.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指、手掌等部位.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多为锐器物用后处置.结论护士及手术科室医师易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原因是安全防护意识差、个人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以及医护配比不足所致.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自身防护、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报告制度、合理人员配置等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和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3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个案登记表进行分析、调查及随访.结果:3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中医生为16例,占48.48%;主要致伤物为注射器针头占39.39%;明确污染源为90.90%,其中HBV占45.45%.33例经追踪监测目前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应引起高度重视,组织全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设备,严格锐器伤处理流程及报告程序,是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12月发生的29例次锐器伤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例锐器伤害中,岗位以护士为主,18人,占62.07%;在导致伤害的锐器中第一位为注射器针头,7例次,占24.14%;较大部分锐器伤是因受伤者自己引起.结论锐器伤是造成职业性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要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必须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专业化培训教育.  相似文献   

7.
冯爱玲 《吉林医学》2013,(27):5643-5644
目的:通过针刺伤和锐器伤调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94名工作人员进行锐器伤基本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发生锐器伤最多的人员依次为护士(6人次)、工勤人员(4人次)、医生(2人次),发生锐器伤不同器具排列前三位依次为头皮钢针(6人次)、一次性注射器(2人次)、手术缝针(2人次)。结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发生锐器伤及时报告并规范处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在护理操作中锐器伤的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护干预.方法 对我院96份锐器伤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锐器伤是发生在临床护士的护理操作中的常见意外伤害.结论 临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尤其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降低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近4年来我院78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工龄低于5年的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为48.7%;发生锐器伤人群中护士比例居首位,高达69.2%,其次是医生占20.5%,检验师占10.3%;致锐器损伤时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除针头与回套或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4.3%和15.4%,其次是整理用过的锐器时发生率为12.8%,手术时缝合皮肤发生率为10.3%。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制度,定时跟踪随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危害程度,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士发生利器伤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采用28例护士利器伤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多的科室、低年资护士发生利器伤几率大;利器以针头为主;暴露源以乙肝患者为主;28例护士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2.9%。结论:加强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操作行为,普及预防接种,做好伤后处理是减少护士利器伤,保护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聪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03-1104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现状,提出减少锐器伤的防护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所二级医院2006年—2008年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 2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以针刺伤及玻璃安瓿刺伤为主,临床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结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完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和监管,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蕾  王磊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4-144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手术室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避免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对5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伤发生率的调查和分析。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100%。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必须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锐器伤的发生,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习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分析实习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缺乏职业防护知识、防护意识薄弱、护理操作行为不规范、锐器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是实习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推广应用安全产品,能有效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门诊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口腔门诊发生职业暴露的26例案例进行分析,列出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26例职业暴露中锐器伤21例,占80.77﹪,5例黏膜暴露,占19.23﹪.从职业看,医生10例,占38.46﹪,护士14例,占53.85﹪,其它人员2例,占7.69﹪.受伤部位分别为手掌24例,占92.31﹪,手臂和面部各1例,占3.85﹪.各暴露项目中锐器伤、护士、手掌受伤具有代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依次是祼手操作、徒手传递锐器、防护不到位、使用注射器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利器盒不符合要求、手术中锐器划伤.结论口腔门诊医务人员容易发生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规范操作、合理配置人员可大大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进行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54例锐器伤的登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龄低于5年的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占87.1%;发生锐器伤人群中护士比例居首位,高达72.2%,其次是实习护生14.8%,医生9.3%;致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以拔除针头时和输液结束拔除针头后处理过程中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4.8%和12.9%,其次是抽血和套回针帽发生率,分别为5.6%,手术缝合皮肤和处理医疗废物时发生率分别为3.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制度,定时跟踪随访,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并登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类型、暴露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及暴露后的处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91例,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职别:护士、实习生、医师、工勤人员、技师分别占45.03%、25.65%、20.42%、6.28%、2.62%;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49.74%),其次为手术室(28.80%);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94.76%),以输液针头、注射针头等空心针为主;暴露原因以操作中意外损伤为主(29.84%);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63.87%),暴露后67.02%预防使用高效免疫球蛋白。结论: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切实落实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加强监管,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对我院2014年54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结果:546名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300名,发生率为55%;锐器伤发生时机以临床治疗期间为主。在发生锐器伤的人员中,护士占82%,保洁员占59%,工作年限以1年≤工作年限<5年者为主,占锐器伤总数的48.67%。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刺伤占46%,输液器针头刺伤占25%。结论: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颖  郑爱军 《求医问药》2014,(3X):234-235
目的:探讨分析锐器伤对护士的危害及相应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传染科和手术室的护士及实习生6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确定相应防护措施。结果:有95%的护士至少发生过一次锐器伤,有20%的实习生发生过一次锐器伤。结论:有部分护士和实习生在临床操作时,缺少安全防护意识,且操作不规范,粗心大意,故发生锐器伤的几率较高。因此,院方应增强护士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并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培训,使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以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防止其感染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职业暴露,制订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制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程序,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表和职业暴露调查登记表,调查登记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护士(含实习护士)52名,最高,占68.42%,其次是医生12名,占15.79%;以职业暴露的类型分布,锐器伤73例,占96.05%,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以工龄分布,工龄≤3年最多37例,占48.68%;以暴露源血源性传播疾病分布,乙型肝炎居首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均及时进行局部紧急处置,并进行临床医学观察,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对策。方法从意外损伤、护士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和其它因素总结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结果提出了加强防护意识,落实防护措施,防止意外感染,并实行操作规范,防止锐器损伤等。结论调整自身心态,解除心理压力,落实规范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是实现职业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